推进群文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群文与创新”全国群众文化论文颁奖暨威海交流会综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群文事业的一个紧迫问题。10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主办,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群文与创新”全国群众文化论文颁奖暨交流会在山东省威海市举办。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孔繁灼、威海市副市长张波分别致辞,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郭沫勤主持会议。来自19个省(区、市)的60多名群文理论工作者及各地群文学会代表与会,围绕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就进一步推进群文创新、增强群文发展活力等进行了探讨交流。

    创新是群众文化的力量所在

    天津市群文学会常务理事王和平认为,群众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群众文化的优势所在。因此,广大群文工作者不仅要形成强烈的创新自觉,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增强足够的创新能力,更应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文化馆的朱伟结合宁波群文的“鄞州模式”、象山“开渔节”的成功经验,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深度、广度等方面阐述了“文化自觉与群众文化创新”。

    多年来,各地群文工作者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着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不少群文工作者深入剖析了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总结了新的经验。如江苏省文化馆研究馆员戴珩撰写的论文《百团大展演——太仓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从此项活动开展的动因、实施的总体构思、主要措施、创新点和所产生的效果及意义等方面,作了全面透视。江西省兴国县文化馆肖远明的《山歌唱响兴国群文创新之路》,内蒙古群众艺术馆武俊平、伊丽的《文化大院对群文创新的启示》、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周一的《关于文化馆艺术团体制机制创新的调研报告》等,都对当地群文创新的探索进行了分析研究。

    代表们认为,虽然群文创新不断深入,但在一些地方,对于群文创新的紧迫感、对于群文创新的方法和手段等,还与群文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推动群文创新,增强群文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任务还很艰巨。会议提出,要在群众文化艺术领域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促进群文理论创新,鼓励和调动广大群文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使创新活动渗透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探索群文创新的方法、路径

    关于新形势下群文创新的方法、路径,各地代表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北京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陆斌的获奖论文《构建群众文化创新的科学体系》,提出了以理论创新统领群众文化的科学发展、以服务创新彰显群众文化的服务职责、以管理创新促进群众文化的制度建设。他认为,当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实现了从传统文化事业体制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换,推动了行政范式到契约范式的整体性转换,有利于打破公共供给的部门垄断,提高公共供给效率,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空间,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科学管理。要从人才发展、目标管理、评估考评、表彰奖励、科学投入、设施运营等方面形成群众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管理创新促进群众文化的制度建设。河北省群文学会副会长刘淑敏从“关注群文活动创新的点与面”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当地群文组织、指导专门机构的文化馆站,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是彰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和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重庆市群艺馆张宇红、陈燕的《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沈阳市文广局杨弘、吴书纯的《新形势下群文活动创新的意义与途径》,贵州省群艺馆卡仑的《群文活动创新的馆内激励机制》,陕西省群艺馆穆平潮的《创新与繁荣是文化馆发展的永恒主题》及湖北省蕲春县文化馆陈和清的《创新理念立馆兴文》等论文,对此进行了多侧面的探讨。文化馆的免费服务,是近年来文化馆服务方式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苏省文化馆馆长陈蜜及姚付祥的《文化馆免费服务实践与探析》,南通市文化馆馆长曹锦扬的《免费艺术培训——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选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

    推动群文与科技相融合,提升群文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热点问题。天津市群艺馆殷光达的《科技创新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选择》,上海市群艺馆张昱提交的论文《浅析世博会全城效应下城市群文活动的创新意义》,对此做了精彩的阐述。上海市闸北区文化馆的沈骁从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向科技化突变、群众文化表现内容趋向科技时代的生活反映、群众文化表现载体乐于与科技“联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后世博”群众文化表现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趋势。他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文化与科技的彼此渗透、影响、互动将存在于“后世博”时代的群众文化之中。

    代表们还就群文理论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北京群文学会秘书长徐玲从群文理论发展滞后的现状、群文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等方面,阐明了群文事业要实现科学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从理论创新抓起。

    威海群文创新的思考、践行

    多年来,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威海市群文工作者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开拓工作思路,在面向基层、打造品牌、举办会展、加强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大增强了群众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威海市群艺馆馆长荆国胜介绍了威海群文创新探索的着力点、闪光点。

    ——面向农村,做到公益演出全覆盖。威海群文工作以群艺馆、文化馆站为主体,广泛吸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深入全市广大农村进行公益性文艺演出。自2006年元旦“千场演出进农村”活动启动,当年演出即达3600余场,演职人员达6400余人,观众300余万人次,演出面覆盖了全市2600多个自然村。到2008年演出成员单位已增至400多个,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达7600余人,全市每个自然村每年都能看到两场以上的文艺演出。

    ——打造品牌,加大群文工作的推力。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欢乐广场”大型演出活动,不断扩大演出阵容、更新演出形式、完善演出机制,已成为威海节日里的重要活动。2009年举办的“幸福威海”文化活动,5月至10月的每个周末都在市人民广场举行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共演出81场。今年又组织演出了83场,参加演出的演员达8000余人次,共有30余万名市民观看,反响十分强烈,已成为当地群文的品牌项目。

    ——举办会展,提升群文活动的品级。先后举办了永远的辉煌——2001中国(威海)老年合唱节、全国中老年秧歌大赛、中国剪纸艺术大展及国庆60周年全国群文书画大展等活动,以及每年举办的威海新年音乐会等,以此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扩大交流,增强群文工作的活力。作为山东省的著名侨乡,他们发挥优势,多次派出演出团、书画艺术团赴韩交流访问,在韩国“雪城节”、富川市首届国际无形遗产博览会等活动中大受欢迎。2007年11月,派出民间艺术团赴台湾台中市演出了4场,1万多名同胞观看。通过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当地民众对威海的了解,提高了威海的知名度,也激发了许多海外人士来威海投资兴业的热情。

    随着以上群文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威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009年底,威海市的“千场演出进农村”活动获得了“全国首届群文品牌”的荣誉。

    威海群文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各地代表的赞赏。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威海的社区文化中心,观看了由威海市与北川羌族自治县联手打造的羌风鲁韵歌舞剧《鲁川情》。

    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研讨,主办单位自今年4月开始征稿,共收到30个省(区、市)群文学会和单位会员推荐的400多篇论文。经评审,《创新:群众文化的力量所在》《构建群众文化创新的科学体系》等8篇论文获得一等奖。河北、天津、上海等16个省市群文学会获得了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