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古老而原生态的傩舞……
这里,有绵绵不息的千年窑火……
这里,有秀丽如画的绿水青山……
在皱褶的长江腰带上,镶嵌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碧玉清光鉴影,烟波浩淼,映照着赣鄱大地蓝蓝的天空。
这就是美丽的鄱阳湖,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的“母亲湖”。
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江河相拥;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山脉相连。滕阁临风,浔阳夜送,吴城看鸟,湖口闻钟。陶渊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朱熹、汤显祖、宋应星,大批名家巨匠,穿越千年,吹来丝丝鄱韵赣风。
山水相依,人文荟萃。千百年来,鄱阳湖以它的“一湖清水”滋润着赣鄱大地,孕育着韵味悠扬的生态文化。它像一坛深藏多年的美酒,散发着醉人的香,一直飘向世界的远方。
历史定格到2009年12月12日,一个重大的机遇,又让绵延千年的生态文化在赣鄱大地的沃土上生出新芽。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江西而言,这无疑是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引擎。
《规划》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几大奋斗目标中,生态文明的初步构建被提到重要位置。
按照要求,到2015年,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处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建生态城镇、绿色乡村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未来几年,4400万江西人民将倾心守护一片片绿水青山,用辛勤的汗水与万丈的豪情创作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同步发展的范本。
实际上,这项工作在江西省早已开展了多年。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路指引下,江西大作“生态文章”,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灭荒造林、山江湖工程、林改……历经20多年,江西造就出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新的起点上,江西又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让绿色生态的元素顺畅地流淌。旋转风车,输送绿色电源;煤矿瓦斯,化作千家炉火;太阳能发电,点亮一座座城市的夜色。LED、光伏、服务外包、航天航空、锂电子……
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这是江西人民的召唤。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这是江西战略发展的大手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呼之而出,首次对鄱阳湖生态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集中展示,集中反映江西特色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昭示江西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在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类似文化活动中,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文化节不仅在江西是首开先河,在国内也非常鲜见。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本届文化节都紧紧围绕“国际、生态、文化、发展”关键词做文章,彰显了生态特色。
蓝、绿、红、白四色,生态、文化两大元素和谐呼应,共同构成文化节的会徽。蓝色的一湖清水,展翅翱翔的天鹅,象征着优美的江西生态环境;朝阳映衬下的白色滕王阁是江西的一个文化标志,代表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中国,绿色江西。”未来几天,在英雄城南昌,这场生态文化的盛宴就要开启大幕,精彩呈现:江西本土的盾牌舞、畲族马灯舞、手摇狮等传统民俗项目,日本传统茶艺表演、俄罗斯风情舞蹈、法国浪漫文化展示和迪斯尼公司的专题演出……
互动量大、互动性强成为文化节的一大亮点。群众可参与的节目多,看点多,涵盖了江西大量的非物质文化表演,以及许多民间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民族传统表演,更有一批新影片的发布。古今中外,同台起舞。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鄱阳湖畔欢歌阵阵,音韵悠扬,既充分展现江西生态特色和风土人情,又融入世界文化的诸多元素。
与此同时,文化节以招商招展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果,传播生态文化理念。来自世界500强中的文化企业、港澳台知名文化企业、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以及国内部分大型文化企业将莅临参会,四方宾朋云集。
八大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国际、生态、文化、发展”的关键词,彰显出生态文化节的特色:开幕式和大型文艺晚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中国山水情歌会、“放歌鄱阳湖”诗歌大赛、“大美鄱湖”生态摄影展、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生态文化论坛、生态文化产品交易会。
八大展区,以特色鲜明的布展设计,集中展示了江西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声、光、电等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大量运用,展示出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尤其是中心展区,更是一个集科技、声光电、影视制作以及生态环境为一体的展示区域。
此外,开幕式前、后和展览期间,国外表演团体、江西省内各设区市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民间表演队伍、省直各高校军乐团、武术表演团也将举行表演,共同彰显美妙而厚重的生态文化韵味。
生态文化,赣韵悠扬,让我们共同期待!
八大活动扮“靓”生态文化节
生态为题,文化做媒。
从19日到22日,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盛大呈现。传统习俗、异域风情、诗情画意……八大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国际、生态、文化、发展”的关键词,集中彰显生态文化节的特色和亮点。
——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开幕式和大型歌舞演出。开幕式拟邀请中央领导、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领导出席,同时举办大型歌舞晚会《赣风》,运用富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高雅艺术品位为基调的民歌、舞蹈、戏剧等元素组合,对江西的名山、名水、名人进行大全景、多方位的艺术展示,充分表现江西的碧水、青山、红土、古道、春风、赣人家及赣鄱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千秋风采。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在江西省特别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投资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文化节期间将正式签约,预计将涉及200余个大项目,涵盖文化、传媒、影视制作、鄱阳湖生态等方面。目前,项目的跟踪、协调、落实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中国山水情歌会。通过大量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情侣的搭档情歌演唱,来传达和见证属于大众的爱情梦想和对生活的热爱。作为中国红歌会的姊妹篇,中国山水情歌会在传承江西红色文化精神的同时,不断唱响江西绿色生态之歌,奏响绿色崛起之音。看美丽的山水,唱幸福的情歌。
——“大美鄱湖”——鄱阳湖国际生态摄影展。通过摄影家的眼睛,用“一湖清水、鸟的天堂、湿地之美、森林之歌、民俗风情”五大主题捕捉并定格鄱阳湖烟波浩渺、珍禽流连、群山叠翠、红日方升中独特的生态文明之美和生态文化风情,并选取展出其中1万幅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示江西生态文化建设新成就。
——“放歌鄱阳湖”全国诗歌大赛。大赛就是要搭建一个用优秀诗歌作品诠释江西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讴歌鄱阳湖和谐的生态文明,抒发人们热爱江西、建设江西的满怀豪情和美好愿景的平台。
——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论坛。论坛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论坛将邀请国际、国内及江西省内知名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等主题进行专题演讲。
——“传承民族魂脉 守望精神家园”——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通过多媒体展版、实物展示及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或表演,展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
——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产品博览会。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产品博览会是生态文化节的重要内容。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产品博览会设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分主馆、A、B、C、D、E六个馆,总面积近4.5万平方米。共设八大展区: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展区、生态文化创意展区、特色生态文化展区、生态生活文化展区、国际及港澳台生态文化展区、生态艺术作品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生态文化大看台(小剧场演出)。
百花争艳著华章——记崛起中的江西文化产业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江西,自古便被赋予“文章节义之邦”美誉。青铜文化、道教文化、陶瓷文化等源远流长,陶渊明、欧阳修等文人墨客群峰竞秀……
新世纪,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红色、绿色、古色三大特色文化融汇共生,推动着江西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达30.3亿元,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29万个……
在新的机制下,江西文化产业如沐春风。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出一个接一个具有江西风格、江西特色、江西气派的文化品牌。
→ 红色篇 ←
8月29日,“中国红歌会”之红歌英雄汇冠军场顺利落下帷幕。
“中国红歌会”已经走过近5年。那一首首催人奋进的红歌,观众累计超过2亿人次,更有数以百万人次通过短信、电话、网络表达对“红歌”的喜爱。
近年来,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江西省始终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注重为红色文化找寻适应当代文化发展潮流的运作机制。
2007年4月,作为江西省文艺院团改革试点,井冈山歌舞团正式注册成立。歌舞团完全实行企业体制,在井冈山旅游旺季时每天演出由江西省委宣传部历时4年打造的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淡季时深入到各县(市)、区演出,成功走出一条红色文化的市场化运营之路。
为让红色文化更贴近群众,从2007年11月开始,江西向社会免费开放了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了153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2月底,各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人数近100万人,同比增长55.6%。
早在1998年,江西省就已经开始着力发展红色旅游。2006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和市场高效运作的方式,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品质,打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
目前,江西省红色旅游已形成以井冈山为龙头,南昌、瑞金、萍乡、上饶为基点,南昌、赣州为集散中心,6条精品线路为骨架的基本格局。预计2010年,江西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将分别占到全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
→ 绿色篇 ←
行走江西,没有人不为她的山川秀美、绿意葱茏而感叹。很难想象这些原本秀丽的山峦丘陵,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无异。当时江西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1.5%。
1983年,江西省组织600多名专家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山江湖工程由此拉开帷幕。通过实施 “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今天,江西人可以自豪地说出这样的话:江西最大的特色是生态,最大的优势还是生态。
借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契机,江西省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重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
依托绿水青山,江西旅游产业迎来了大发展。截至11月13日17时,江西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大关。
“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的最大优势和潜力,鄱阳湖是全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2009年,在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同时,江西省不等不靠,先行先试,扎实推进一系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将稳定在3100平方公里,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到2015年,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要达到63%。
→ 古色篇 ←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一曲婉转悠扬的《青花瓷》,不禁让无数人梦回千年瓷都景德镇。这里的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600多年前的东晋。千百年来,景德镇逐渐成为瓷都,其出产的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10月19日上午,景德镇明代葫芦窑暨清代镇窑(第3窑)复烧点火,重现昔日的烧瓷盛景。自2008年开始,景德镇市规划建设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工程,2009年又启动了古窑复烧活动,并计划逐年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
在江西,古色文化远不止景德镇一家,而是星罗棋布,处处飘香。
鹰潭龙虎山,曾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在道教兴盛时,龙虎山地区先后建有10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10个道庵,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加强了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
赣鄱大地上遗存的古色文化还有很多。勤劳质朴的先辈们,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硕果,开垦出一片文化成长的沃土。
→ 产业篇 ←
红、绿、古三色辉映,江西文化产业正当时。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高速增长,总收入达30.3亿元,同比增长17.2%,文化产业单位2.29万个,从业人员20.96万人。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规模和水平逐年递增,全省投资规模千万元以上、已开工或规划在建的文化产业项目90个,其中超亿元的66个;拥有文化产业园13家,各类主题公园有3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已命名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截至11月3日,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已累计招商引资约46.65亿元人民币。
作为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文化及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动漫产业“十个一”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完成整个项目进度的75%左右。全省登记在册且有一定规模的动漫企业共12家。
江西省计划再用2—3年时间,集中精力投资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扶持10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新业态项目,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初步形成富有江西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江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江西文化产业,正在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