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开展活动有声有色,培训、辅导成绩喜人,群众展览精彩不断,社会团队异彩纷呈,非遗普查成果显著,创作研究硕果累累,为繁荣银川市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公共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银川市文化艺术馆的前身为1935年建立的宁夏省民众教育馆,历经75年六易其名。2004年,在首次全国文化馆评估中,银川市文化艺术馆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群众艺术馆。近年来,该馆先后获得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第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组织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全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30多项荣誉。2009年,玉皇阁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银川市“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
用活动提升服务技能。银川市文化艺术馆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卓越的成绩,2003年至今,文化艺术馆以“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为依托,参与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2000年至今,文化艺术馆面向城乡累计举办各类辅导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万余人,辅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次,辅导人数达20万人次。花儿演唱培训、美术培训、广场舞蹈培训、戏曲培训、经典歌曲培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送文化到军营,送节目到农村,送欢乐到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每一个角落。
同时,文化艺术馆还举办了多项大型专题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包括2004年的第十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07年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2008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型团体表演等。这些大型活动不仅提升了文化艺术馆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精神境界,也充分发挥了文化馆以文娱人、以文化人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彰显地域文化中实现创新。为实践“繁荣群众文化、优化人文环境、培育文明之风、提高公民素质”的文化建设目标,本着“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和“公益演出、群众受益”的活动原则,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在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同时,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方式和方法、策划和统筹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并学习其他省市文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努力突破自我,再塑新形势下群文工作新形象。近年来,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出彰显银川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品工程,比如举办了中国银川民间文化艺术节、银川市农民文艺汇演、银川市踏歌起舞文化工程“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百姓之星才艺PK大赛、玉皇阁广场文艺演出等。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川市从2007年3月开始,在全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管理工作,使普查活动有序进行。目前,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信息已近万条,普查项目2549项,制作项目文本144项;已建县级名录81项、市级名录56项,其中14项进入自治区级名录,4项进入国家级名录;现有3个国家级项目的传承基地,包括宁夏民间说唱、回族山花儿、回族马氏口弦;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银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设在文化艺术馆,2007年以来,他们先后以“文化遗产日”“民俗文化展示周”“春节民俗文化大集”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组织举办各类展示展览活动60余次,展出作品近万件。
该馆负责人表示,今后5年,将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进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倾斜,努力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