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5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邀请文化部部长蔡武以及部分文化企业界人士参与录制了专题节目《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制造》。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出口,到文化体制改革和对外文化交流,从文化创意,到产品国际化渠道的选择以及文化服务百姓等,蔡武部长和参与节目的文化企业界人士逐一进行了分析、思考和展望。本报根据节目播出视频进行了整理,现刊发,以飨读者。
陈伟鸿(主持人):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揭开了我们今晚《对话》节目的序幕。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为大家呈上的《世界风情之旅音乐会》。这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我们看到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多元。而我们《对话》节目,也见证并记录了这样一个历程。之前我们曾经先后播出过包括西安曲江、深圳华强主题公园、吉林现象、长影模式、上海文广体制改革等,这一系列节目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领域中的中国制造现象。与此同时,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如何提升它的国际竞争力,也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为大家请到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和大家面对面对话。他就是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
人民群众也需要文化大餐
主持人:您好,蔡部长。您刚才与我们一起欣赏了这个精彩的节目。
蔡武:这是我们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表演的节目,正在参加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
主持人:您肯定比大家更早看到演出。很多人说,非常羡慕蔡部长,您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文化产品,可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蔡武:我现在是一个职业观众。因为职业的需要,我经常在剧场里、在音乐厅里。我当文化部长这两年多的时间,感觉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幸福的一段,而且幸福指数在上升。
主持人:在今天的《对话》现场,我们不仅仅希望分享您作为文化部长的职业幸福,同时还希望能够听到您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些分析。那我们就把时间交给蔡武部长。
大家现在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体制改革也是风起云涌。我们《对话》节目制作了很多期这样的节目。如果我们称之为文化领域的中国制造,您觉得中国制造现在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蔡武:其实我们现在的文化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包括整个文化建设,都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把文化建设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这主要靠政府主导,不能交由市场。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相信,在中国制造这个概念中,将会有中国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但这还不够,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人才为基础的,今后必然也会像其他领域一样,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最后使我们的中国品牌、中国创意能够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参与竞争。
主持人:您这样一位很职业的观众是如何来审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系列文化产品的?
蔡武: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使它繁荣起来,尽管目前我们的产品数量很大,一年大概创作长篇小说3000多部、出版物30万种、450多部故事片,但是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相比,这个数字还太小。在文化产品的创作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低端的产品、普通的产品,一定要搞精品战略。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能“天天吃粗粮,天天喝稀粥”,也需要大餐。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使能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转企改制仅仅是个开始
主持人:刚才大家在一开始看到的精彩节目,是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的。可能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会觉得这个名称很陌生,事实上如果我们提到这个单位转企改制之前的名字,大家就觉得再熟悉、再亲切不过了,它就是东方歌舞团。曾经东方歌舞团是有着国家队之称的国有院团。
蔡武:转企之后,它也是国家队。
主持人:依然保留国家队的实力。
顾欣(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方歌舞团也好,原来的中国歌舞团也好,都曾经为中国的音乐舞蹈事业,尤其是在国家的文化外交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尽管东方歌舞团是一块金字招牌,但那是我们对它过去的评价。我认为他们还有一点抱着金砖啃窝头的意思,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并没有把这块金字招牌用好。现在通过转企改制,尤其是今年以来,成绩显著。我用几个数字来说明:演出场次到现在为止已达到250场,是去年同期的300%;去年同期的演出收入是3000万元,现在已经达到了5300万元,翻了近一倍;原来我们有10个排练厅,大概8个后来就作为仓库了,但从4月份以来,10个排练厅已经不够用了。
蔡武:它过去是事业单位,旱涝保收。转为企业以后,它就要成为一个市场主体,要参与竞争,所以它有发展的动力。过去它是接受政府、主管单位的指示,准备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到哪儿去参加什么比赛,等等。现在它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喜好来创作节目,一下子,内部机制就活了。
主持人:转企改制对于丰富百姓所能接触到的文化产品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看到之前您曾经批评过一些文化产品,比如我们一年可能创作出2万首歌,但到底有多少首是可以流传到现在的,我们每年创作的小说等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是有多少是公认的力作,等等。现在转企改制是不是可以改变这样一个局面?
蔡武:转企改制不但是机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制的变化,它把过去束缚我们文化艺术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了。
顾欣:原来我们艺术生产叫“生产一个作品”,现在我们叫“生产一个产品”,就像刚才演出的音乐会,要针对受众做调研,这就跟以前事业单位的创作不太一样。
蔡武:我看到电视节目中采访过著名歌唱家成方圆,她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演员,她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过去我们这个鸟是在笼子里面,体制改革之后笼子没有了,我们可以飞了。我认为这个比喻是非常生动的。
主持人:2009年,我们看到全国有69家国有院团都已经转企改制了。这个数字大概相当于前几年的总和。
蔡武:现在我们整个文化系统转企改制的院团有228家,其中今年新增106家。
主持人:这个力度非常大,但会不会有人担心说速度有必要这么快吗?
蔡武:全国文化系统的演艺单位有2400多个,和这2400多个相比,228个还不到10%。已经转企改制的单位的经历证明,改革是必须的。转企改制仅仅是个开始。
中国元素,国际表达
主持人:我想转企改制不仅仅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不仅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重要的成效之一就是为百姓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对于国外的观众来说,他们是不是同样也有机会看到这么多中国的文化产品在他们国家的舞台上展现?
蔡武:提出文化“走出去”的命题很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开始致力于这个工作。1950年就派中国青年艺术团到国外去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那是“走出去”的开端。那个时候对外文化交流更多的还是以宣传的姿态“走出去”,就是我们自己花钱“送出去”,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国家软实力建设这样的命题的提出,光有以政府为主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的进出口贸易,通过商业化、市场化的渠道来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扩大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亲和力,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主要目的。
主持人:文化产品的品牌和创意都可以成为出口的重要内容吗?
蔡武:是重要内容。而且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传统的京剧等,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新品种推出去了,像杂技舞台剧《时空之旅》、功夫舞台剧《功夫传奇》等在国外都是打得响的品牌。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功夫传奇》,来自天创演艺集团的曹晓宁董事长也在现场。看来蔡部长这位职业观众不止一次看过《功夫传奇》。蔡部长看过《功夫传奇》之后有什么印象?
蔡武:完全是中国元素,但是他们用了很多现代的表达手法,是国际通行的这种表达。所以,他们赢得了很多外国观众。现在已经演了多少场?
曹晓宁(天创演艺集团董事长):在国内外共演出了3699场,其中在国外演出了658场。我们这个企业没有事业拨款,从500万元起家,10年间发展到上亿元资产,拥有自己的办公楼和剧团。我们在中国有4个剧团700多名员工。
主持人:在这么多数字当中,其实还有一个数字,我想跟大家分享。《功夫传奇》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有过31次改动,为什么要改动?
曹晓宁:我想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先导,市场的需求就是剧目的目标。去北美巡演了150场,我们一开始尽管做得很精致、很精练,有点炫技的感觉,观众都在为演员的技艺而鼓掌,但也有很多观众问我,你们为什么要练武术呢?于是我们对剧目进行了修改,加了一个小孩成长的故事,来说明练武为什么、强壮身体为什么,是为了保卫和平。
蔡武:中国元素,国际表达。
曹晓宁:刚才蔡部长说得非常重要,我们给它加上了一个成长与磨难的故事情节,这是所有人都有的一个主题,变成一个励志故事。可以说一个国际化的普世价值都装在这个故事里,各个国家都需要这样一个精神。
蔡武:文化“走出去”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我为什么对这点体会比较深?因为我在当文化部长之前是中央外宣办的主任,研究了好几年对外宣传,如何“走出去”,跨文化交流要找到这个接口。
主持人:中国的烹饪要适合洋胃口。
蔡武:没错。到国外的一些中餐馆去吃饭,总觉得那个中餐怪怪的,因为它要适应当地的需求。文化交流也是这样。
“纽扣现象”要改变
主持人:我看到这样一个数据,好莱坞的一些动画大片,像《人猿泰山》、《玩具总动员》等都是在深圳完成后期制作的,再比如说《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所有的制作过程都是在杭州的一家公司完成的。
蔡武:我们动漫起步比较晚,一开始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挣点辛苦钱。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从事外包加工、代工,我们称之为“纽扣现象”,小、散、弱。创意、品牌、投资是人家的,我们就是打工仔,拿一点加工费。这个状况不改变不行。这几年已出现非常大的转变,中国原创的动漫越来越多,而且已有非常成功的、中国原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产品打到了国外市场。
主持人:在我们节目现场,也有一位动漫企业的老总,他是上海今日动画公司董事长张天晓先生。好像你们是第一家打到欧洲市场的中国动漫公司,是这样吗?
张天晓(上海今日动画公司董事长):其实我们动漫公司的起家也是从代工开始的。我在做代工的时候想到的是学,学人家的技术,同时也看人家如何搞创意。我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26集的《中华小子》,但为了打向国际市场,我们把它的英文名称取为《少林武僧》,两个星期前在德国3岁到13岁观众中的收视率为50%,打破了他们的收视纪录。
蔡武:他们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推广。平常大家喜欢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的动漫企业也是这样,不想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的动漫企业不是好动漫企业。一定要想办法拥有有自己的品牌、自主产权的企业,然后占领国际市场。
主持人:张先生,你们占领国际市场的秘诀到底有哪些?我只知道你们的编剧班子就有两套,一套是中国人,一套是法国人,这两套人马是不是面对不同的市场?
张天晓:不,其实是面对同一个市场,只是分阶段工作。片子创意是来自于我,这个片子也是我自己导的,但它用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来讲这个故事,它的兴奋点会不一样。
有很多路可以“走出去”
主持人:当我们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时候,当我们想要“走出去”,就面临着渠道的选择。相应的文化机构做过一个渠道调查,包括寻找国外的代理商、接收订单制作、参加艺术节和展会、驻场演出、合资和合作,还有一个空白处,留给大家补充。请问陈女士是如何看待合资和合作的?
陈纪新(北京时代新纪元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合资和合作这件事,我历来觉得有一种捷径,你要了解制定标准的发源地,去研究它成功的经验,其实包括演出市场。京剧、交响乐这些项目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政府扶持;国际上把大众的文化需求称为娱乐,娱乐实际上就是产业化经营,包括曹晓宁先生的《功夫传奇》,它一定是和旅游结合的娱乐节目。英国滚石乐队4个人一年1亿美金,我当时特别想去问为什么,当时我就想谈合同,想看它的运营模式,最后发现它叫工业化运营,它最重要的是做了一个300人的公司在为这4个人服务,并形成固定的合作群体。
主持人:同样是做演出,我注意到张宇先生选择的是寻找国外代理商,张先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张宇(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真正开始在国外的商业演出,到美国、欧洲国家、日本是从1983年、1984年开始的,那个时候还不敢叫商业演出,而是叫有偿演出,因为当时对商业这两个字很敏感。那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出去演出就要找到主渠道,要找到市场上最大的演出商,因为渠道在他的手里、市场在他的手里,推广手段也在他的手里。
主持人:可是他会不会对你漫天要价?
张宇:《少林雄风》从2000年到现在,演了10年,现在还在美国演出。我们过去是卖断给人家,但是从2000年的《少林雄风》开始,我们开始雇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家代理公司来为我打工,我付给它报酬,我来承担市场的风险,这样我们得的是大头。从卖给它到雇用它,到将来我们肯定要建立自己的渠道。过去我们讲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是产品“走出去”,我现在讲的是中国的营销渠道“走出去”,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遍布全球的渠道网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大。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这一点的时候,大家都在频频点头,我注意到曹先生也在频频点头,不过你的选择跟大家不一样,你多加了一个直销的渠道,难道你没有找过代理商吗?
曹晓宁:我想大家的路数都不太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合作的路子,百老汇手把手把我们教会了,所以我们敢于在美国金融风暴的时候用合适的价格买了剧场。我觉得演艺的最高境界是直销,就是说我有一个永不落幕的展销会。3年前我到这个剧院的时候,它开价是1200万美元,后来美国金融风暴来了,最后实际上成交额是354万美元。
主持人:蔡部长有这样的想法吗,出去买几个剧场?
蔡武:选项里头我自己加的选项就是这个项,投资、兼并国外的文化企业,把它抓到自己手里,自己当老板,这样我们就有更大的自主权了,这是一等商人、一等企业。但是我又给这个(参加艺术节、展会等)画了一个勾,为什么呢?每年文化部要在国外办很多艺术节和展会,我们的企业还得来积极参加,你们要不参加,我这个艺术节、展会就办不起来了。所以我主张“两条腿”走路。我们有文化部外联局,在国外的90多个使领馆有文化处(组),现在已经建成运行的有9个中国海外文化中心,等等。我们在第一线掌握大量信息,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服务,很重要的是提供信息,包括国外的社情民意、市场情况等,很多前期的准备,我们已经替他们做了,他们直接就进入角色了,这是他们走向国外的一个捷径。
文化部门要搭建平台
主持人:但我也注意到,文化部已经关注到了资金的瓶颈问题。文化部和中国银行也签署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为这些企业提供帮助。
蔡武:我们大部分演艺团体固定资产很少,他们想做大做强,但没有融资的手段,政府就要给他搭建融资的平台。文化部和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北京银行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主要目的就是要为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融资,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金融支持。为此,我们还推动在深圳、上海、北京建立了文化品牌、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的平台。
主持人:听说文化部有专门的一个机构,来负责对这些企业评估,包括金融工作的融资贷款等。
蔡武:对。实际上我们以政府自己的信誉做担保,我们推荐给金融机构。有我们的担保和推荐,金融机构就比较容易通过审贷了。我们有基金、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支持他们“走出去”。我们还奖励出口业绩比较好的企业,今年我们奖励了100多家。
主持人:曹晓宁先生日后就不用为缺乏资本的介入而担忧了。因为蔡部长在这儿已经把这个目标描绘得非常清晰。
蔡武:作为文化部,作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我们怎样来支持企业?不是我们自己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我们政府自己来办企业,而是提供更好的服务,搭建各种平台,搭建融资、交易、公共技术、人才的平台,来推动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来推动我们的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
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主持人: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有很多挑战摆在我们面前,比如有人曾经说我们的文化产品是有世界级的产品但没有世界级的品牌。和海外的一些知名文化品牌相比,您看到了怎样的差距?
蔡武:这个差距应该说还是很大的,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富。现在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把资源变成产品,来树立、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
另外,为培养参与国际市场经营的能力,这两年来,文化部组织了一些管理人员、艺术家、经营人员到国外考察,去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比如说像日本的宝冢剧团,有风、花、雪、月4个团,一年演1500场以上。它最早是一个铁路公司办的,也从事旅游,后来办了这个演艺团,这个团已经有70年的历史。我主张文化企业今后的发展,也要考虑和大企业之间进行跨行业的战略组合,优势互补。
宝冢剧团特色非常鲜明,全部是女演员。一般的演出,晚场观众比较多,宝冢剧团的演出不是晚场多,而是日场多,为什么呢?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料理完了,下午就有时间去看演出了。她们很多演员成为了家庭主妇崇拜的对象。
另外,宝冢剧团有自己的学校,它的演员都是自己的学校培养的。而它的学校培养出的演员并不是必须在它的剧团服务,宝冢剧团还出了日本的大政治家,例如扇千景女士。这就构成宝冢剧团几个很重要的要素,与资本的组合,与大企业的优势互补,自己鲜明的特色、独特的运营方式,我们就要学这些。
张宇:海外演出我们看人家做,我们自己也在做,做了整整30年。我也承认有差距。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一个团一年在全球演出比宝冢还要多,而且它拥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演员培养、剧目生产到营销终端。我们和他们有一个10年零9个月的合作项目叫《龙狮》,在全球演了3784场。我们收入了两三亿元人民币,但是人家收入了几亿美元。
主持人:看太阳马戏团的表演跟当时国内一些同类型的演出,您当时心里会有一种落差吗?
蔡武:太阳马戏团的表演主要靠中国演员。我也曾经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建立一个战略联盟跟这些国外大的演艺团体谈判,我们不能只是卖劳动力。同时,提高我们在内容制作方面的能力很重要。百老汇音乐剧的特点就是它自己制作的品牌剧目可以演几十年长盛不衰。
主持人:它永远就在那个剧院演那出剧目,但是观众依然非常踊跃。
蔡武:对,这就是它的品牌创新、原创能力。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创意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蔡武: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创新的东西来吸引观众。比如说包括我们的传统艺术,现在都讲原生态,好像只有保持它原来的状态才行,其实不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追随人们审美观念、欣赏观念的变化才行。
张天晓:一个创意,必须能够被全世界所接受。去年,全国生产出10万多集片子,这个数字对全球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么大一个量,但有多少精品可以真正打到全球市场?
主持人:那你们的创意和创新有没有经历过严峻的考验?
张天晓:当初我拿出这么一个创意时,发了一个传真给华纳公司,说我们要拍一部《少林》,你们是否会购买。他们回复说,要拍一部跟我们一模一样的片子,只不过取名叫《小林》,一下就把我们整个团队吓坏了,我们怎么跟华纳去竞争?但我对华纳的片子进行了思考、分析,是非常卡通化的,我觉得要表现中国功夫需要一部写实动画。动画片是给儿童看的,但有时候打斗的场面很血腥,所以我当初定的目标就是26集动画片当中见不到一滴血,要用一种非常时尚的语言而且带美感的画面展示中国武术。
蔡武: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张天晓:看到这部样片的欧洲人、美国人非常吃惊。最终迪士尼总部决定,希望来参与我们这个片子。
文化产业已是支柱产业
蔡武:美国的文化渗透力那么强、影响力那么强,背后是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做支撑的。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在迅速增强,这为文化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力量。
主持人:从数据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占到GDP的比重是2.5%,按照习惯性的说法必须要占到5%或者5%以上,才能算是支柱产业。从这样一个趋势来看,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其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蔡武:现在有五六个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比重超过了5%,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有的达到7%,但从全国范围来讲比重还是2.5%。我国去年GDP总量大概是33万亿元,今年肯定超过40万亿元。按照现在全世界的标准测算,我们的文化消费市场至少应该是4万亿元,但是现在实际才1万亿元,这个市场的空间很大。另外,全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度关注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是10年前,我们讲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别人以为这是个假经济学家,说的话不靠谱,但是今天这个话已经成为我们的国策了。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国际经验表明,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已经为历史证明,现在我们又达成共识,所以最近有好几个省召开了文化工作会议,甚至省委全委会,要从文化资源大省变为文化大省,从文化大省变为文化强省等。应该说,我国的文化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国内外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现在就看我们的本事了。
文化最终是服务人民
主持人: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品的多元,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我的邻居是一位70岁的大妈,我从她那儿借了一本书,这是在公园唱歌的时候免费发放的一本书,叫《祝福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歌曲集》。我为什么会去借这本书呢?因为我听说蔡部长有一个爱好,就是在工作之余去逛一逛公园,而且看到有百姓聚集在一起唱歌的时候,一定会悄悄地加入,跟着他们一块儿唱。蔡部长,这个秘密当真吗?
蔡武:是这样。我经常周末到公园去锻炼,发现很多百姓自发地在那儿唱歌、跳舞。去年正好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想我们要牢记一个宗旨,发展文化,无论是文化事业或者文化产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千万不能忘,这是一个根本的宗旨。在这个过程中,我建议文化部的工会、青联、妇女组织编一本书,选大家最爱唱的歌,这60首歌是我选的。正好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就选了60首歌,然后我们自己找钱印刷,免费发放、辅导唱歌。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以我们的歌本里面就选了60首歌,60首歌也是您亲自选的,其中有没有您最喜欢的歌?
蔡武:应该说都是喜欢的。
主持人:哪一首歌的旋律您最熟悉?
蔡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60首歌我都会唱。
主持人:这个我可不太相信,一个繁忙的大部长会唱60首歌。
蔡武:或者说听到以后就知道它是哪首歌。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请现场的朋友们喊一个数字,代表1到60当中的一首,咱们现场考一考蔡部长。大家都喜欢8,第8首歌是前苏联歌曲《三套车》。现在考核正式开始,您可以选择任意一段开始,以任意的调来唱,但是不能唱错歌词。
蔡武:(唱)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主持人:今天晚上在我们的《对话》现场,唱歌的人是我们的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其实大家都看到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体制的改革,释放了更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我们现在要唱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主旋律,我们更要加入国际的大合奏,让我们中国的文化产业未来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璀璨绽放。谢谢各位收看我们今天的《对话》,谢谢蔡武部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