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莱坞强势 劳莱坞萎靡:巴基斯坦文化部门出招应对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提起印度的宝莱坞,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可知道在巴基斯坦,还有一个曾与宝莱坞齐名的劳莱坞(巴电影生产基地拉合尔的别称)。不过最近几十年,由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巴基斯坦电影产业出现了危机,劳莱坞几近凋零。更加令人郁闷的是,巴基斯坦全国去年只发行了11部电影,但同期却从印度进口了25部。最近,要不要限制宝莱坞影片这一话题,在巴基斯坦国内再度引起了热议。

    劳莱坞风光不再

    巴基斯坦电影曾经盛极一时,最辉煌的时候位居世界电影四强之列,最高纪录是在1975年发行了111部国产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全国拥有2000多家电影院,平均每年制作60至100部影片,几乎每周都会有1至2部新片公映。此外,巴基斯坦电影在南亚和中东也拥有大量观众,影响甚至远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然而经过70年代中后期到八九十年代的衰落,面对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的困境,劳莱坞已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如今,在曾经是全国两大电影基地之一的卡拉奇市已经找不到一家电影制片厂,拉合尔也只有少数制片厂在惨淡经营。全国电影院的数量也锐减到不足120家,有限的几块银幕又大部分被宝莱坞大片把持,今年巴全国仅仅发行了7部国产影片。

    不过事实上,宝莱坞电影在巴基斯坦大行其道只有短短3年的时间。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以后,巴基斯坦开始全面禁止印度影片进口。以此为发展契机,上世纪60至70年代,劳莱坞作品在南亚地区风靡一时,创造了巴基斯坦电影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禁令总共持续了43年,一直到2008年,为了承诺并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缓和与印度长期的紧张关系、缓解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巴基斯坦的电影市场才再度对印度开放。

    令巴基斯坦文化部门感到措手不及的是,即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隔绝,但宝莱坞电影在国内的禁令一开,其欢快明朗的风格、引人入胜的情节、制作精美的画面,很快就征服了巴基斯坦观众的心,公映的大部分印度影片均受到热捧。在巴基斯坦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可能不知道美国好莱坞的大腕,但却对宝莱坞的明星如数家珍。于是有人分析,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一对“孪生兄弟”,拥有相同的历史渊源和相似的文化背景,而劳莱坞与宝莱坞原本就是师出同门,这样一来,巴基斯坦观众喜欢印度电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人抵制 有人欢迎

    面对来势凶猛的宝莱坞影片,原本已在惨淡经营的巴基斯坦电影更如雪上加霜,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劳莱坞在苦苦挣扎,巴基斯坦电影人对此忧心忡忡。他们不断向巴政府部门和国会发出呼吁,希望再次限制进口印度电影,以挽救濒危的巴基斯坦电影业。甚至有多名国会议员数次向巴主管电影业的国家文化部提出议案,认为进口印度影片给巴带来了“精神污染”,导致年轻人竞相模仿宝莱坞的电影对白,长此以往会对巴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冲击。有些人甚至怪罪并谴责宝来坞,认为印度电影的“入侵”是造成巴电影业萧条乃至毁灭的直接原因和幕后推手。他们觉得,两国在相互开放电影市场的3年中,巴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应该再次限制进口印度影片。

    主张进口印度影片的人则表示,巴基斯坦电影业不景气的原因有很多,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多从自身寻找差距,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赖到别人头上。他们坚称,巴基斯坦电影业下滑并不是始于2008年,如果现在贸然再次停止进口印度影片,首先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其次也将给日益猖獗的盗版市场提供可乘之机,最终使惨淡经营的影院遭受更加致命的打击。他们认为,进口印度影片反过来可以形成竞争,促使巴电影在故事情节和制作水平上有所进步。正如1965年以前,巴并没有禁止印度影片,可这一时期照样生产出了很多优秀影片,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巴倒是一直采取禁止印度影片的政策,但巴电影业在政策保护下反倒没有任何作为,数量和质量都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

    文化部门进退两难

    面对禁与不禁的争论,巴基斯坦的文化部门也处于两难的境地。首先,他们很清楚劳莱坞之所以陷入今天的绝境原因很多。其中包括电视、有线电视和DVD的普及,廉价盗版光碟的大量涌入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电影投入资金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政府也几次想重振劳莱坞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可惜连年的经济衰退导致囊中羞涩——就连总理吉拉尼此前承诺拨给电影界的1500万卢比的电影基金也一拖再拖,至今仍然不见着落。

    今年八九月(巴基斯坦斋月,也是电影的吸金时节),巴文化部就对进口印度影片的申请亮起了红灯,没有批准一部宝莱坞电影公映。然而吸金时节一过,印度影片的广告就又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巴各大报纸中,巴电影院也又纷纷开始放映起了宝莱坞电影——毕竟相对于花2000万卢比投资一部国产影片,花1000万卢比就能进口一部印度影片,这使得很多投资商更加热衷进口印度电影,而不愿意投资本国电影。

    对此,巴基斯坦政府今年宣布了3项涉及电影产业的措施,用以扶植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开放银行向电影制作方贷款,利息按照工业贷款的利率计算;将原来向电影院收取的娱乐税改为企业税,从而减少电影院的经营成本;缩短审片时间,将原来设在首都伊斯兰堡的国家审片委员会搬到电影生产地拉合尔。上述措施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巴电影产业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恐怕还要等待时间的检验。目前也只能说,劳莱坞要想恢复往昔的荣耀,这条漫漫的复兴之路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