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 文化决策惠民生
初冬的夜晚,尽管有些寒意,但伴随阵阵欢快的乐曲,名为“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的群众文化活动,每晚都准时在湖南衡阳市莲湖广场拉开大幕。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告诉记者:“促进全市文化大繁荣,我们做法是让文化进决策、进项目、进民生。”
进决策,让文化“立”起来
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如何弘扬这些优秀文化,让全市形成重文化、抓文化、用文化的共识呢?衡阳市决定实施“文化旺城”战略,让文化进决策。
“十一五”期间,他们相继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见》和《衡阳市文化塑城实施纲要》等14个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明确“全市每三年举行一次‘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市体育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市财政每年安排群众文体活动专项资金200万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军文化项目……”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这些文化元素注入衡阳市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百姓视野,大大调动了全民办文化的积极性。”衡阳市文化局局长李安元介绍说。一些“五下乡”、“公共大戏台”、“文艺进社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服务活动在衡阳蓬勃展开;一批像《南岳奇人王船山》、《蔡伦》、《夏明翰》等电视文艺作品正在投入拍摄制作。
在衡南县松江乡太平村,年逾八旬的村民李安忠办起了“养浩”私家图书馆,藏书一万余册。周边10多个村的农民常年聚集在此读书看报。文化设施如众星捧月般装点乡村,全市基本形成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阵地、月月有活动”。他们先后改造利用农村原有的小屋场、礼堂、戏台等文化阵地1340余处,修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个,新建“农家书屋”390家。
文化进决策,使衡阳的文化气息日渐浓厚。
进项目,让文化“兴”起来
湘江碧波荡漾,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倒映水中。山水一体、历史景点密集,彰显了衡阳“文化进项目”的发展理念。城因水而灵动,只见“湘水明珠”文化长廊巨石处处,亭台楼阁,奇光异彩,浓缩了衡阳2000年来的历史文化。那经世致用的船山诗句,那悲壮豪迈的衡阳保卫战纪念雕塑等成为衡阳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衡阳市实施文化进项目的一个缩影。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个文化项目就是一处风景、一张名片。”衡阳市长张自银颇有感受。“十一五”期间,衡阳市用文化把脉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掀起了文化广场、文化馆所、文化景点、文化遗址、文化商圈的项目建设热潮。五年来,全市投入5亿多元修复了石鼓书院、回雁峰、抗战纪念城等文化景点,打造了“中国印山”、庙前文化地质公园、明清文化一条街等旅游文化品牌。
走在衡阳市最繁华的解放路、船山路、蔡伦大道,能看到图书馆、书画院、博物馆、群众艺术馆、进步影城、湖湘文化馆等一批文化地标和文化景点,一个比一个漂亮精美。王船山故居、衡南洛夫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应运而生。这是衡阳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文化项目的“得意之作”。
进民生,让文化“活”起来
每当夜幕降临,衡阳市莲湖广场周边60多位老人便赶快收拾好碗筷,赶到广场练歌。雁峰区72岁的居民杨秀英说:“过去我们一听到麻将声就手痒,现在一听到音乐就嗓子痒。”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许多市民“走出牌馆”走进“激情广场”。
五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基本文体权益出发,全面推进文化惠民,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党的温暖。他们每年组织全市12个专业剧团下基层演出500场次以上。去年,投资20多万元排演了红色经典歌剧《红岩颂》,在全市巡回演出50余场,直接观众达10万人次。
11月17日晚,衡阳市太阳广场,讴歌衡阳籍英雄教师谭千秋先进事迹的电影《最后一课》正在播放。这是衡阳市实施“电影进社区、文化进家庭”活动的一个场景。市里建立了“送文化”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和文化单位联合送文化下乡进社区,让“看电影的不出钱”。他们与电信、移动等单位合作,每年送戏送电影2100余场。市内博物馆、纪念馆、爱教基地和公园均免费开放,让群众在日益均等的文化服务和便利化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一台台大戏、一场场电影、一张张免费门票,赢得了群众一张张笑脸。
牡丹江 文化改革添活力
《毛泽东在1960》、《邓小平在那个春天》等精品剧目叫响全国,蒋开儒、车行、宋青松等词作家家喻户晓,《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等经典歌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上世纪90年代牡丹江曾创造出轰动全国的“牡丹江文化现象”。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牡丹江文化事业却一度走向低迷: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才流失。如何将这种昙花一现的文化现象变成经久不息的文化长河,实现文化裂变?牡丹江市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对原有文化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
促进文化要素合理有序流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能够激活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文化资源、文化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牡丹江市市长张晶川说。
2004年5月在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牡丹江广电集团与报业集团重组,成立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公司,连创中国广电改革历史上三个第一,即第一个组建广播电视产业集团,第一个实现政企政事分开,第一个实现区域内跨媒体重组。
谈及改革,集团董事长张宝才说:“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改革区别于中国其他传媒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作为最重要的突破口,从一开始就主动塑造与市场经济、传媒发展相适应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整合后的传媒集团“把所有能进入经营状态的资源和资产全部进入经营状态”,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业务上,打破了原来的条块分割,建立新闻总社,把通讯社的功能和集团化平台结合起来,建立新闻资讯、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
“现在我们不再是分兵作战,而是各媒体资源共享、互相补充、整体协同的作战,实现了新闻信息采集成本的最低化和利用最大化。”在牡丹江日报工作多年的一位记者说。
截至2009年底,集团公司的收入比改革前增长6.1倍,职工收入增长2.8倍,税收增长8倍。
由各吹各调到同声协奏
牡丹江市原有京剧团、评剧团、艺术剧院、艺术学校四个专业艺术单位,普遍存在人才短缺,行当不全,设备老化的问题。“当时京剧团、评剧团演出市场萎缩,人才闲置。而歌舞和艺术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人员不足,大量外聘。”在牡丹江文化战线上工作40多年的李国林老先生说。由于艺术资源配置分散,过去牡丹江市每次举办大型活动和演出剧目时,经常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4个单位之间资源调动上,给工作带来很多困扰。
原评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维枫说:“有时4个单位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演出机会,经常相互杀价,造成恶性竞争。”“各拿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为有效整合艺术资源,2008年牡丹江市将4个专业艺术单位整合为牡丹江市文化艺术中心,内设舞蹈团、戏曲团、话剧曲艺说唱团等8个部门,编制总数由320名减少为200名,形成了一个集文艺研究、艺术教育、创作、演出于一体的全新文艺团体。
评剧演员小孙告诉记者,艺术中心打破了过去“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将工资活化,根据职务、角色轻重、演出场次、收入业绩等进行分配,设定了年度3000元—10000元不等奖金,奖励表现突出的业务技术和管理骨干。
牡丹江市原文化局副局长秦学说:“此次改革是牡丹江市文化系统历史上涉及人员最多、整合资源范围最广、机制体制创新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现在产生了4个‘1’相加远大于‘4’的效果。”中心成立后,剧作家们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新创《乡村回旋曲》、《郭沫若》、《风吹雪花飘》等各剧种剧本十余部。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过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造成了人才流失严重。“眼看着好编剧、好演员、好画家、好书法家一个个往外走,真是感到惋惜啊。”提到人才流失,市书画院院长高洪艺感慨万千。
牡丹江市把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留住人才和选用人才上。
家住牡丹江市林口县亚东村的肖景志是个地道的农民,因自幼热爱画画,后弃农,专心创作。其油画作品达2000余幅。1996年《老林秋韵》被评为“徐悲鸿油画作品大奖赛”银奖,又在沈阳获得东三省油画联展大奖;1999年,《留住这片空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3年,油画《绿色旋律》被中国油画协会收藏;2004年,《北方·三月清风》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为将这样的人才留在牡丹江,今年,市委书记徐广国特批将肖景志引进市书画院,成为一名专职画家。
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自2008年起,牡丹江市委在全市文化单位改革用人制度,面向全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评委由领导、专家、公众和用人单位全体职工四部分组成,当场投票,当场计分,当场公布,当场发聘书。被破格从副科级提拔为副处级干部的杨旭光年仅30岁,担任市艺术中心副主任兼艺术总监。现在,几乎市里所有大大小小的晚会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灵活的用人制度不仅使牡丹江留住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而且还吸引了外出人才“凤还巢”。从南京歌舞团回到家乡的陈涛就是其中一位。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未来,我们将从更高的站位上,审视、谋划和推进牡丹江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市委书记徐广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