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村工友之家:用文化温暖自己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这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与东六环之间的一个村庄,常住人口14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却超过了1万人。由于地处北京首都机场航道下方,每隔两分钟,就有一架大型客机在上空轰鸣而过,高楼建设也因此被限制,较低的房租让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在这个叫皮村的地方。

    2005年“落户”到皮村的“工友之家”,已经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5年的免费文化服务。这个成立于2002年的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全称为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他们一直致力于满足外来务工群体的文化需求,建打工博物馆、组打工艺术团、修工友影院、办打工子弟学校。“外来务工人员不像本地居民有文化活动场所可以去,他们工作之余只能打打牌、遛遛街。其实,他们真的特别需要这样的场所,我们建这个‘家’,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影院剧院一有活动,就挤得水泄不通。”工友之家创始人孙恒对记者说。

    淘汰物品搭起来的“家”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同心互惠商店、电影院、新工人剧场……在工友之家,外来务工人员不花一分钱,也可以享受电影大片,看一场精彩的演出;花上几块钱,就能买一件外套,置一些家庭用品。几年前,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5年前,几个年轻人来到皮村,租下了村里一座废弃的工厂,简单装修之后,把它变成一座打工子弟学校。之后,他们又租下一个废旧的仓库,建起了一座图书馆、一个剧院、一个电影院、一个二手货超市、一个打工艺术博物馆,这就是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外来务工人员亲切地称它为“工友之家”。

    “这些书都是朝阳区图书馆捐赠的旧书,免费供工人们借阅。还有影院里的凳子,也是其他影院淘汰下来的。”孙恒对记者说,由于资金紧张,他们并没有花太多钱去筹集设备。一些在其他地方已经作废的物品,他们想办法拿过来为己所用,让它们再度发光。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已经尽力了。“我们跟文化部门和影院都有合作,他们会免费提供电影拷贝给我们,一年至少100场。每周六、周日晚上放映电影,都是已经下线的片子,但是工人们非常热情,120个位子的影院,门口过道常常站满了人。” 孙恒说,

    一个日本的帐篷剧团曾经到皮村表演,留下了帐篷。之后,工友之家就着这个框架,把它改建成剧场,取名“新工人剧场”,剧场内的桌椅和音响设备,也是其他剧场淘汰下来的。说起这个名字,创始人之一王德志特意解释说:“始终不太喜欢农民工这个称呼。我们是以农民身份进入城市,但是现在干的活就是工人的活,所以应该是新工人。”

    只有200平方米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设有5个展厅,每一个展区都有全国各地工友捐赠的实物,共有2000多件,另外还包括一些专题图片展。“这些物件很平凡,但很能反映务工者的生活。比如这些不同的校服,都是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捐赠的,这些孩子常年跟着父母到处流动,有个孩子3年搬了20次家。”

    自己搭台自己唱戏

    孙恒本是河南开封的一位音乐老师,为了理想来到北京,做过搬运工,发过广告单,后来成为街头流浪歌手,经常到街头、工地唱歌给外来务工者听。回忆起当初创办工友之家的初衷,一位工友的话犹在耳边:

    “他把手伸到我的面前说,我要靠这双手养活我的家人,每天从早累到晚,一年到头,剩下的只是空空的手,有时候还被拖欠工资,拿不到自己的工钱。”他的话当时深深触动了孙恒,他开始明白要为这些兄弟姐妹做些什么,不仅是唱歌给他们听,还要创作能够真正反映外来务工者生活和内心的歌曲。

    2002年“五一”劳动节,孙恒聚集了几名有文艺特长的工友,成立了打工青年文艺演出队,之后发展成为新工人艺术团。他们奔赴各地的工地、工厂、企业和社区,为外来务工者义务演出超过500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演出的很多节目都是由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堂堂正正做人,凭力气来吃饭,生命可以无奈和简单,但不能没有尊严”,这是孙恒创作的歌曲《打工打工最光荣》。由于唱出了务工者的艰辛和希望,每到一处,他们都引起工友们强烈的共鸣。

    现在,每天晚上都会有近200名外来务工者下班后来到工友之家,在这里看书、打乒乓球、看电影,交流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每年秋季,工友之家还会举办“新工人文化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3届,“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唱出劳动者的尊严”是艺术节的口号。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展示自己业余时间创作的戏剧、诗歌、影像等多种艺术门类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围绕打工生活展开,他们越来越注重发出自己的声音。

    经费是最头疼的问题

    孙恒说,创办工友之家,为务工者带去文化享受,他觉得踏实。然而,他也有不踏实的地方,一年4万元的房租、每个月上千元的水电费、固定人员的工资,而工友之家的活动又是全免费,这笔不小的开支时常让他发愁。

    目前,工友之家的收入分为三部分:一是企业和慈善机构的捐款,但是这项资金来源太不稳定;二是新工人艺术团出版唱片所得的版税,艺术团的第一张唱片获得了7万元钱的版税,他们用这些钱建了打工者子弟学校,但版权收入也很微薄且不稳定;三是经营二手货商店,一件旧外套只卖几块钱,给居民们带去了实惠,也带来一定的收益。孙恒说:“去年我们荣获了中宣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还拿了5万块钱的奖金呢。”

    据了解,尽管国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有专项资金支持,但是目前还未包括像“工友之家”这样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虽然运行经费现在还是让孙恒“最头疼的问题”,但说起未来,他们的心愿未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外来务工者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