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细节揭示:入选意味责任更重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1月17日,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传来消息,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我国申报的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月23日,在申遗成功一周之后,文化部外联局、非遗司和北京市文化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参与申报工作的负责人和专家聚在一起,通报了此次申报工作的情况,也透露了申遗前后的诸多细节。

    “得知京剧和中医针灸成功申遗,坦率地讲,高兴程度不亚于去年22个项目全部通过时的喜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认为,京剧和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非凡”。

    麦西热甫比京剧申报困难

    早在2008年,国粹京剧和中医就曾经申报加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均没有通过。撤回后的京剧申报文本在表述等技术方面做了更加严格、准确的调整,而中医申报文本则做了策略性变动。“原来中医申报‘打了个大包’,涵盖中医针灸、正骨等丰富的中医知识,但外国专家理解起来有困难,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的评估,因此2009年再次提出申报时,把目标缩小至中医针灸。一方面中医针灸是中医中最具代表性的,同时看得见、容易理解。”张庆善说。

    而针对“韩国反对中医申遗”的说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笑频表示,中韩在医学和中医药领域合作非常密切,而且在传统医学领域有很好的政府合作机制。“当我们听到有关‘抗议中医申遗’的声音后,启动了政府合作机制,希望与韩国进行沟通,而此时韩国使馆也主动联系我们。双方经过交流澄清了事实:‘反对中医申遗’是个别专家的看法,不代表韩国官方的态度,韩国从继承传统文化角度对‘中医申遗’表示支持和赞成。”王笑频说。

    “在本次申报过程中,遇到困难最多的是麦西热甫。”申遗代表团成员、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副处长张玲说。麦西热甫是新疆维吾尔族聚集地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特定的程式来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等传统艺术。“评审期间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改用汉语教学,影响到了项目的传播和传承。对此,我们通过事实材料做出了反驳。”张玲说,“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是双语教学,已坚持了20多年。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沟通,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接下来,代表团对委员会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做出有力回应。然而,就在评审最后阶段,有国家提出附加条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审查小组,审查项目的实施情况,而且每年提交一个报告。“这个附加条件是不公平的,麦西热甫符合各项标准,应该享受跟其他项目同等的待遇,尽管我们随时可以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查。”张玲说,对此,现场又展开了一轮辩论,在我国代表团成员的争取下,这些不公平的附加条件最终被取消,麦西热甫成功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列入“急需保护”不丢人

    “很多国家有这样的概念,列入‘代表作名录’就光荣,而成为‘急需保护项目’则很丢人,所以有些国家从来不申请加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此次评选中,全世界共有4个申报项目被批准列入“急需保护名录”,而中国就占了3项。

    “列入‘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多,不代表我们的保护工作没做好,这是一种重视,更是一种承诺和责任。”张庆善表示,“我们列入‘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一方面确实急需要保护,同时也希望通过该项目的申报提醒国人加以重视和注意,以积极的态度保护这些非遗项目。”张庆善说:“申遗不是为了要个荣誉、得个‘三好学生’的称号,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这些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了。短短几年时间,大家从不知道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全称说不利索,而现在已经成为举国共识,这是很了不起的。”

    除了我国参与评选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有一类:最佳实践项目名册。该名册收录的是最能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原则和目标的,以鼓励保护得当、措施有效的项目,并供其他国家参考学习。目前列入该名册的世界非遗项目共有3项,而中国尚未申报。张庆善说:“过去我国对申报工作掌握得不够全面,直到去年才知道‘最佳实践项目’是什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表示,我国有很多非遗项目成功保护的范例,如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武夷山制茶技艺等,今后我国肯定会启动“最佳实践项目”的申报,向世界推广我国的保护经验。

    申报成功仅是一个开始

    目前,我国共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最多的国家。

    “接下来,我们将以这34个项目作为重点示范项目,启动名录项目保护工程,加强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点项目的保护,制定分类保护的规范标准、保护细则,落实科学保护措施。”屈盛瑞介绍说,下一步将全面搜集重点项目的资料,以建立完备档案,同时还将组织专家研究、建立科学保护的规划和方案。此外,还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除了提供更多的资金帮助外,还将实施培训计划。

    屈盛瑞表示,“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保护,推进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申报成功仅仅是一个开端,更多的是保护非遗的责任。”屈盛瑞说,目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进入中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已达7万项,国内非遗保护任务依旧很重。“今后,我们将继续履行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落实保护责任,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屈盛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