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惠民致富 文化提升“幸福指数”

来源: 光明日报

天津 农家书屋惠民致富

    一大早,蓟县渔阳镇东马坊村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里,就坐满了全神贯注读书看报的众乡亲。村民侯爱兵一边认真阅读《日光温室与大棚蔬菜》,一边在随身的小本上记下要点。“过去我种大棚菜就是靠老经验、土办法。自从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看了些设施农业方面的书,才知道要种好大棚菜也挺不简单……”老侯笑呵呵地说:“现在,我学会了蔬菜多品种混种等实用技术。今年我的投入比去年少了15%,产量却提高了10%,5亩地增收了8000多元!这‘农家书屋’真是咱农民的‘黄金屋’啊!”

    近两年,天津市把建设“农家书屋”列入文化惠民重点项目,市财政给予资金保障。各区县也把这项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不折不扣认真落实。眼下,已建成的2968个“农家书屋”遍布津沽大地,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生产致富的好帮手、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童蒙初开的孩子,到“农家书屋”学知识、学技术,成为津沽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据统计,仅今年国庆假期里,全市“农家书屋”就接待读者超过200万人次。

    武清区南蔡村镇聂官屯村的“农家书屋”经常座无虚席,在多媒体阅览室上网冲浪是村民的最爱,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者。58岁的韩大娘一有空就来书屋上网,学习病虫害防治、蔬菜种植,跟全国各地的网友交流科学种田的诀窍。“没想到我这么大岁数,还能学会上网,这多亏了‘农家书屋’。”  

    天津市建设“农家书屋”不摆花架子,从农民群众的意愿出发,以实用为原则,努力做到“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比如,他们在图书配送服务方面注重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邀请各区县图书馆馆长、农家书屋管理员代表及农民朋友实地看样本选书,增强了图书选择的针对性、实用性。按照配书批次不同,他们实行图书品种的差异化配置,不仅节约了资金,还为各区县间、村际间“农家书屋”开展出版物定期互换交流创造了条件。各区县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办法,集中举办图书管理员培训班,提高管理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天津市还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

    王明军是宝坻区尔王庄乡高庄户村的村民,他想多学点实用技能,有机会能在厂里干个更好的工种。“我已经自学了《初级电工》、《管道工》、《机械维修入门》好几本书,掌握了不少技术。我们相信,有了‘农家书屋’,未来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好。”

    舞钢 文化提升“幸福指数”

    时至岁末,小雪节气,河南省舞钢市八台镇时庄村的文化生活格外“火热”:村民们或在农家书屋看书、查资料,或在文化广场跳舞,或在棋牌室对弈,这些城里人的娱乐项目,如今“零距离”出现在庄稼汉的日常生活中,带来当地村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在去年全市元宵节秧歌大赛中,我们村的秧歌队还拿了一等奖。”谈起舞钢市近年来农村文化基层建设带来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岭深有感触:“过去村民白天扛锄头,晚上‘斗地主’,要么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闲酒。现在村里有了文化大院,大家一有空就往这儿跑,谁都想当个‘文化人’。”

    像时庄村一样,河南舞钢这座以钢铁闻名的年轻城市,如今常年弥漫着浓郁的“文化味”:春节,举办戏迷擂台赛、锣鼓秧歌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夏季,组织端午节龙舟赛、广场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节为内容的文艺活动;秋天,打造以大型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节,确保月月有活动、节日掀高潮、常年不断线。

    在舞钢,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戏校等文化机构人员配备齐全,通过骨干带动文体积极分子,在全市范围内对冶铁文化、名人文化、古柏国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发和挖掘,从省、市聘请专业人才担任文化辅导员,对基层豫剧团、乡镇文化干事、农村文艺能人进行辅导,推动基层文化大繁荣。

    在市财政每年9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下,豫剧团成立30多年来长盛不衰,每年都保证为全市每个行政村演出一场大戏。今年以来,该市已组织“文化下乡”演出26场次,“一村一年一场戏曲”活动已为群众免费演出100多场次,并送去免费电影2000多场次。舞钢市委书记高永华说:“文化惠民的主体要素是‘文化’,关键环节是‘惠’,基础和目标是‘民’。不仅要让老百姓成为文化活动的观众,也要让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享受参与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