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志愿服务”之名相约——北京市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985年12月17日,第4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简称国际志愿者日)。如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这一天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赞扬和倡导志愿者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与奉献精神。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自2009年正式成立以来,重点开展、扶持了一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在又一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这些项目,体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北京文化志愿者体系建设是在总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自2008年开始建设,至今已基本形成以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为龙头、全市18个分中心为基础、广泛吸纳各行各业的文化志愿者的全市性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和相应的管理体系,日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引领下,他们在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不久前发布的《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需求对接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按照“服务对象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实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和群众接受志愿服务的便利化。今年以来,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重点开展、扶持了一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兼顾大型、重点节庆活动和导向性文化活动,也安排日常化、制度化的深入基层和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中小型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其中,密云县“暖心工程”、怀柔区“文艺培训春风工程”和“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建设”、房山区“5285”工程、延庆县“走进绿色文化空间”等项目都具有示范意义。

    “暖心工程”: 用文化传递爱心

    “暖心工程”是密云县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成立后开展的重要活动之一,目的是通过志愿服务为山区农民、残障人员、老年人等提供文化关爱。

    相比于北京市其他区县,密云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却无疑工作最为扎实、成效最为显著。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领导对于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认识的到位,得益于当地志愿服务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得益于众多志愿者的爱心与付出。

    密云县文化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如今的文化志愿者张滨江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有着自己的解读:从文艺爱好者到文化志愿者,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而志愿精神更有感召力,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服务工作中。密云县文化志愿者分中心志愿者部主任张楠说,他们在下乡演出过程中发现偏远农村有的人家老人过世时连一张可以挂在墙上的照片都没有,于是有了组织志愿者进山村为农民拍摄全家福、纪念照的念头。郝书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的会员,“暖心工程”启动以后,她主动承担起县聋人学校剪纸艺术的志愿服务工作。她家住在县城东部,离城西的聋人学校比较远,但半年多来她从没有一次迟到:“我们文化志愿者就是要把关爱送到孩子们的心坎儿上。一到周二,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我去,我没有任何理由迟到一分钟。”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中规定:本市提倡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失业人员和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志愿服务。“暖心工程”正是把弱势群体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为他们送去了温暖。“暖心工程”共有5个系列活动,其中摄影志愿者深入边远村镇,为山区群众、残障人员和孤寡老人提供免费的摄影服务,目前已为1000户山区及贫困家庭免费冲洗照片3000余张,并已装入相框送到群众手中。每当看到老人们双手捧着照片的快乐表情,志愿者们都感到无比欣慰。另外,分中心组织文化志愿者到县聋人学校、培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树立信心。辅导内容包括书法、舞蹈、美术、手工技艺、鼓乐、合唱、空竹、葫芦丝、快板等。在第一学期的汇报展演中,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在场的学生家长激动得流出了泪水——他们没想到自己有残障的孩子也能敲出激昂的鼓点,做出漂亮的布贴画。聋人学校的孩子们还专门写了一首献给文化志愿者的诗,诗中写道:你们让我们有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感受,让我们单调的世界也变得如此美丽。

    据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密云分中心主任李冬雨介绍,分中心自2009年12月2日正式挂牌以来,已有4316人申报文化志愿者,有2969人通过复审录入数据库。有2800余名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间近11万个小时,接受志愿服务人群达5万余人次。他表示,当初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还只局限于文化部门,“暖心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得文化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提升了文化工作的满意率。目前密云县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已超出了文化系统的范畴,从而也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 群众文化活动有了好去处

    怀柔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于2009年3月挂牌,目前有注册志愿者850名。自挂牌以来,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文艺春风培训工程”,在全区14个镇乡、2个街道、30支艺术团队的培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基层举办了各类形式的艺术培训班近500期,培训近10万人次,参加演出活动200余场,为偏远山区的百姓送去了温暖和祝福。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怀柔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及实际情况设立了“怀柔区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在志愿者信息库中选拔出具有艺术特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与考核,业务合格者作为义务辅导站成员。今年6月21日,怀柔区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正式启动,以怀柔区万米公园为中心,分布有10个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服务项目主要有健身舞、交谊舞、合唱、秧歌、曲艺等,共有50名志愿者分别在这些站点上服务。他们统一着装、佩戴志愿者标识,并配有统一的音响设备,每晚为群众义务服务2至3个小时。

    在万米公园舞台中心,每晚都有上千名群众跟着志愿者谷桂凤跳健身舞,整个舞台中心都占满了还不够用,最后只好在综合行政服务大厅又发展一个活动站点。有的站点刚开始的时候人比较少,但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有的延长活动时间,有的增加群众喜爱的活动项目,参与活动的人数在逐渐增加。有群众反映说:过去我们活动是“放羊式”,现在有人组织我们了,唱有人教,跳有人带,不但愉悦了身心,还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件大好事。志愿者也很满足,他们说现在自己是有组织的人了,更加有责任感,每当走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叫自己“老师”时,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据怀柔区文委副主任王宏伟介绍,他们还将根据群众的需求扩大服务范围,预计到年底共建成15个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

    “走进绿色文化空间”: 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

    延庆县至今已有文化志愿者上千人,分布在各行各业。2010年,延庆县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和谐、宜居”的建设目标,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广泛发动,以“走进绿色文化空间”为主题,策划和组织了“六走进”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六走进”即走进乡村、走进文化广场、走进校园、走进节庆活动、走进公共文化设施、走进特殊群体。在以上活动中全年总计服务群众17万人次。

    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李倩认为,延庆县文化志愿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与常规文化工作紧密结合,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延庆县文委主任张素枝表示,延庆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文化因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延庆县文化人才奇缺、专业人才太少,像延庆文化馆只有25人,业务干部就更少,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队伍的一支补充力量,可以在文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延庆县“大学生村官”艺术团于2009年12月29日成立,目前共有团员84名,作为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他们已组织参与演出百余场,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目前,延庆县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却是基层文化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文化志愿者走进县乡村三级公益性文化设施进行服务,无疑提高了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普及率。同时,延庆县组织志愿者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定期派文化志愿者到各个学校进行相应的辅导与培训,有力推动了延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像特色文化乡镇的建设也是文化志愿者服务的重点工作。

    “5285工程”: 建立健全服务网络

    2009年6月18日,“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房山分中心”挂牌,同时启动了“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仪式上,来自房山区民仁学校的5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朗诵了《少年中国说》和《劝学》,他们清脆、稚嫩的读书声,让在场所有人为之感动。这一项目也是如今房山区文化志愿服务“5285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5285”工程,即开展5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建立28个文化志愿服务点,确定500个文化志愿服务户。

    房山分中心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广泛调查,了解文化志愿服务人群及服务对象,由此确定了5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弟、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监狱服刑人员,服务内容包括培训及演出等。

    房山区高度重视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委统一领导,包括房山区文明办、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教委、民政局、财政局、文联等12个成员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房山分中心在全区的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文体中心各建立一个文化志愿服务点,与房山分中心构成二级服务网络,由分中心制定管理制度、服务制度、活动记录制度、上报制度,各服务点可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服务内容;在全区462个行政村以及116个社区中,分别确定1户为文化志愿服务户,为本行政村或社区提供文化服务,与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文化志愿服务点形成三级服务网络。通过“5285工程”的实施,房山区已形成立体式文化志愿服务网络,给广大民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服务。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任路斌表示,今后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的调研、设计、论证、实施和成效评估等工作,开发一批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的志愿服务项目库,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体系。据悉,北京市明年将重点推进四大类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一是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将文化志愿者服务纳入“三下乡”长效机制建设;二是围绕社区开发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实现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经常化、有效性,尤其突出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帮扶服务;三是围绕扶危济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和面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文化服务活动等;四是针对大型活动、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