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农民合唱团在首届全国农民合唱大赛上大放异彩,以非遗项目为题材的少儿船灯舞《过河》受到客家乡亲的热捧,今年上半年为全省培训基层文艺干部3000多人……”近日,广东省文化馆有关负责人向记者晒出了他们服务基层的成绩单。
去年以来,广东省文化馆转变观念,在工作实践中主动探索服务基层的内容和形式,多渠道服务基层群众,被民众誉为基层文化的引路人。
海归博士辅导农民合唱团
如今在粤西地区的云浮市云安县南盛镇,名气最大的是沙糖桔和农民合唱团。“来收购沙糖桔的客商很多都成了农民合唱团的观众,有的还成了合唱团的捐助者。”南盛镇的一位文化干部告诉记者,历史悠久的沙糖桔是当地一张漂亮的经济名片,去年成立的农民合唱团则因获奖多、活动多声名鹊起,成为与之交相辉映的文化名片。
说起这支合唱团,故事就多了。2008年10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到南盛镇时,看到漫山遍野的沙糖桔颇有感触:山区百姓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精神文化生活也要丰富起来。
“一语中的。当地的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就是希望文化娱乐生活更丰富一些。”南盛镇文化站站长张德成说。
省委书记的嘱托,老百姓的希望,在广东省文化馆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成为现实,桔乡农民合唱团顺势而生。
“合唱团从组建到闯出名堂,省文化馆的支持功不可没,‘洋博士’曹凯功不可没。”张德成感慨道。他告诉记者,在训练场地、设施设备、技术指导和发展思路等方面,广东省文化馆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自2009年4月合唱团组建开始,为把这些五音不全的农民培养成合唱歌手,广东省文化馆引进的海归博士曹凯每周五下午都要从广州乘坐两个多小时的大巴来到南盛镇,利用周六、周日培训合唱团的农民兄弟姐妹。正是这位“洋博士”,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把一支连普通话都说不准的农民队伍,调教成了如今能唱出8个声部、具有准专业水平的合唱团。去年11月,桔乡农民合唱团以《东方红》、《太阳出来喜洋洋》、《龙的传人》3支曲目斩获首届全国农民合唱大会“岐江杯”大奖。
“有留洋博士来教你们唱歌,你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张德成总是这样鼓励参加合唱团的农民朋友。现在,该团在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唱起了主角。每逢大的节庆活动,其他村镇还会邀请他们去演出。
“其实,合唱团让百姓的生活和谐更让人高兴。”广东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南盛镇枧岭村的黄仲焕、李检平夫妇一起参加了合唱团,夫唱妇随。黄仲焕十分珍惜合唱团带来的阳光生活。他说,这让他们夫妻感情更好。
为客家乡亲搭起“过河”之桥
“我们把理念从‘自己想做什么’调整为‘为基层做什么’,根据各乡镇不同的需求提供服务。”广东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梅州市平远县位于闽、粤、赣交界的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文化设施相对匮乏。该县的领导和文化部门都希望通过创演节目摆脱文化建设落后的状况。今年初,他们找到了广东省文化馆。
“基层干部那种热切和期盼让人感动。他们带来的是当地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广东省文化馆一位老师说,假如无视老百姓的需求,还谈什么群众文化呢?广东省文化馆及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工作队,经过数次深入调研,确定通过创作排演舞蹈《过河》来扩大平远县非遗项目平远船灯的知名度,推动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该馆安排国家一级编导王中圣等人参与创编,并整合省市相关资源在经费、乐器、道具和政策上进行支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出以平远船灯为题材,以孩子们在上学途中驾船过河为切入点,展现山区孩子战胜风浪的舞蹈《过河》闪亮登场,受到客家乡亲的热捧。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广东省文化馆馆长苏章鸿告诉记者,在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一个小小的活动往往就人山人海。“在农村演出,很容易感受到乡亲们对我们的欢迎,对文化的渴望。”
去年底,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今年8月,广东省委以全会的形式高调部署文化强省工作。苏章鸿认为,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工作必须在创新服务方式上下工夫,除了授人以鱼之外,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文化馆组织各相关单位盘整家底,把富余的钢琴、电脑、播放机等器材,送到了有迫切需要的各基层文化馆站。与此同时,广东省文化馆还组织专业骨干上山下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层文艺培训班。如在中山、梅州、茂名、清远、云浮、佛山、潮州、惠州8个片区开展的少儿艺术创作培训班,共吸引了1800多名少儿艺术创作干部参加。该馆还发动党员干部“走出去”“请进来”开办免费艺术培训班40多期,学员达到2000多人次。
广东省文化馆还注重把公益性服务扩大到残疾人、环卫工、外来工等特殊群体,把业务培训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据了解,该馆正筹备成立广东省文化馆文化志愿者艺术团,下一步将到广场、公园、街道建立辅导点,使之成为文化馆工作的延伸。同时,该馆还将不定期把具有一定艺术表演才能的志愿者组织起来训练、排练,并安排他们到基层、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义务演出,以丰富和活跃当地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