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扎扎实实的大项目建设带动文化发展:文化陕军蓄势崛起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陕西省西安市有一条著名的文艺路,这里几乎聚齐了陕西文化演艺产业的主力军。2009年10月,文艺路上的8家省级院团完成转企改制,组建了陕西演艺集团,以全新的体制和经营机制开始在演艺市场搏击。未来5年,文艺路将被改造为以演艺为龙头,集艺术品销售、文化娱乐、演艺服装、艺术培训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街区;陕西文化大厦、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等一大批场馆设施将在文艺路拔地而起……其实,风头正劲的不单单是文艺路,在最近出台的陕西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发展工程即将走上前台。

    先要夯实产业基础

    过去5年,陕西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五大工程”为抓手,国家和陕西省两级累计投入12余亿元,维修改造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200多个,新建乡镇文化站133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基本建成。陕西省先后举办了“百县千场”农村文艺调演、农民文化节等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陕西省完成了第一次非遗普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西安鼓乐、耀州窑传统工艺、延川县小程村黄河生态文化被列入全国保护试点,陕西被列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创作舞台艺术作品200多部,例如《迟开的玫瑰》、《郭双印连他乡党》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柳河湾的新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米脂婆姨绥德汉》、《大树西迁》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分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和优秀剧目奖。以陕西省歌舞剧院等文艺院团组建的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正式挂牌并实现转企改制;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于2010年11月转企改制;省图书馆、省戏曲研究院作为陕西省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9年陕西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28.43亿元,较“十一五”初增长11.7倍。文化产业示范区(基地)建设成绩显著,动漫产业迅速崛起,2009年180余家动漫企业综合产值达8亿元,初步形成以西安高新区和碑林科技产业园为依托的2个省级动漫产业园区。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演艺集团等一批文化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启动文化产业园区(聚集区)建设项目,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实施大项目和文化品牌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陕西省将分别建设浐灞生态文化园、宝鸡周秦文化产业园区、西安高新区动漫产业文化园区等;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产业区、汉城遗址文化产业区等。

    在新的五年规划中,陕西省将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大政府投入,确立实施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艺术创作繁荣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其中,省级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投入巨资开工建设文化大厦等标志性文化项目,新建演艺人才培养基地,改扩建7个省级剧团等。艺术创作繁荣工程包括设立艺术精品繁荣专项资金,建立科学规范的文艺创作与优秀作品的征集、选拔和推广机制,重点支持秦腔、商洛花鼓、线腔、阿宫腔、眉户等陕西特色舞台剧。

    未来5年,陕西省还将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馆(所)项目、文化生态实验区保护项目、古籍保护项目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依托科研,加大事业经费投入

    为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陕西省将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据介绍,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将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将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对转企改制文化单位,拨付专项资金;对市场前景好、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重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予财政补贴。妥善解决转企改制文化单位人员安置问题,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支持转制文化单位加快发展,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同时,陕西省将制定鼓励社会捐赠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个人捐赠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支持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引导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进入国家鼓励的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扶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到国内主板市场融资、上市。

    此外,陕西还将充分挖掘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搭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战略规划平台;依托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依托西安高新区动漫产业示范区、碑林动漫产业平台和省动漫教育基地建设,搭建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发原创影视动画、手机动漫和网络游戏产品,鼓励衍生产品的研发制作和市场推广,引进和培育动漫游戏品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