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请尊重南京这座城市

来源: 扬子晚报

12月13日 南京 雨。

    仿佛就是天意,在12月13日到来之前,已经干燥了足足27天的南京城,飘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雨。空气中泛起的丝丝寒意,提醒着南京所有的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3周年祭日。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伤感日、伤痛日。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是生活还是行走在这些城市中,总是能体会到比平日里更多的沉重和伤感。但不同的是,南京的伤感,不是因为天灾,而是因为一场人性的灾难。

    从人类学上说,战争本身就是一次人性的灾难。回忆那段历史,不仅仅是哀悼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30万同胞,更是在思考这一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惨剧发生的根源。看着哭墙上1万多个同胞的名字,重提那段让人心痛的历史,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在今天,请暂时收起玩笑,静下心来,提醒自己:今天是祭奠30万同胞遇难的伤感之日;今天,尊重南京,正视历史。

    73年了,时间越来越久,那场浩劫中的幸存者也越来越少,南京大屠杀似乎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我们该怎样来牢记这段历史?不能只依靠程式化的仪式,不能只依靠历史教科书上那几页教案,更不能依靠狭隘的民族主义,煽动一种仇视情绪——“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是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苦难的李秀英老人的话,简单的话语里道出了真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历史伤痕的记忆,不能依靠仇恨来维持,必须依靠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

    无论是《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作品,还是民间不间断的纪念活动以及建设内涵丰富的纪念场馆等等,追根溯源,所要完成的任务只有一项:营造强大的文化氛围,将“国耻”根植于本民族的集体记忆,让国人在提及“南京大屠杀”,提起12月13日时,不再只是泛泛地联想起一串空洞的数字,而是能够真切感知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继而更加珍惜和平,展望未来。

    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们在今天,再度舔舐这个城市的伤口,在纪念中积蓄力量,进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