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新媒体及文化安全:“网络水军”无处不在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网络水军”与新媒体建设 

    ——关于新媒体及文化安全问题的对话 

    四川师范大学段运冬博士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对诸多文化现象都有敏锐而生动的观察与评论,本刊多有发表。近日本刊和他就时下热门的"网络水军"话题进行了对话。段运冬博士认为,该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文化治理以及文化安全等问题。

    --编者的话 

    问:“网络水军”问题,是新媒体生态的一个突出问题,一直处于“潜水”状态。随着“QQ”与“360”等网络事件的出现,作为众多网络事件的幕后推手,被逐一曝光,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网络水军”现在是一个公众问题。

    答:“网络水军”源自于网络灌水,最初为匿名者在网络休闲平台上进行的自娱自乐而已。但是,随着网络公关公司的出现,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借助新媒体的诸多平台,形成强大的利益大军。他们制造舆论、炒作话题,迎合网民趣味,操控虚假“民意”,直接影响公众对真实世界的判断。昨天我在思考这一话题的时候,正好翻阅一都市时报。当天的“文娱新闻”报道的是电视剧《潜伏》女主角与两网络潜水者的谩骂,文章称他们为一风险投资者和电讯公司董事长。

    谩骂缘于该女星与好友“财神”的一句玩笑话:“见面要红包了吗”。对此明星的玩笑,微博的“旁观者”“明石高峰”发言道,“(明星要红包)这个不能不说正常。可以说她不这样,才不正常。戏子嘛”。另一位“旁观者”“王某”跟进,“赞同,其内心只有‘红包’,还说别人内心丑恶?与导演勾肩搭背喝酒,还在围脖炫耀,这叫内心美好吗”。对于不善的来者,被誉为微博女王的该女星写道:“听得懂人话吗?听不懂别在这儿现眼好吧!心术不正!”。为此,两网络潜水者与“潜伏女王”谩骂升级。潜水者说,“骂人不是人,这是演员的口德吗……不可侮辱人。缺乏基本素养”,“潜伏女王”继而恼怒,“有病吧你!有多远滚多远,别脏了我的微博!”“王某”更不甘示弱直接言明,“刚才拿娱乐明星YC娱乐了一下。她还真的认真啦。在对待我的问题上,她缺乏娱乐精神。最近戏份少了,她还热切希望炒作。本来因为我与她的战斗友谊,准备配合她好好炒一把,给她的演艺事业贡献点眼球!唉,哪知她大嘴巴管不住,整偏了,把我真的当敌人开骂,索然无味呀!YAO姐,你能不能上点道啊!”

    问:从这则对该新闻原封不动的转载中,“潜伏者”与“潜水者”已经把新媒体生态中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他们睚眦必报、道德攻击、商业炒作、娱乐致死等等。长期如此,就连该场争斗主角“王某”也指出,“狂热追星是一种社会幼稚病……说明商业文化影响太大,被庸俗的商业文化影响到发狂的程度,这样的现象不健康,影响群体的幸福”。即便他们不是“网络水军”,即便这样的事情不是商业公关,娱乐媒体的炒作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何况“网络水军”呢?说真的,这样的消息现在在各种媒体上四处可见。

    答:是的。“网络水军”之后,我不知谁真谁假。我想,对新媒体的不信任感已不单为我一个人,新媒体的不信任感已经威胁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问:文化安全,从什么意义上讲?

    答:据调查,我国每周人均接触媒体34小时,尤其是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占总时间的56%,新媒体已经成为国人重要的日常生活场域。“网络水军”通过大量的虚假言论,以数量造势,遮蔽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误导观众,掌握新媒体话语权。如果在这样的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媒介空间里,不断出现的海量虚假信息,在如此重要的话语平台上形成观众对世界的误判,观众的行为由虚假信息会牵引,尤其在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剧速转型的当下,其后果无法估量。所以,这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受众的言论自由问题,而是对受众接触信息的权力的强行剥夺。此为“网络水军”对国家文化安全伤害的第一个体现。

    其二,现阶段的“网络水军”主要集中于恶性商业竞争。可以说,他们的诸多劣迹已经威胁到新媒体领域内国家的文化安全,如果不加以治理,将贻害无穷。娱乐炒作、社会话题借势,乃至新产品的促销等等。与文化相关的大都集中于娱乐造势,包括网络红人的炒作、影视明星的宣传、影视新片的发行,从“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兽兽门”、“犀利哥”、“凤姐”、“小月月”,“网络水军”无处不在。由于新媒体的独特媒介特质,特别是隐秘性与受众个人原欲的结合与互动,网络操手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满足其隐秘的心理快感,各种被炒作对象,以丑陋无比的形象替代网络的草根性,以色情、裸露、暴力不断地冲击着新媒体的伦理底线。久而久之,新媒体的负面功效被无端地放大,负价值在不断地塑造着受众,败坏世风,彻底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着现实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取向和道德判断。为此,新媒体不仅没能成为有助于人类发展的助推器,反而成为嗜杀人类的砒霜。娱乐成了“欲乐”,民意成为“民疑”,公关成为“公怪”。

    问:这些所谓“网络水军”很多都是有文化的人,但比较“底层”。这个身份是可以看出来的。

    答:“网络水军”逃脱不了两个宿命:受人于掌和唯利是图。像棋子一样,受人于掌的“网络水军”是商业利益集团操控的对象,在严密的科层制度下,他们受雇于更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无法自主,获利甚微;而唯利是图的大盘操手则像小人一样钻营一切手段,紧扣热点话题,迎合公众的隐秘心理,捆绑民族主义,放大社会危机,利用社会的不信任感,以非常规手段获得自己利益。就大多数“网络水军”来说,其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问: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水军”?而且在不长的时间里还能急剧扩散?

    答:“网络水军”的剧速扩散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密不可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实力得到巨大提升,但同时也塑造了资本至上的商业主义思潮,并且这种思潮还像一匹野马,肆意奔驰,利益成为大家(各阶层)的衡量准则和行为追求。另一方面,主流的文化话语匮乏,文化在资本的推动下发了质变,价值观念逐渐旁落,市场语境下新的文化价值准则无法建构,造成了价值紊乱下利益主导的局面,制度缺口成为商业算计的温床。

    问:当然,新媒体并不是全无是处,其媒介优势毋庸置疑。但目前的情况是黑洞丛生,似乎有迷乱多于有序,丑陋大于美好的势头。

    答:我认为,所谓新媒体应该到了向彻底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说再见的时候了,重提新媒体的人文治理已经是一个迫切的话题。传统的新媒体治理大多集中于监控,这样的模式反而加剧了新媒体文化生态危机,成为新媒体负面性的存在土壤。既然新媒体的媒介独特性是隐秘与原欲,在新的人文治理中,就应依据其媒介的独特性实施新的治理策略,改变以往监控加声讨的方式,在信息透明度,公众新媒体素养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破除用治理纸媒体的经验来守护新媒体,或许这样方可驾驭所谓新媒体这匹“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