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要求色情版格林童话下架销毁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白雪公主是因为与父亲乱伦,才招来王后的追杀;白雪公主逃入森林,夜夜与七个小矮人交欢;王子之所以爱上死去的公主,是因为他有恋尸癖……日前,这本译自日本女作家桐生操《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但作者却标注“格林兄弟”的书籍在杭州书店销售一事被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家长抱怨儿童被“成人化”,儿童文学的无序出版引人担忧。近日,该书在全国书店已陆续下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人表示将集中销毁,查清责任,相关出版社停业整顿。

    事件回顾:“格林童话”令人战栗,色情侵入儿童文学

    《格林童话》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外国儿童文学,给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都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作为经典文学的再版,一本《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在中国儿童文学图书市场的亮相,却像炸弹引发人们的担忧和指责。

    “很黄很暴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8月出版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你没读过的初版原型》被这样批评。书中写到,白雪公主因为是与父亲乱伦,才招来王后的追杀;白雪公主逃入森林,夜夜与七个小矮人交欢;王子之所以爱上死去的公主,是因为他有恋尸癖好……实际翻译日本作家桐生操的“色情版”格林童话的书以“格林”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图书市场,从版权上已经属于剽窃。

    对于这一类成人化、低俗化的少儿图书,家长表示担忧,少儿图书走‘成人化’道路,将给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小孩看了这样的书,早恋的时间会更早。学校的老师也认为,少儿过早接触性、暴力等信息,对其性格形成不利,很多学校未设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在学校生理知识教育相对滞后的状况下,出版业的无级别限制出版,甚至像口袋言情小说等无序出版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危害。

    新闻出版总署:将有问题的图书全部下架收回且集中销毁

    据中国新闻出版网14日报道,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违规出版《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一书有关事宜采访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有关负责人。

    出版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一书不久,就收到了读者举报。经过调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内容低俗,篡改歪曲了《格林童话》中的经典故事情节,颠覆了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等经典童话形象,其中色情、恐怖、残酷等情节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已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有关规定。

    该负责人表示,出版管理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已作出如下处理:1.将有问题的图书全部下架收回,集中销毁;2.向媒体发布道歉声明,公开向读者道歉;3.在查清责任的基础上,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4.出版社立即进行停业整顿。 

    出版方:已公开道歉

    据媒体报道,“情色版格林童话”在中国已被不同出版社出了10年。为何不直接堂堂正正向作者购买版权引进,而要冠以“格林兄弟”为作者呢?

    原来,依据版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的作品在其过世50年后(共同作品应以共同作者中最后去世的作者为准),将成为无需支付版权费用的“公版”,格林兄弟俩已经过世了150多年,自然不用再支付版权费了。所以套用别的作家的内容,冠以“格林兄弟”,掩人耳目,自然省却了大笔钱财。

    据报道,出版方相关负责人袁某日前表示,经过彻查,确实发现书里存在参考的原版信息来源注疏不详、加工编辑不规范、对译稿的修辞部分未予以适当修改等问题。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勇坦言,这是没有足够重视版权引进的结果。

    据了解,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已经通知各书店全部下架、停止销售并收回问题图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已经开始停业整顿,并向读者公开道歉。 

    网友热议:很黄很暴力,做法令人不耻

    据报道,这本“色情版”格林童话,在论坛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友在热议中戏称其“很黄很暴力”。

    网友“闲云潭影”说这根本不是《格林童话》原著,却敢将作者印上“格林兄弟”。她在跟帖中留言:如果孩子看到这本书,身心肯定受到影响,进而误入歧途。

    网友“化不了的雪”深情地回忆道,自己不认识字时,就听爸爸、妈妈讲过《格林童话》了。可爱的小红帽,善良的白雪公主,曾经是她儿时最好的“伙伴”。等她当了妈妈以后,早早就给儿子买了本《格林童话》,哄他入睡时给他读。跟孩子一起分享那些充满童趣、智慧的童话故事,很快乐。现在6岁的儿子已经能看懂《格林童话》,那是他最心爱的书。她特别不能容忍有人如此糟蹋《格林童话》。

    网友“图腾上的烙印”则认为,恶搞分为不同的性质,有的是搞笑,但不怀恶意。但“色情版”的格林童话已经不是简单的恶搞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人出版这种“很黄很暴力”的书,良知何在?该书号称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销售超过300万册,来勾起人们的关注和猎奇心理。他认为,这种做法是缺乏职业道德的,令人不耻。 

    文化学者建议:儿童读物出版应建家长审查机制 

    色情版“格林童话”的销售引起文化界的关注,评论者、学者对这种谬误的传播表示出担忧,认为文化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清理这些“肮脏的文化垃圾”,不要让孩子们失去童话世界。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表示,为了赚几个钱,出版商根本没想过,这种谬误的传播,将让社会为此付出极大代价。杨建华说:“假借格林兄弟的名义,来编取这种取媚当下的流行、庸俗、或者说‘时髦’的书,对作者本身是种亵渎,也是对社会公众的一种伤害。文化部门有义务对这类书籍做出监管和清理。”

    《羊城晚报》评论文章说,借格林兄弟之名赚黑心钱的“污秽版”《格林童话》,展示的是出版商最没人性的罪恶心态。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就是这样肮脏的文化垃圾,竟然公然摆放在书店里,打着谎言的招牌向孩子们兜售,真的想不通,那些在“查禁”出版物方面很有一套的管理部门,这时候都跑到哪里去了。

    该文说,现在儿童文学依然无法幸免于市场流毒的残忍绑架,如此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恐怕连童话世界也会丢失了。而当那一片纯真的童心失去文化依存的空间,真的不知道那些成人世界的肮脏会驯养出多少吞噬天下父母心的小野兽。

    文化学者吴祚来认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之所以能出版,并形成畅销之势,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从业者没有道德责任感;二是文化市场监管不力。针对青少年的文化产品,应该有一个由家长与教育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定期审查或检查,譬如新播出的动漫电视,应该由家长们先审看,如同公开的听证会,家长签名认可,才可以播放。

    业内人士:儿童文学最关键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眼下,少儿图书缺乏新创意、内容陈旧,选题或故事雷同,出现少儿读物走“成人化”路线。中国儿童文化未来如何发展? 

    据报道,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倪延风认为,给儿童看的书籍应该慎之又慎,这些暴力乃至色情的东西,绝对不应该成为儿童读物。

    倪延风说,没有原创性,非独儿童文学,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如此。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根本就没有任何原创的氛围,怎么能出现好作品。另外,急功近利,各个出版单位、作者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所以和文化传统、环境有关的东西,没什么人关注。只追求利益的结果只能是失去责任感,而没有责任感,就会导致儿童文学中夹杂太多的不适合儿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对市场有好处,更吸引人,但是吸引人的未必就是好的。”

    倪延风强调,儿童文学最关键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没有大量的原创人才,没有好的原创环境,儿童文学就不可能好起来。而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也同样需要改变方式,第一需要大量的调研,发现文学创作的真正问题;其二是要有大批真正的专家监督文化产业扶持的情况,不要把钱花到歪处;其三是要公示扶持文化产业的资金都花在哪里了,要实名制公示,大家都能看明白才行。” 

    人民日报:内容诲淫诲盗,比提刀杀人还厉害

    日前,一本名叫《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你没读过的初版原型》的图书,因为过于腥臊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全面下架。后经查实,这本署名为“格林兄弟”的情色版格林童话,不过是抄袭一部日本当代作品。

    给《格林童话》扣上“战栗”的帽子,并为其披上一袭“原始版”的风衣,这样的乔装打扮的确能够激起部分读者的窥视欲。再染以“很黄很暴力”的内容,似乎的确能在中国的书市中杀出一条血路。

    对于出版界而言,这不过是一出司空见惯的闹剧。在这个圈子里,有人可以宣称“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有人可以佯装西点军校,炮制“没有任何借口”的铁律;易中天品完“三国”之后,又“被”品“性感内衣”;《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在哈佛任何图书馆的墙上都找不到……

    在一个年出书超过30万种、库存码洋达到650多亿元的出版大国,许多出版物根本没有机会去零售书架上走一遭,牛皮纸还没拆开就被拖去熔成了纸浆。为了不在“书海”中沉沦,噱头,似乎成了许多畅销书“搏出位”的常规动作。 

    于是乎,缠在图书中部的那一条“封腰”,赫然间也成了重磅词语的集结场所:“百家媒体、千名记者联袂力推”、“《纽约时报》排行榜连续N周冠军”、“哈佛商学院指定教材”和“全球销售10亿册”云云。

    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在营销上做文章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噱头,往往成了无本之木,飘飘然以至于可以天马行空、肆意填充,甚至坑蒙拐骗。而偏偏这又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也是读书缺乏耐心的时代。“深阅读”被“浅阅读”逼到死角之后,封面上浅浅几句宣传口号,几句耸人听闻的话语,就能打开读者的钱夹。

    图书营销虚张声势,乃至造谣生势,这不是第一起,也决不是最后一起。有关人士忧之深,责之切,甚至大张挞伐,都未能煞住这股歪风。究其原委,则称诚信问题、监管不力云云。但大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对于出版社的问责。我们似乎未见哪家出版社因为虚假宣传而受到严厉惩处。在出版社纷纷转企改制、脱离行政部门呵护的今天,是谁让它们在制造噱头时,有恃无恐呢?

    噱头的虚假,其害尚在皮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书籍如果内容上诲淫诲盗、注水造假,往往比提刀杀人还要厉害。这样的悲剧,万万不可发生。

    光明日报:学者谈涉黄“儿童文学作品”:打着幌子追逐利益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儿童文学必须干净透亮

    近日,一本所谓的成人版《格林童话》在引起一片哗然之后被迫下架,而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被质疑作品涉及暴力和黄色内容,儿童文学的导向性问题又一次受到公众关注。日前在南京出席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儿童文学作品应坚守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作家应自觉地将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担当意识放在首位。

    王泉根说:“作为写给未成年人看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重要价值在于为下一代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打造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高地。因此,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必须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而纵观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凡是成为经典之作的,都首先具备了健康、向上的导向性。”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并非一切题材都能涉及,比如暴力、黄色等成人世界中的丑恶现象是应回避的。”王泉根强调,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强,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干净透亮的题材内容、语言文字,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当下出现的某些不适合儿童阅读的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王泉根指出:“这些作品打着儿童文学的幌子,去追逐商业利益、制造噱头,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不被我们所认可的儿童文学。”王泉根呼吁,儿童文学作家应坚守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担当意识,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而某些图书出版商在引进、出版图书的时候也应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