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县。10多年来,该县不仅在“搬得出、安得稳”的移民工作上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且在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近年来,云阳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有效地维护了库区文化市场的和谐与稳定。
创新管理手段小队伍服务大市场
云阳县幅员3649平方公里,人口134万,县城居民近20万。由云阳县文广新局管理的云阳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成立于2005年,只有9个执法人员。人少、服务面广,这一对矛盾相当突出。
为了更好地管理市场、服务市场,执法大队建立起详实的执法数据库,开通了“及时邮”,把责任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定人定岗定责考核,实行网格化管理,并在不同行业聘请94名义务监督员,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组建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经营户代表参加的民主评案小组,对重大案件进行公开评议,扩大了业主对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提高了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网吧监管是文化执法工作的重点。他们在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中国电信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在全县网吧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对每个网吧实行远程监控。该做法被重庆市全面推广,全国19家新闻媒体给予报道,10多个省市的同行前来观摩学习。
对于山区而言,“家庭式黑网吧”隐蔽性强,排查难度大,是危害未成年人的“毒瘤”。他们与中国电信协作,在电信机房建立了互联网用户使用情况监控平台,对“家庭式黑网吧”实施限制接入服务措施,通过电信网络瞬间扫描,及时发现区域内的非法接入,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了黑网吧的蔓延。几年来,执法大队取缔“黑网吧”等无证经营场所148家,营造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环境。
强化服务重点
云阳是劳务输出大县,“空巢”家庭达70%以上,留守儿童众多,他们缺少关爱,成长环境堪忧。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把服务重点定位于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执法大队大力开展帮教进家庭活动,组织执法队员、“五老”队伍、行业协会进家庭,开展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组织“成长环境排查”活动,帮助众多沉迷网络的留守儿童重返校园。今年5月,该县一个偏僻乡镇的小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人管教,经常流连于网吧,严重厌学。鉴于此,执法大队把该镇的网吧业主定为这名学生的“一帮一”帮教责任人。通过执法人员和业主的配合,走访家长、学校和老师,三点一线全程进行监控教育,以无微不至的关爱,引导该学生适度、健康使用网络,使其学习走上了正轨。
家人的爱是留守儿童心灵的港湾。执法大队在全县网吧开展了留守儿童与外地亲人免费视频聊天活动。以学校和“结对帮扶”为载体,在节假日或周末,引导儿童到就近网吧与亲人视频聊天。今年11月7日是重庆第四个农民工日,执法大队组织开展了“寄语相思”主题活动,组织1000名留守儿童与外地农民工视频互动,现场的氛围让参与的干部群众潸然泪下,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关注留守儿童的意识。
执法大队还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网上报名、成绩查询等服务,组织倡导行业协会开展捐助活动。几年来,他们为贫困群体和留守学生捐赠电脑95台、图书4.5万余册,捐赠电子阅览室、书刊阅览室3个和现金17万余元,并领养汶川孤儿1名,结对帮扶62名贫困学生。
深化服务内涵
据该县调查统计显示,65%的农民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视,有67.3%的人把打牌赌点小钱当做消遣,红白喜事中民间乐队的表演也相对低俗,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在这种背景下,执法大队把整顿、规范农村营业性演出团体作为工作重点,以服务带动执法,引导演出团体为农村带去健康的文化之风。从2006年起,县文广新局与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执法大队通力协作,组建了营业性演出协会,把县城的歌舞团、民乐队、礼仪公司和农村的唢呐队、鼓乐队等纳入执法管理、监督服务,定期开展培训,审查节目单,摒弃一些落后、低俗的表演内容,并在节目中穿插“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内容,引领先进文化风尚。
自去年起,执法大队推动全县演出协会开展了“红歌唱响云阳”“经典进农村”等活动近1000场,为农民义演500余场次。通过引导,在乡村院坝更多听到的是《歌唱祖国》、《东方红》等红色经典,该县今年创作的县歌《彩云阳光》在当地家喻户晓。执法大队还引导演出行业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编成通俗易懂的快板书、花鼓词,集成《新农村建设快板书》、《惠民政策四字诀》、《方言公德歌》等册子,让民间乐队改编成节目,倡导主旋律,令人耳目一新。
近几年来,云阳县文化执法大队以执法治标,服务治本,推动行业自律,树立社会责任,文化执法工作做到了使群众满意、业主满意。云阳县文化执法大队连续5年被重庆市评为“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8人次被评为市、县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全国有功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