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训72万人次,艺术共享194万人次:沈阳“双百万”工程:艺术惠民实打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2月15日,正是辽宁沈阳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气温低至零下29度,但辽宁大剧院里却因为一台特殊的晚会而暖意洋洋:舞台上,百名演奏者齐奏二胡名曲《喜洋洋》,老兵们跳着自编自演的踢踏舞,满头银发的老奶奶们走起了时尚动感的T台猫步,6岁的小男孩唱起别有韵味的京剧选段……

    这正是沈阳市自今年4月启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展示。

    “参加今天演出的最小为6岁,最大的70多岁,他们中有在校学生、机关干部、大学教师、公司职员,有夫妻、双胞胎,还有残疾人甚至是绝症患者。天气那么冷,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排练、演出。”晚会总导演李忆南说,执导这台晚会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双百万”工程确实让艺术走近了大众,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让他们得到了快乐、幸福、满足。

    “双百万”:实打实的硬账本

    “双百万,不是一个叫出来好听的概数,而是一个实打实的硬账本,是一场场演出、一次次培训累加出来的具体数字。”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明说。

    由沈阳市委宣传部一手组织发起的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包括“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两大工程,目标即年内让100万市民接受免费艺术培训,让100万市民免费欣赏到专业的艺术演出。

    今年4月23日,“双百万”工程正式启动,并被确定为“引领城市文化的先导工程、服务基层群众的示范工程、建设文化强市的品牌工程”。当日,参加艺术培训的报名者爆棚,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平生第一次走进琴房。

    5月,“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首场演出举行,节目多是从沈阳歌舞团、话剧团、杂技团等专业团体的精选而出的。随着工程的层层推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品尝文化大餐。

    11月入冬后,“双百万”工程又启动了常态公益性演出。沈阳市演艺团体的一些优秀剧节目在沈阳市文化宫为市民免费演出。而且今后在重大节假日也将推出类似的公益演出。唐明表示,这将使艺术惠民工程更具组织性、广泛性和长期性,进而打造沈阳“周周有演出,市民有免费戏看”的艺术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8个月以来,“双百万”工程已经实现艺术培训72万人次,艺术共享194万人次。

    全域覆盖:惠民不留死角

    能在短短8个月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与“双百万”工程全民共建、共享式的大范围、多层次铺展推进,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培训方面,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沈阳演艺集团、沈阳书画院等高校、文艺团体和社会力量纷纷敞开大门,建设“社区艺术培训服务站”,采取“一对一”“名师大讲堂”等形式广泛开展培训。《快乐小提琴》、《化妆技巧与方法》、《民族声乐演唱与健康方略》……这些以往只有在高等院校或专业团体才能学习的课程,现在全部免费向普通市民开放。

    此外,沈阳市还组织1647名中小学艺术教师作为艺术指导员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免费培训和艺术指导。此举实现了艺术指导员在全市社区百分之百的覆盖率。而最近加入的东北大学、辽宁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也为“双百万”工程再添动力。

    与此同时,以沈阳市属专业院团、市群艺馆和各区县艺术表演团体为主体的“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则在该市城乡广泛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目前,市属专业院团已演出294场,受益群众达43万人次;市区两级群文单位演出860场,受益群众超过151万人次。

    数字“量”化,民心“亮”化

    年关临近,尽管工程成果会演取得了成功,但唐明等人仍在思考如何能够更早、更好地达到“双百万”的具体目标。对他们来说,这个量化的数字不仅代表着工程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还肩负着让“工业沈阳”成为“艺术沈阳”,将沈阳由文化大市打造为文化强市的重任。

    “我们最终想要做到的是数字‘量’化,民心‘亮’化。”唐明说,现在“双百万”工程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从空间到艺术种类、样式等方面,都大致能够做到全覆盖、无空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艺术惠民方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双百万”工程已被评为“2010年度国家文化创新项目”之一。

    “入春后,我们还要开展‘百万市民看电影’的活动。培训和共享工程也要进一步扩展,在远郊区县构建二级培训、二级共享。”谈及“双百万”工程的未来,唐明表示,工程何时结束,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他们希望尽可能地将这项工程持久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