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2010年的闪亮新星

来源: 光明日报

群众消费拉动文化产业

    2010年的冬天,凛冽的寒风并没有刮走人们对“贺岁片”的热情期待,尚未送走《赵氏孤儿》,又迎来《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观众们在电影院中享受了一场场视觉盛宴和飞扬情感。

同样,岁末的演出市场也是好戏连台,国家大剧院在自己三岁生日之时,奉上了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在一路之隔的人民大会堂,上演的是经典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音乐会《蓝色的呼唤》和东方演艺集团的《魅力东方》;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大河之舞》也在北展剧场再次激情呈现,一票难求。

    就算足不出户,也还有“文化大餐”伴随着你,电视剧《金婚风雨情》、《民国往事》细水长流、回味无穷;刚刚在美国上市的当当网,会送来预定的好书,让你挑灯夜读不空虚……

    岁末的节日中,文化产品繁花似锦,而回望这一年,更有一些文化产品让我们感动流泪、开心一笑、或抚卷沉思。

   当我们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购买这些文化产品时,就成为文化市场的消费者,就能享受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的精神愉悦。正如专家所言,当中国人均收入突破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增强,达到4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呈现“井喷”。

    强劲增长中国的文化消费,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文化产业依然能保持20%的增长。强劲增长中国的文化消费,也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2010年中国进口24部电影,共取得近40多亿元人民币票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中国市场风景独好,成为好莱坞的第二大市场。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文化产业无疑是2010年中国闪亮的新星。

    政策措施给力文化产业

    12月8日,天津格外寒冷,而“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挂牌仪式上,却分外热烈振奋,至此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已达204个——未来中国的百亿级、千亿级文化企业将从这里诞生;这些文化的龙头企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脊梁”,更承载与国际大集团共舞的希望。

    大唐西市是此次命名的基地之一,其执行总裁李中航评价说,文化部协调了金融、税收、土地等多部门,对基地的支持措施实实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他相信,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大唐西市,将在今天又迎来一个发展的新起点。

    就在这次会议上,文化部蔡武部长语重心长地谈起了文化系统的“转变思路”——以前管唱唱跳跳,擅长于抓文化事业,财政给多少钱,文化办多少事,而现在要抓产业,要按市场规律去配置文化资源,这将是新的挑战。2010年,全国共有343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是2009年转企改制院团数的近5倍。

    同样,地方政府也在转变思路,重新审视文化产业的位置,“文化立省”、“文化立市”成为发展的新航标。从深圳的文博会到北京的文博会,新产品、新观念层出不穷,文化产业的交易额也创下新高;从湖南到云南,已成为支柱产业的文化产业,改写了区位和地缘上并无优势的版图,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演绎着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的传奇……

    所有这些转变,归根结蒂源于2010年中央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深化,源于自上而下的重视:从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再到10月18日,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对文化产业也寄予厚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党中央的这些远见政策,吹响文化产业全速前进的号角。

    金融资本垂青文化产业

    岁末的资本市场,刮起了“文化旋风”:12月8日,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在美国成功上市,创始人李国庆夫妇的身价达10亿美元,让人们看到坚持的价值,看到了12年苦苦经营的回报。在国内,12月9日,“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宋城股份登陆深交所创业板;12月15日,深圳创业板又迎来了“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湖南天舟文化。

    名不见经传的民营文化企业,如何能得到金融资本垂青?当当网在电子商务中“全力捕捉和满足市场需求”,成功躲过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冲击,紧紧抓住了资本市场的机遇;宋城的启示是,旅游文化演艺也可做成产业,《宋城千古情》保持着每天数场的演出纪录,最多的一天演8场,是目前最成功的旅游演出品牌;而天舟文化从长沙黄泥街经营图书发行业务起步时,就秉承“规范化”运营,脚踏实地地管理好300多个合作经销网点……

民营文化企业成功打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得益于2010年密集出台的政策支持,4月九部委“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出台,这是建国60年来第一个如此高规格的政策;2010年,文化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六家银行启动全面战略合作,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目前,已有30多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文化部合作银行的贷款,涉及贷款金额130多亿元。

    金融资本,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输入新的血液,也为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新的动力。

    2010年文化产业的足音

    ■最强音  

    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8点意见,其中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0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第一次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音标   

    2010年1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新闻出版改制、走出去和数字出版将成为2010年重要任务。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企业、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2010年4月8日,央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银行业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

    2010年6月3日,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

    2010年6月9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010年9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将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

    ■音画   

    2010年5月13日-17日,第六届深圳文博会结出硕果,总成交额达到1084.34亿元,跃上千亿元台阶,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112.56亿元,也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这两个数字是中国文化产业全面崛起的标志,表明中国正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迈进。

    2010年6月6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通过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这不仅预示着手机、电脑、电视的三屏开始融合,更实现由“小网”向“大网”转变、由“模拟”向“数字”转变、由“单向”向“双向”转变、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为千家万户修建了一条全新的、双向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广泛的市场空间。 

    2010年7月23日,“23秒,32年”——电影《唐山大地震》又揭开了那尘封的记忆,28个“哭点”,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收获了6.65亿元的中国电影高票房。打破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壁垒,完成这三种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领域的互通,实现中国主流电影的全面提升。

    2010年10月28日,中南出版传媒在上海证券市场正式上市。中南传媒上市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体上市,将出版、报刊、发行、印刷等涉及出版传媒主营业务的资产和负债全部依法注入到上市股份公司,母公司和其他分公司不再从事出版传媒主业。

    2010年11月21日,为期4天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文博会期间,共签署集聚区入住、文艺演出、出版发行、版权贸易、影视制作、设计创意、动漫与网络游戏研发制作等合作协议478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30.3%。其中,影视节目制作、设计创意等“内容产业”占签约总额的50%以上,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凸显了科技、创意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作用。 

    2010年11月30日,第一个购买美国布兰森白宫剧院,立足海外、长期驻演的天创国际演艺团队宣布,《功夫传奇》剧目在白宫剧院成功演出了236场,接待美国中部观众近7万人次,第一年驻演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剧目在美国中部演艺之都站稳了脚跟,并跻身于布兰森一流演出之列。

    蜕变与飞跃——中国对外文化演出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眼中的2010

兼并、重组大刀阔斧,产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文化企业改制、上市潮涌不断、社会资本与民营资本竞相入市…… 回顾2010年,站在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最前沿的中国对外文化演出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有着别样的感受,在他眼中,2010既是实现改革蜕变的一年,又是孕育飞跃的一年。

    “如果说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文化事业稳立潮头、文化产业逆市上扬,还有些仓促应战的意味,那么2010年,姹紫嫣红的文化领域呈现出的就是一种自信和从容。”张宇感到,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开、攻坚克难阶段。转企改制、制播分离、三网融合、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这每一个词都是文化产业的一大步。2010,我国的文化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步伐。以中国对外文化演出集团公司为例,2010年已经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多座城市举办演出超过6000场。

    在张宇看来,“走出去”之所以能够阔步向前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中国文化元素对欧美市场的吸引力,其次是文化与高科技的结合,把传统舞台演出上升为现代演艺,再次是找到一个全球性的市场渠道,实现借船出海。正所谓,走出去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要逐步打造国际一流水平,在制作能力、表演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上都有一个新提升。

    回头看2010年“走出去”之路,张宇认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打造高端产品和品牌产品,塑造出色文化产品的企业不能是‘小舢板’而应该是‘巡洋舰’和‘航空母舰’,要有品牌,也要有实力。”

在这一年,打造文化企业的“巡洋舰”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的文化思考,最鲜明的体现就是2010年国家一系列文化战略的确立和方针政策的制定,有促进电影产业繁荣的,有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张宇认为,其中让文化企业最为振奋的,是《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首个金融全面支持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填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2010年,张宇还把目光专注于自己的“全产业链梦想”。张宇说,音乐剧《猫》演了21年,在各个国家上演了几千场,能够长盛不衰靠的是生产环节的质量和剧目的质量,更离不开市场推广和营销渠道的力量。“不仅要畅销,更要长销”的理念已经在中国的文化企业中开始扎根,“全产业链”在我国也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