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巨型人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衣饰简洁,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看上去感觉是一位仪态万千的老者正招呼着八方宾朋。人像下方的石头基座上刻着“孔子”二字以及孔子的生卒时间。1月11日,这尊高达9.5米,重约17吨的孔子青铜雕像落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
这里紧邻天安门广场,来往人群熙熙攘攘,孔子像给东长安街增加了一道颇具观赏性的人文景观,也给天安门地区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昨日,已经有很多市民和游人慕名来此,争相与孔子像合影留念。
打出“孔子”文化名片
现在,只要你在东长安街上经过,一定会被一尊巨型人物雕像吸引,这就是坐落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的孔子像。据国家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将孔子像立放在此,是因为北广场周围交通方便,能够拉近与参观者的距离,是市民和游人认识国博的一个重要窗口。
除了地理因素,孔子像落户在国博北广场也有其政治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雕像的创作者吴为山看来,其文化意义在于孔子曾说过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国博馆长吕章申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孔子一直被尊称为“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今的人们在面对这尊塑像时,会发出许多文化感慨,产生许多与孔子思想有关的联想,“思接千古”便是雕像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标志着国博扩建竣工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尊最新创作完成的孔子像也标志着历时3年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记者从国博宣传部门了解到,新国家博物馆将于今年3月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改扩建后的国博建筑面积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 800-2000平方米展厅达到49个,藏品数量超过105万件。
创作者讲述创作时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
“我非常高兴,这是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昨日晚,孔子像的创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坦露了兴奋的心情。
1994年,吴为山创作出第一尊孔子像,现坐落在南京博物院里。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一直潜心研究孔子像的雕塑艺术,先后创作了20多个不同样式的孔子像,他的作品先后被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收藏。
吴为山介绍说,最新亮相的这尊孔子像,是去年三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博的吕章申馆长找到他并正式将雕塑任务交付于他的。“我听国博方面说,他们找到我是经过美术界、建筑界等一些知名人士的推荐,这让我很意外,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个机会。 ”吴为山说。
他向记者透露,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他经常一天在脚手架上工作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吴为山坦言,为找到他心目中的孔子煞费了苦心,还曾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古书中对孔子的形象也有很多描写,我自己也创作过一些孔子雕像,要有创新还是很不容易的。 ”
体现孔子谦恭、儒雅、长者风
最终,吴为山为他创作的这尊孔子像找到了一个突出点,就是“儒雅”,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慈祥、谦恭、渊博。在吴为山看来,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而谦恭也能体现出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独具的文化智慧和礼仪风采。
除了在孔子像造型上花了一番心思,在考虑雕像背后的建筑风格时,吴为山也是动了脑子的。“高达9.5米的孔子像是要矗立在室外的,这就要求必须和周围已有的建筑相融合,至少看着不能让人感觉突兀。”本着这样的理念,吴为山最终将人体与山体结合起来,为孔子像赋予了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意象,使得它与现代都市环境虚实共存,古今相融。“面含春风,满怀仁爱,智者谦恭,巍然山巅。”这就是吴为山呈现给观众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孔子像。
围脖围观
网友深蓝1668:孔子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至圣孔子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永远的老师。
网友ssrshdzwy_2q1nt:孔子讲过的每一句话,到现在都仍是真理,是每一个人从童蒙起就应该懂得的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只有懂得了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才能谈论其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网友梦老师的幸福生活:弘扬孔子的教育思想很有必要,比在哪里弄个所谓明星的手印、脚印的有意义。
网友刘进才:延绵5000年的中华文明,至今仍生机勃勃,孔子就是中华文明的典型象征。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安放孔子像体现了人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