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交流:寻求理想的文化存在方式

来源: 人民日报

人类理想的文化存在方式是什么?在跨文化研究领域里,中美两个大国如何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的隆重举行,表明了中美文化交流拥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通畅的现实通道。中美两国艺术因对人类心灵的共同叩问而在艺术创作理念方面相互认同,为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开辟中美文化合作的新境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0年10月15日至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由中国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跨文化双边对话”隆重召开。文化的交流不但沟通中美两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增进理解和信任,还对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知行合一——

    文化交流的伦理与历史起点

    美国学者克莱尔·康塞逊说,我初识中国的时候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中国戏剧实力不断增强的时候,当时中国正在改革开放,戏剧艺术家在中国国内试演,并开始到国外巡演。我亲自见证了中国观众的活力、艺术家的创新能力。我想起了劳伦斯·林德的深刻见解,即大多数外国人将中国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对美国来说,将中国话剧带到美国是一件新奇的事。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观众不愿意观赏另一种语言的话剧,或者说更大的问题是我们一直都在看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以及我们认为是中国作品的其他戏剧形式。而我们应该对他们改编西方经典作品及如何写关于自己经历的故事感兴趣。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事以及人们为了获得共同尊重所作的努力奋斗。要知道,在建立合作关系和文化交流时,强调双方的共同点、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非常重要。

    亲身参与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主任克里斯多弗·梅里尔教授回顾了自己在中国云南组织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大家每天阅读相同的作品,并就中国作家讨厌而美国作家喜欢的角色进行讨论。美国作家与中国作家发生激烈争论,相互还为对方布置写作练习。经过几周的共同旅行、观光、阅读相同的书籍、辩论和探讨,彼此都有了深刻了解。

    风云际会——

    对中国形象的历史认知

    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一个国家的形象与文化认知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国家形象具有政治功能、外交功能和商业功能,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政治、外交与商业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乔纳森·斯宾塞认为,不同国家选择不同方式看待中国,是由它们不同的历史起点决定的,对一个国家形象的认同及其跨文化关系的建立实际上会受到初遇这个国家时的历史状况影响。清朝末年,美国商船频繁驶抵中国,当时正是中国处于弱势地位的时期。这与此前欧洲人看到的中国不同。更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唐人街的建立得来的。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衰弱、贫穷和四分五裂的国家,那时美国人常以消极的观点来看待中国。而现如今,我感受到了美国对中国的尊重、认可,以及承认中国现已成为一个强劲的经营合作伙伴,一个强劲的贸易合作伙伴。

    本届论坛视觉艺术的传统和创新学术讨论主持人、凯斯西储大学美国艺术教授亨利·亚当斯指出,事实上美国人首先是从日本人的观点了解中国的。众所周知,日本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作为模板,但日本人并没有完全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并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国绘画直到最近才被真正理解。这些画突出个人化的风格并且与书法和诗歌紧密相联。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式与西方非常不同。在西方,人物画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中国在唐朝之后,人物画并不是主流艺术家所青睐的题材,而风景画成为主要表现方式。中国艺术家通过风景能够重新建立与世界的和谐联系。中国艺术家最精彩的方面之一就是他们愿意放弃表现现实世界而去实现表达自己内心和谐景象这个目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强调,中美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具有许多共同利益。中美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落差,经济结构、要素优势和资源禀赋等都具有极强互补性。这就决定了中美文化交流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中美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并充分体谅对方在保障各自文化安全方面所作的努力。在处理文化开放与文化保护关系时,应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关切和现实选择,在处理文化引进与文化输出关系时,应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体系,彼此尊重抉择的权力。

    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英语与美国研究教授唐纳德·麦奎德多年观察到的现实是:创新和创造力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使命。其最深刻的表现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时所展现出来的令人惊叹的富有创造力的表演使多年来外国人对中国的陈旧观念瞬间烟消云散。中国充满创新和创造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非常惊人。中国创新随处可见,不仅存在于设计、时尚、媒体等商业艺术,也存在于咖啡馆、艺术工作室、画廊、剧院、人行道和街角等。

    山水相映——

    艺术表现的相似进程

    中西文化艺术的相似与相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艺术系的多恩·荷·德尔班科教授强调,西方艺术和文化以人物画像为主,而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和文化以自然为中心。表面看,传统中西方文化好像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事实上,在两个艺术传统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惊人的相似性和重叠。他通过范宽为代表的北宋山水画与法国13世纪的绘画作品《哥特式大教堂》进行对比,人们可以看到在两幅图画上有相同的层次,看到相似的表达,即向上攀登的可能。对于画作《哥特式大教堂》而言,人类观之可以获得神圣感;而在北宋绘画中,人能够离开他那个崇山峻岭的世界,处于一种与上天相互认同的关系之中。人们可以看到在东西方传统中有着相似的进化过程。

    在文学方面中美作家也在相互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莫言以自己的亲身创作经历进行了讲述。他认为,一个作家受其他作家影响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国家的文学受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情况更加复杂。在当今这个信息共享、交流频繁的时代,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作家是没受过其他作家影响的,更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学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然生成的。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首先要解决好民族的或者本土的特殊性与人性的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作家是人民需要的代言人,是社会良知的唤醒者。正如西方是通过作家的作品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一样,我们也把其他国家的作品翻译过来了解世界,这样可以使一个国家文学不至于变得民族主义色彩太浓,地域的特点太强,中国文学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学之间的边界必将是开放的,交流也必将是双向的。

    在谈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时,亨利·亚当斯指出,英语与中文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语言,来源于不同语系。我们要明白我们的语言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为了相互理解,我们需要超越互不熟悉的思考和语言界限。中美文化论坛要促进中国学者把灵感推广到西方学术界,要推动西方人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的主流艺术帮助我们重新激活西方艺术、激活西方历史,来表现当今世界。中国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主要推动力。

    和而不同——

    文化的沟通与互动原则

    如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跨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主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单独完成,需要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不同文化理念的点燃与嫁接。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准则,而且是生活本身。

    笔者认为,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融合有赖于各自对文化的正确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陌生、相对隔膜的文化,更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话。在文化交流中应该尽量消除理解误差,避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意义偏移,进而消除不必要的对抗与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文化交流,来缩小和弥合人类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对立与冲突至关重要。经贸的交往只能够加强双方的利益合作,可是并不能“购买到”对方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理解必须通过文化的交流才能够实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画家徐累说,从艺术研究和收藏角度来看,美国是中国传统艺术最丰富的拥有者之一,无论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还是其他公益机构和私人。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是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基石上,同时也说明中国文化在美国所收获的认同具有历史普遍性。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启发了美国文学艺术在创造方面的部分灵感,如意象派诗歌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同时,美国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事实。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洪胜认为,了解一个国家,可能首先始自艺术。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民族性格的基石。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仅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对方的思想与行为,必然会造成对方误解而导致事与愿违。中美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彼此的差异,中美文化也同时存在着极为重要的相容性,这是中美两国加强沟通和文化交流的坚实基础。

    继往开来——

    双边文化关系的展望

    对中美双边关系的未来展望是每个与会者内心的一种期盼。波士顿大学埃里森·布莱克利教授在谈到中美文化未来关系时说,文化比政治更有影响力。21世纪是第一个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新水平文化多样性挑战的世纪。他敬畏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其形成的哲学体系,惊讶于中国早在欧洲之前就拥有技术和能力来探索世界,比如郑和在15世纪早期就带领成百上千条船和上万人7次远航国外,这比广为人知的麦哲伦航行要早一百年。他提议,美中两国建立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甚至更有建设性地进行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以此代替对文化问题的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指出,世界192个联合国成员国当中,双边贸易超过4000亿美元的只有两家,一是美国和加拿大,一是美国和中国。贸易的相互依存度证明我们事实上已不可分离。中美关系有四根支柱,即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与安全关系和社会文化关系。在这四个支柱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未来中国对美国的重视程度,只会提升而不会下降。我认为,未来中美关系的问题,不取决于中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国的态度,当然也来自于以后客观存在的第三方因素。

    美国政治学家何塞·欧博教授指出,美中两国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竞争,同时又在寻找相互合作途径。文化软实力不需要寻求霸权。中国人学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不表示中国人输了,而当我们将中华语言和儒家传统的研究、中国历史融入我们的传统时,不代表西方学者输了。我期望:当西方文化有魅力的部分在中国得到认可的同时,中国文化的美丽瑰宝也在西方得到更多认可。这种创造性竞争的可能性和最终建立,有待中美两国之间进行更深入的对话。

    联系心灵的纽带

    文化交流经常在中美关系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众所周知,40年前,小小的乒乓球转动了中美关系的巨大齿轮;也没有人会忘记,邓小平在休斯敦西蒙顿小镇上头戴牛仔帽的形象在美国社会掀起的“中国风”。文化是联系人们心灵的纽带,要拉近中美两个社会的距离,没有比推动文化交流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中美都是具有非常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发展中美文化交流潜力巨大。上海世博会期间,美国来华观展人数不断攀升,而美国馆则始终人潮涌动,两国民众对于对方文化怀有浓厚的好奇,同时也具备超强的接受能力。从两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中美在经济模式、社会制度、人文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尽管存在不同,但双方有许多可以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的地方。目前,中美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已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而中美在经济方面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和彼此促进的局面,也必将促使中美企业、经济、金融等各界进行更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这也为中美加强文化交流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在过去几年里,中美文化交流保持了官民结合、多渠道并进的良好局面,并且在机制建设方面也屡有建树,从而将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

    2009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北京就加强两国人文交流达成重要共识。2010年5月25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在北京正式建立,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中美在这么高的层次上建立人文交流磋商机制,标志着两国已经从战略层面看待这一交流。随着两国在更高和更稳固的平台上统筹、规划、协调和推动文化交流,中美有可能在两个社会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更加密切的合作,这将为两国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中美关系已经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展望未来。中美之间更深刻的人文层面交流,将对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点睛之语

    中美两国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国人民之间开始交往的历史已有190多年。今天的中国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以开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目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包括美国电影等在内的多种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美国当代艺术也越来越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及借鉴。中美文化交流正在迈向一个不断升华的历史时代。它不但沟通两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对维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有句老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讲的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会使我们更了解对方而尊重对方,会使我们学习对方而更具创造性。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文章

    19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经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一天全世界的诗人都聚集在一起,将他们充满不同个性的诗歌汇聚在一起,用他们的诗为世界带来和平。中国的先贤孔子认为,如果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儒家传统中的黄金法则强调“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化的作用巨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彼此的交流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 吉姆·利奇

    中美两国即使政治关系紧张,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兴盛不衰。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和人文知识作为中美文化和经济联系的基础。美国是全世界有关中国文化及其古代和现代表达的最重要的知识库之一。我们终究是在各种文化之间建立桥梁,目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而是欣赏、理解和解释这些价值观。

    ——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 余宝琳

    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融合有赖于各自对文化的正确理解,特别是对那些相对陌生、相对隔膜的文化,更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话。在文化交流中应尽量消除理解误差,避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意义偏移,以消除不必要的对抗与冲突。

    ——贾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