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文化生活仍在城市边缘徘徊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打工打工最光荣》、《快乐的建筑工》、《羊城打工谣》……舞台上,一个个外来务工人员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舞台下,来自各行各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热情高涨。1月10日,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吸引了5000多名在京务工人员。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对记者说:“这并不是一场一般意义的演出,我们希望通过晚会,让外来务工者感觉自己受到尊重,感觉自己同样是城市的主人。”

    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让外来务工者尤其是农民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劳动报酬、医疗保障等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相比来说,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却一直被忽视。2010年底,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民工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相比过去,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很多,但是离实际需求仍然有很大差距。

    从被动欣赏转为主动参与

    目前,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超过1.5亿人,许多地方的文化部门近年来坚持把文化送到农民工身边,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上海市文化局开展了“同在阳光下”农民工假日免费电影专场放映活动,每到节日就为农民工至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迄今为止共放映免费电影100余场,观众约1.5万人次;北京市让“周末场演出计划”走进郊县,政府对演出院团给予补贴,观众花上10元钱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很多农民工对于文化生活已从求乐转向求知的层面。为此,一些文化单位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比如,深圳大浪街道劳务工图书馆开馆两年来,累计接待读者33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超过8万册;上海市依托全市工会系统,积极推进“职工书屋”建设,目前上海市建有“职工书屋”示范点120个,自建“职工书屋”2000余家;安徽省繁昌县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根据本地农民进城务工需求,开展了各类应用技术培训,包括保安员工作常识、导购员工作技巧、室内装修实用技术等针对性强的专项视频讲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民工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他们逐渐从被动旁观型转向了积极参与型,成为了一些文化活动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很多人具有文艺才能,他们不甘于仅仅当观众,于是,自建艺术团、办报纸、出书成了当前农民工文化的新亮点。如广东省中山市的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50名演出队员全是打工者,5年来,这个艺术团为社区演出200多场;在广东东莞长安镇,《长安文学》杂志、《长安报》的采编成员也均是农民工。

    农民工文化还处在边缘地带

    虽然相比从前,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但从总体上说,当前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山西省群众艺术馆调查发现,看电视和打牌仍占据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湖北省文化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80%的农民工业余生活就是喝酒、聊天和睡觉,除此之外,主要是打麻将。其他各地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目前的文化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撑,农民工文化处在文化惠民工程的边缘地带。在一些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并没有配套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地。湖北省文化厅调查发现,60%的农民工受聘单位没有文化活动设施,只有15%的用工单位提供了收看电视、放映录像的简陋设备。

    此外,企业提供的文化活动项目少、形式单一,也影响了农民工参加活动的热情。云南省文化厅的调查结果显示,30%以上的农民工表示所在企业没有提供任何文化娱乐服务。而安徽省滁州市的调查发现:14%的农民工认为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60%的农民工对文化生活不满意。

    在大力倡导文化惠民落到实处的今天,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虽然身在城市,但是伴随先进的文化设施和高雅的艺术产品而来的较高的门槛却让农民工望而却步。另外,一些免费的文化设施因为距离农民工聚集地较远,也很少有人前往。收入少、工作忙、没有方便且免费的文化场所和活动,致使农民工文化生活总体上仍较单调。

    发挥社会力量丰富农民工文化

    由于农民工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开始探索有效方式服务农民工,让他们逐渐融入城市。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经常邀请农民工参政议政,听取他们的意见,使他们逐步树立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制定政策,对有特殊技能和特别贡献的农民工给予落户等各种奖励;辽宁省群艺馆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农民工文化工作,沈阳市文化部门还针对农民工的需求,开展了许多有特色的服务,例如建立农民工活动站、开辟农民工文化广场等。另外,一些生产条件较好、运作较正规的企业也在着力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投入资金建立图书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把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范畴。

    然而,面对农民工分布范围广等问题,如何让文化服务尽可能地惠及大多数的农民工,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难题。对此,专家建议,要把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此外,还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只依靠文化部门,特别是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来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力量太薄弱,可以发动社会组织和团体同文化部门一起,为农民工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