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不拒乞丐“旧闻”引热议:让拾荒者有书读

来源: 今日早报

一则旧闻成了微博热门话题

      一位馆长的话感动了很多人

    杭州图书馆温暖的零门槛

    一天前,杭州图书馆的一则旧闻在微博上成了热门话题:常常有乞丐和拾荒者到杭州图书馆阅览,图书馆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而图书馆却因此遭到一些读者的投诉。“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就是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对投诉者说的这句话,前天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数千次。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杭州图书馆,除了外面漫天飞雪,一切如常——自修室内几乎满座;白发的老人戴着耳机安适地窝在沙发上听音乐;阅览室里有民工模样的人静静翻书。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天堂里的一道美丽风景?!

    馆长婉拒采访

    工作人员吃惊:“这也算新闻”?

    很多人被微博上转载的褚树青的那句话所感动,而在杭州图书馆工作人员眼里,这真的是最正常不过的工作。

    虽然新的杭州图书馆看起来是那么豪华,可是要进入馆内几乎是“零门槛”。任何人都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也不需要存包那么麻烦,就可以“长驱直入”。不少来杭图演讲的名人都惊讶于这里的便捷。

    “这也算新闻吗?”见到记者,很多工作人员都吃惊地问。

    昨天下午,杭图办公室主任刘丽东的座机、手机不断响起,无数媒体记者都是来问这事的。刘丽东说,有一次看到白岩松在节目里采访波士顿图书馆馆长,他问馆长:“如果流浪汉进来,其他读者有意见怎么办?”馆长回答说,他们会对这些读者说:“流浪汉也是社会的一员,要学会与他们相处。”这个回答让刘丽东和她的同事们特别有共鸣。

    而一向低调的褚树青,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他谦和地笑笑说,这是五六年前的事,真没什么值得说的。

    社会活动部副主任杜宏亮告诉记者,乞丐、拾荒者来图书馆在杭图真不是稀奇的事,“因为是免费开放,每到夏天,2楼的音乐图书馆就成了拾荒者的乐园。他们每天都会来抢座位,在这里有沙发坐,有空调可以享受,还能听音乐看碟片。”

    文献借阅中心的周宇麟很郑重地嘱咐记者如果一定要写点什么,千万要跟那些对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有意见的读者说一句:“请大家见谅,希望大家有这样的胸怀来面对拾荒者,让他们也可以有书读。”

    零门槛的标准是什么

    专家解读:图书馆应具包容性

    前天晚上,浙大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李超平,把网友的留言逐条读给褚树青听,两人都深感意外。

    “杭州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褚树青站在这样的职业位置,说这番话是最起码的。”作为老朋友,李超平面对记者,似乎一点都没打算夸赞一下褚树青,“褚树青的立场代表了正义,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阅读。如果他要再完美一点,可以对投诉的读者说‘我们要学会与所有人相处’。”

    “在图书馆业界,这个理念早就是大家的共识。这样的图书馆馆长也不少,首都图书馆馆长就曾经说过‘儒者、丐者一律欢迎’。现在网友这么在意这件事,其实说明社会上对这个理念的倡导还是缺失的。”

    当然,有些乞丐身上很脏,有味,确实会影响到其他人,这是一对矛盾。在实际工作中,这也让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纠结。在杭州,有的图书馆甚至要求读者“仪容整洁”,把这写入新修订的“读者入馆须知”。在他们看来,在公共场所这是对其他人的尊重。

   “虽然图书馆也希望读者仪容整洁,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拒绝任何人入内。”李超平说,公共图书馆应该是最具包容性的社会机构,我们要允许任何状态的人进来。图书馆一定要“零门槛”,“那些乞丐、拾荒者能来 图书馆是好事,哪怕他们只是乘凉,慢慢地也会在图书馆的氛围里受到影响。”

    温暖的细节很多

    “我来做主讲”

    就是普通市民的舞台

    如果你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也不太会把这条微博当重大新闻转发。在这个“市民大书房”里,我们能从很多细节感受到这样的温暖。

    如果你要看书,不需要任何身份认证,你“堂而皇之”进入就行;如果你要借书,用身份证或市民卡登记就行,不需要一分钱的押金。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影碟,有空调,有免费开水,无线网络也很棒,很多杭州市民,把这里当成乐园。

    如果你经常去杭图,你会发现,书店里近期热卖的书这里都有。“我们每天都有新书进库,一般新书从出版到进馆,周期是一个月,不然就太长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有读者推荐某些书,采购人员也会根据读者的建议直接进书,“最近的一次加急进书,从读者荐书到我们联系读者可以来借书,大概只花了半个月时间。”

    如今,杭州市民使用图书馆资源更方便了。在网络、移动通讯平台和电视平台,杭图实现了“三网合一”。比如,你可以通过华数首页进入“电视图书馆”,这里有3000多种期刊可以免费阅读,杭图各种讲座的视频也可以免费点播。如果你要查资料写论文,只要你是杭州的IP地址,在家也能进入杭图的数据库,不仅免费而且不需要帐号和身份认证。

    国外很多图书馆把读者活动当作自己的主流工作来做。在杭图,每周也都有各种讲座、互动活动,总之,总有一款适合你。

    当然,你也可以成为这些活动最闪亮的主角。杜宏亮告诉记者,如果普通读者想要在杭图开讲座、办展览,只要是公益性的,他们都免费为大家提供场地。从本周起,早报和杭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我来做主讲”活动,就是寻找民间主讲人,给普通读者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参加“我来做主讲”同样是“零门槛”,只要你有勇气,舞台就是你的。

    新京报:评:城市应有让乞丐穿堂而过的雅量

    城市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

    据报道,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他们的底线是,只要你的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休息、听音乐甚至会朋友。杭州市图书馆的做法,“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而馆长楮树青两年前曾说过:“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所言,对所有人平等地开放,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杭州图书馆的做法不应让人感到惊奇,真正让人奇怪的是“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从这些“不满”中,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某些“文化人”对这些同样生活于城市的底层民众,有着怎样冷漠的态度。

    他们介意的应该不是乞丐和拾荒者看书,而是介意和这些穿着举止不够干净文雅的人“共处一室”。这种对乞丐和拾荒者的排斥情绪,不仅见于图书馆,也常见于很多城市的公共场合。

    城市之所以形成,原本正是由于各色人等的聚集,五方杂处,八面云集。惟其驳杂,所以丰富;惟其不同,所以平等。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的“机会”,创造自己的“价值”,最终成就一个个城市的繁花似锦。

    但让人困惑的是,光鲜起来的城市开始讨厌那种原初的杂乱或者说丰富了,城市“美容运动”由此发轫并愈演愈烈。这种美化的冲动,不止体现在建筑物、道路的改造升级上,更体现在对人的遴选和排斥上。很多城市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吸纳精英人才、排斥低端人群的社会政策,以地方法规的刚性姿态表达了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禁乞、要求市民不得向行乞者施舍等等规定,堂皇出炉。

    有的大城市甚至连低端劳动者都要一并划入清除之列,全然罔顾这些看似低级、简单的行当早已经融入城市的肌体,成了维持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原动力。而这些设想的提出,有的是出于控制人口的目的,有的是基于所谓的“大都市形象”的概念。可是,一个拒绝给底层人群,包括乞丐拾荒者机会的城市,还能是一个健康而有尊严的城市吗?

    这样的误解太深了,直到目前,很少有城市有认真的反省,遑论具体的做法。而这种注重表面的光鲜、歧视低端人群的倾向,不仅见于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很多生活于城市的普通人,也失去了应有的开阔胸襟,不愿和拾荒者一起看书,厌恶和农民工一起乘坐公交……

    杭州市图书馆如此善意的举动,对每一座城市,都该是一种唤醒。城市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

城市向底层人群释放出友好和善意,必将获得超值的回报。一个棱角柔和的城市,远远比一个坚硬冰冷的城市更宜居、更平等,也更幸福。正如微博博友所言: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但愿这样的“成熟”城市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