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拥有电视机,却不能平等拥有服务内容:农民呼唤贴心的电视节目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我国拥有8亿农民,然而在全国电视节目每年1500多万个小时的播出量中,对农电视节目的播出量还不到1%。无论是从人口比例看,还是从观众比例来看,都是一个巨大反差,难以满足广大农民观众对电视的文化需求。”近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傅玉祥在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上说。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内的电视工作者应该更好地为农民提供贴心的文化服务。

    农民对节目需求迫切

    湖北荆州电视台副台长刘国刚坦言,中国农民可以平等地拥有一台电视机,却不能平等地拥有服务内容,广大农民对节目需求非常迫切。该台把着眼点投向了广袤农村,推出了《垄上行》栏目,并获得了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优秀农村电视栏目奖一等奖。“《垄上行》做的服务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只不过很多电视媒体不愿意做,而荆州电视台做了,自然获得了农民的信任。”他说,该栏目每一次大型活动都有5万到10万农民参与。一位农民发来短信说,最近,尽管“得罪”了好多牌友,他还是选择在家看《垄上行》而不去打牌。

    目前,湖北省90%以上的地市都开办了《垄上行》栏目,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同时还激活了巨大的市场资源。荆州电视台的垄上频道有100多个农村特约记者和600多个垄上情报站站长,通过他们使广大农民的话语权得到增强。同时,荆州台以《垄上行》品牌入股,和永业集团合资,成立了湖北垄上行新农村服务有限公司,并在农村建立一站式新农村连锁服务体系“垄上行新公社”,2010年的效益突破1000万元,用“频道+渠道”打造全新的产业链,成为该台的一种创新经营模式。“《垄上行》栏目的成功证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刘国刚说。

    农村题材电视剧急需突围

    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题材电视剧一直有着自己的地位。近年来,更是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仅中央电视台和不少省级卫视近四五年里就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刘老根》系列、《希望的田野》等多部农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部分精品之作也表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人性特点。

    然而,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其创作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认为,中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已陷入困境,急需要突围。因为当前的一些农村题材电视剧,用创作者想象的农村遮蔽了一个真实的农村,用物欲情欲的农村遮蔽了一个精神的农村,用惯有搞笑化的农村代替了极具个性化的农村,而且用伪喜剧的农村代替了艺术的农村,如果再不突围,农村戏就不会好看了。他直言,有的农村电视剧没有表现今天中国农村生活的本质,是一种伪艺术,如果不进行改变的话,农村题材电视剧会丧失曾经有过的辉煌。

    “希望文学家、艺术家,拿出良知,关注真正的‘三农’问题,拍出一部部震撼人的、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曾庆瑞呼吁。

    制作过程难题多

    电视剧《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的出品人和制片人潘长甬说,在创作农村戏过程中遇到较多难题,如贴近农村生活的好剧本、好编剧缺乏,电视剧市场对农村戏存在偏见,农村电视剧题材缺乏创新等。

    潘长甬表示,他们公司一年会接到全国7到8部农村剧本,然而却存在两极分化: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一些编剧写不出好剧本,能写出好剧本的一些编剧缺少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体验。怎么吸引和培养优秀的编剧人才来参与创作农村戏,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问题。再从购片价格来看,相对于其他题材的电视剧,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的回报率要低得多,这种情况也造成了在投资拍剧时会压缩预算,请不到好的制作团队和演员,常要靠情感、面子求人来帮忙。

    一些专家表示,农村电视剧题材亟待创新,内容撞车现象比较严重,观众在看某部戏的某个情节时,会联想到另一部戏,希望有关部门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剧目创新。

    对农电视尚处弱势地位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全社会“三农”意识越来越强,“三农”呼声越来越高,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电视事业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都市化愈演愈烈的电视行业,在公益性与商业化的博弈过程中,对农电视的弱势地位不断显现,可谓步履蹒跚,在缺乏整体规划、科学分类、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有些农业频道和栏目退出农业领域,逐步失去“农”的特色。

    有专家表示,现在对农电视自身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对农电视的受众并没有被大量的特别是大型的广告客户所看重,广告投放少,电视台完不成指标,就面临着频道下线、栏目下线的问题,比如湖南台的《乡村发现》和广东台的《致富》就是在这种压力下下线。这也迫使很多对农的栏目和频道,不再坚持“农”味,而进行大量的电视剧和娱乐化节目的播放。

    “电视是农民获得信息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现在电视上直接涉及农业方面的节目太少,娱乐化的东西太多。电视剧、文艺节目、相声小品对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固然重要,但农民想发展生产、发家致富,需要大量的政策、市场的信息。为什么央视7套农业节目深受农民喜爱?就因为这是农民获取信息、获取知识、获取实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渠道。”傅玉祥说,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就是希望通过推选和表彰优秀农村电视剧、对农电视栏目、对农电视主持人等活动,来进一步关注亿万农民的精神家园,从新闻性、服务性、贴近性的角度,反映我国“三农”的基本状况,加大农民所需要的文化服务,引领对农村电视作品创作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