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在一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80后女孩安琪,平日工作异常忙碌,对于甚至鲜有机会过周末的她来说,一年里假休得最心安的唯有春节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节日公休假。“节假日最想做的就是在家安安稳稳地睡大觉、过几天平时没法实现的优哉游哉的日子。”增设的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假期,对于安琪来说,“多了几个休息日”的意义,显然大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本身。
商家每逢节庆必定上演的促销活动,则为年轻人提供了消费娱乐的理由,直奔商场购物,约上朋友聚会KTV、下馆子,或是参加旅行团,成为他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许多年轻人表示,除了春节、中秋外,对其他传统节日的概念不是很明晰,对是否放假、如何让这几天假期玩得高兴是比较关心的话题——传统节日正在成为他们的购物节、吃饭节。
据近日一份关于北京市民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认同及参与情况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79.4%的被访者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发生了变化,这是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从对传统节日来历和内涵的了解程度来看,七夕和重阳节名列末两位,对其“非常了解”的在半数以下,显然,某些历史悠久的节日正在现代元素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购物、饮食等活动本无可厚非,它们也是古代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出现的对物质层面过分关注的现象,则掩盖了节日本身的深厚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功能之一在于增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关系,沉溺于简单的自我享乐,导致了这一重要功能的缺失。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端午的赛龙舟曾是大家最期盼的节目,孩子们挂上大人给的香囊兴冲冲地奔向人头攒动的河岸,激动起来甚至在岸上追着龙舟奔呐喊助威。”在南方长大的小余,每每回顾儿时的记忆便唏嘘不已,“如今的娱乐活动何其多,人们宁可在电视前匆匆一瞥赛况,也不愿穿越拥堵的城市去感受那热火朝天的气氛了。”而中秋节,在月下设宴,品瓜果、月饼,把酒问月的场面也有所改变——且不论因环境污染而不再皎洁的月亮,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作家肖复兴指出,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
至于被称作节日“保留节目”的饮食,也和从前大有不同了。小余记忆中的春节,家家户户打年糕、酿米酒、炸糖枣、腌腊肉,自家制好的食物,还总不忘端上一碗给邻里街坊。而今,那样热腾腾的场面已一去不复返,制作食品的程序步步简化,繁荣的市场经济在方便百姓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淡漠了节日气氛。连最能体现春节文化的年夜饭,如今也被许多百姓选择在酒店度过,甚至出现了“一席难求”的景象。月饼,更是因其过分华丽的包装、昂贵的食材而身价飞涨,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对于饮食文化发生的改变,许多民俗专家显示出“无奈的宽容”,认为这是社会变迁所不可避免的产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可以简化,但饮食传统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以及共享食品过程中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调整,是不可缺失的。”刘魁立说。
寻求“传统”和“现代”的对接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可围绕节日的深刻内涵组织适应现代社会的集体活动,从而加深人们对节日的认识。“七夕远不止于所谓的‘中国情人节’的狭隘理解,它是妇女乞求聪慧和巧艺的节日,妇联可以组织女性参加学科学、学技能、学巧艺等活动。”他说,“又如清明节,除了祭扫以外,学校、单位、社区可组织包含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元素在内的踏青活动。”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强调了开发节日产品、发展节日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他认为,除了节日食品、饰物、礼物、服装、玩具、贺节晚会、贺岁电影之外,节日旅游、节日书刊、节日动漫、节日休闲、节日体育等都能构成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他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在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祁庆富说,“政府有责任积极恢复节庆活动,为民众过节创造有利条件。”他对近年来政府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如北京对鞭炮“禁令”的解除,举办端午文化节、彩街、庙会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环节,积极参与庙会、灯会的评比等,这不禁提高了民众的对节庆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也为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中国青年报:年是什么?过“年”传统大约有三千年
■维护年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我们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不能让它在我们的时代里中断。
年是什么? 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周期离不开自然的节律,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三百六十五天,这就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周期——年。
中华历史上 过“年”的传统大约总有三千年了。《说文》:“年,谷熟也。”“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的习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可见,在周朝就正式将自然周期称为“年”。
自从屡被列强的大炮轰开大门后,国人轻贱自己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的潮流时起时伏,影响近现代大约近百年。
记得“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当局告示:春节不放假。我当时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同在农村,奉命师生与公社社员大年初一都要下大田劳动,以破除“过年”这种旧风俗、旧习惯。但在民间社会生活里,人们依然延续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不肯舍弃“年”,在老百姓心中口中,拜年、过年,大年初一……总是指农历年。
时至今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就同时报了双历:阳历和农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周而复始,这是生活的一个自然段落。年是大的自然段落,一年中分若干小段落叫节,年是统率节的。如果没有年,各个节就群龙无首了。岁末年初是辞旧迎新、“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所以辞旧迎新始终是过年的主题、是年俗的核心。
过年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时。年复一年的仪式、载体、活动,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积累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愿景”。其中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如果失去“年”的概念,一切年俗就失去了中心和灵魂。
连绵几千年的中华年俗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祈愿是很丰富的。择要而言,一是丰衣足食,二是和谐吉祥。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尊老爱幼,彬彬有礼,互致祝贺,团结和睦,洋溢着亲情、友情、温馨,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灯笼、放炮仗、逛庙会、赏花灯、看演出,充盈着普天同乐、天人和谐的气氛。
维护年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我们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不能让它在我们的时代里中断。文化主体性的失落,将意味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意味着民族性的泯灭。过年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和环节,这是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所不可或缺的。
近年来,我们的社会舆论越来越重视过好传统节日——春节,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努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团拜活动可以多多开展。春节期间单位团拜,现在已经很普及。其实,朋友间也可以团拜。有的年轻人说,传统节日是和家人过,很讲规矩;洋节是跟朋友过,很放松。我们的传统节日何尝不可以跟朋友一起过呢?开派对,AA制等等,在朋友团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误,照样可以营造得轻松活泼呀!我们可以把洋节的长处汲取过来嘛!发扬“敦亲睦邻”的传统,亲戚间也可以团拜,邻里间也可以团拜。可以“轮流坐庄”,N年轮到一次,精心做好东道主;邻里团拜也可以由社区主持,大家参与,密切邻里的关系也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
又如,趁过年之机还可以搞搞家庭文化建设。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要有家庭文化。“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更要注重家庭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忙过年的文化氛围,还要考虑长远的家庭文化传承。肉体生命是有限的,精神生命可以是无限的。中国人注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流芳”。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庭有家谱,个人有传记、墓志……上至国家大政下到家庭琐事,好人都有机会留名而精神不朽。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每个人的嘉言懿行都有机会写进家谱,传给子孙,形成家风、家史。有条件的家庭,在过年时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在一个本上,成为家庭文化的载体,若干代积累下来就成为家史。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方式,它激励人们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命的水平。
再如,从昔日的桃符到春联,再到今天的手机和网络诗歌,就是在与时俱进维护年俗文化。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挂桃符的习俗。五代时期,在桃木板上题写对偶句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宋朝以后,桃木板逐渐被纸张代替,贴春联的习俗遍及了中国大江南北。明代时桃符正式称为“春联”。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诗与书法结合的艺术,应当大力发展。如今,当代人又扩展到网络春联大赛、手机春联诗词大赛等等,这都值得提倡。
新春之际,让我们把珍贵的情谊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新年的田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