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区过年 汶川:“农家书屋”的魅力

来源: 光明日报

汶川:“农家书屋”的魅力

    听说记者要看看“农家书屋”,村支书张学林欣然带记者前往。四川省汶川县啣凤岩村的“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的两层小楼里,负责管理的大学生村官回家过年去了,这里就关门上了锁。看到有人开门,附近农家的几个孩子一头扎了进来,从书架上拿来漫画集嚷嚷着让妈妈读。

    书屋不大,也就是20多平方米,架上的2000来册书还是崭新的,有文化、政治、科技、生活、少儿几大类。老张告诉记者,这些书多是去年初由新华书店等文化单位陆续捐赠的。去年5月,村委会建成后,一起搬了进来。

    翻开“书刊外借登记簿”,被村民借走的图书有五十来本,有《种子知识300问》、《科学施肥技术问答》、《怎样开办农家乐》等实用农科类书籍;也有《毛泽东传》、《打开红色记忆》、《拍案惊奇》这些传记文化类书籍。支书说:“地震前,村里没有书屋,农民自己藏书很少,书屋的建设填补了这块空白,读书的习惯正慢慢养成。”

    一块金色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镌“阿坝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阿坝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播放站”字样。支书说,这是去年9月全省一起搞起来的,用特殊党费给各村配备了电视、电脑、投影设备、有源音箱、移动播放器,同时提供了一套专用频道接收软件,开展远程党员教育和播放科技文化教育节目。老张介绍说,一周里每天的节目不同,包括法制、卫生和家庭医疗、养殖种植内容等。栽培猕猴桃、番茄、花椒、青椒、苹果等养殖类节目最受村民欢迎。一些有用的好节目,还可以下载,供村民们反复学习。这套节目对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帮助很大。

    回来的路上,老张感叹,灾后重建真正使村里文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原来村里要用“大锅”收看电视节目,也只能收到几个台,去年5月,村里接通闭路电视,可以收看五十多个台,快赶上城里人了。上个月,宽带网进村,过了大年就可以入户了。村里已经有五十多家提出了安装申请。有了电视和网络,啣凤岩村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就插上了翅膀。

    “下次你们再来,发稿子就不用愁喽。”支书笑道。

    舟曲:传奇网吧再创业

    甘肃省舟曲县“传奇网吧”的第二次开业出乎了所有当地人的意料,因为网吧第一次开业不到一个月,就被泥石流冲的一干二净。网吧的老板叫张军红,曾在泥石流中失去了女儿和岳父母三个亲人的他说这次创业是自己生命新的开始。

    “这次创业的20万元都是从亲戚朋友家借的。当看到不能回家的人在这里跟家人视频对话时,我特别高兴。”张军红说,春节前夕他们专门制作了几个能视频聊天的小包间,让很多春节不回家的人单独通过亲情连线与亲人见面。 

    “虽然都是从零开始,但我相信自助者才会有希望。是政府给了我们重新创业的信念,我相信自己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妻子李金蓉称她家不想连累政府,如果灾区的每家每户都完全依靠政府救济,那政府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由于很多居民家里的网线还没有接通,“传奇网吧”选择了春节期间24小时营业,平均每天都有1000元的收入。

    李金蓉说,网吧今年春节24小时营业,主要是方便春节期间战斗在重建一线的外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她很高兴能为这些援助舟曲的人提供一些服务。

    玉树:废墟前的微笑

    听说记者明天就要离开玉树了,次仁尼玛用塑料袋给我包了点藏茶,并用笨拙的汉语说:“我今天带你去看看以前的房子吧。”

    次仁尼玛打电话叫来了侄子,侄子开着新买的汽车拉着记者绕过熙熙攘攘的市场,沿着砾石密布的陡峭山路缓慢地朝目的地驶去。

    从扎西大通山的山腰,一条一脚宽的裂缝一直伸向山顶,这是地震的杰作,次仁尼玛以前房屋的废墟就在裂缝的底端。

    “我们能活下来,是个奇迹,活着的人知道要珍惜生活。”次仁尼玛说,当时屋子开始摇晃,他一把把妻子长青推到厨房储物间,那里有铁架和硬塑料的顶比较安全,自己则赶紧往外跑。外甥尕朋一直由次仁尼玛领养,当时在学校,往家跑的路上救了几个人,当看到山腰上自家的房子已经倒塌,登时全身失去了感觉,在红旗小学的桥头,表妹俄金措毛使劲地摇晃才摇醒他。站在废墟上的次仁尼玛、尕朋、俄金措毛一起,带着微笑,甚至有些沉浸地回忆起这些能存留脑海一辈子的细节。

    迎着灿烂的阳光,他们一家四人站在房屋的废墟上,带着微笑拍了一张留影。山下帐篷前,次仁尼玛的妻子长青带着儿子丁增更加正在朝记者挥手。远处从结古镇去往机场的路上,崭新的瓦房迎来了第一批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