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的出土、“神州第一凤”的涅槃、“华夏第一村”的重现,使浸润在红山文化雨露中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次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赤峰,凭借和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把新时代的文化蓝图描绘得更加绚烂。
文化产业铿锵起步
近年来,赤峰市委、市政府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高度出发,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两个纲领性文件,从市场准入、财政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如今,赤峰市已有文化产业单位2000多家,资产总量9亿多元,年均营业收入15亿多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2%左右,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平均水平。
同时,赤峰力王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外交部命名为外事礼品生产基地。以此为契机,赤峰市将以更大力度扶持力王公司青铜器礼品、民族旅游纪念品等的生产制作,增强其科技含量,提升其文化品位,使其成为草原旅游主导纪念品和政府部门往来礼品等。
一路走来的红山文化节先后两次被全国节庆协会评为文化艺术类节庆活动前10名,已成为赤峰市重要文化品牌。2007年第二届红山文化节期间举办的首届全市城镇社区文艺会演,共有500多名社区文艺骨干参加,演出各类文艺节目90多个,这些节目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反映社区建设新面貌,歌颂社区建设新成果;2008年第三届红山文化节期间举办的全市首届农村牧区文艺会演,共有12支代表队386名演员演出112个节目,从中选出22个节目编排成精彩的综艺晚会亮相主会场;于2010年举办的第五届红山文化节开展了文艺演出、学术研讨、经贸会展、旅游观光、旗县节庆、专项活动等七大类50多项活动,别开生面的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还邀请6位长期从事红山文化研究、学术造诣颇深的专家,围绕“发掘红山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主题做了6场专题学术报告,将红山文化研究推向新高度。
赤峰市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打造多个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址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历史文化遗址的可视性,促进历史、人才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转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凸显活力
总投资两亿多元、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赤峰博物馆于2010年8月竣工并开放,至此,赤峰市已经基本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记者在赤峰市文化局看到这样一组数字:新建、扩建14个旗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新建、扩建9个县级博物馆,鼓励社会投资新建4个民营博物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30多个、“草原书屋”1000多个……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赤峰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通过组织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举办展览、开展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出各类文化活动,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据统计,全市图书馆已累计办理借书证3万多个,年均接待读者200多万人次,举办读书活动120多次,送书下乡2万多册。由于工作创新、活动创新、服务创新,巴林左旗文化馆于2008年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并晋升为国家二级文化馆。乡镇苏木文化站年均组织文艺活动1000多场次,举办展览40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000多期。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06年,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全区“十佳文化站”。2007年,宁城县电影公司农村电影放映队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农村电影放映队。
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随着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赤峰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赤峰市新发现文物点2300多处,文物遗址点总数达8300多处,占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40%;赤峰市馆藏一级文物534件(组),占全区馆藏一级文物的36%。
面对如此富集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已有2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赤峰市2010年又申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拟建的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博物馆已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论证;辽代大遗址群申遗工作已经启动。
目前,赤峰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0多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商贸习俗等15个门类。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阿日奔苏木婚礼、皮影戏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尔罕兴畜节等24个项目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巴扎木苏等24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