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7日,苏丹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接受南部公民投票最终结果。当天晚些时候,南部公民投票委员会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公布苏丹南部1月公投最终结果,即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至此,苏丹这个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正式分裂为北南两个独立国家。这样的结果隐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对今后苏丹的文化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报约请了两位资深文化人士撰写了两篇相关稿件,详细分析了导致苏丹分裂的深层文化因素,及其分裂后对北南两方文化发展将产生的深远影响。
根据苏丹南部公投最终结果,南苏丹独立已成定局。今年7月9日,一个新的主权国家将在非洲大陆的白尼罗河畔诞生。
北南分属不同文化体系
在非洲,苏丹这个地理名称的含义是“黑人的土地”,历史上泛指撒哈拉沙漠以南一片广袤区域,它从红海沿岸的东非一直横向延展到大西洋之滨。后来,在这块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瓜分和殖民统治的土地上建立了好几个国家,其中苏丹共和国的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是非洲幅员最辽阔的国家。苏丹全国有600多个部族。作为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苏丹既不是纯粹的阿拉伯人家园,也不是截然的非洲黑人土地。在苏丹,黑非洲风情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既对立排斥,又掺杂糅合。时至今日,独立近55年的苏丹即将“一分为二”,除了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等方面的矛盾难以调和以外,宗教文化差异及其政策上的失误,也是助推分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苏丹北南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全国3900余万人口中,黑人占52%,阿拉伯人占39%,东部黑人贝贾人占6%,其他民族占3%。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南苏丹包括现在苏丹南部的10个州,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多为土著黑人,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
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苏丹北方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了库施王国。公元6世纪,苏丹进入基督教时期。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苏丹北方成为阿拉伯人和逊尼派穆斯林聚居区。而林密路远、河湖交错的苏丹南部则相对封闭,那里一直属于黑人文化圈。19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向苏丹扩张。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领地。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苏丹也开始独立斗争,但北方的阿拉伯人和南方的黑人目标并不一致。阿拉伯人希望恢复19世纪末在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下的独立状态,南方和北方建成政教合一的苏丹国。而黑人则认为,历史上苏丹的几次统一都是外部势力强加的,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南方有权建立一个与北方平起平坐的国家。
宗教文化政策偏颇加速分裂
苏丹独立前夕和建国后在宗教文化领域推出的政策失之偏颇,更加坚定了南方同北方分道扬镳的决心。早在1955年12月31日,苏丹临时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就引起南方黑人强烈不满。从1956年1月1日苏丹共和国成立之日起,“南苏丹解放运动”便揭竿而起。1972年3月,苏丹北南双方签署《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南苏丹停止武装斗争,换取一定的自治权。
上世纪80年代初,尼迈里剥夺南苏丹自治权,强制推行“伊斯兰化”,导致苏丹再次爆发内战。而在1991年,巴希尔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方针政策的准则。虽然巴希尔并没有强求南方部分州区也这么做,但这一举措同样激起南苏丹人的愤怒。2005年1月,苏丹北南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议》,第二次苏丹内战结束。数十年来,内战共造成苏丹200多万人死亡,500多万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资源丰富的苏丹因此成了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
现在,南苏丹人民通过公投即将实现独立的诉求。苏丹总统巴希尔形容即将诞生的南苏丹是在“苏丹子宫内孕育出的婴儿”,足见北南双方保持联系和加强合作的重要性。苏丹北南双方毕竟在一个国家内共同相处了很长时间,即使“和平分家”后,双方通过谈判可以划定一条地理边界线,但彼此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永远不可能一刀两断。
苏丹北南双方文化上的差异是世界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将长期存在下去。但愿两种文化今后能够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中共同发展,为推动非洲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