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化被认为是软的,但又确确实实能发挥硬作用,甚至是“硬通货”都起不到的作用。

    未过元宵,自然又想到“欢乐春节”。几年来,这一活动不仅给海外华人送去欢乐,更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了春节,了解了中国文化。从这一角度看,文化让在海外的中国人增强了向心力与认同感,也让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增加了亲切感与亲和力,减少了摩擦力。这一点,仅靠花钱做不到。

    春节前后,笔者作为文化部选派、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具体组织的艺术团的一员,参加了“欢乐春节”在东非三国的活动,在每个国家,都有难忘的情景。还得说在坦桑尼亚,当听到《医疗队员到坦桑》,自然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联想到那时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牢不可破”的中非友谊。所以,听了这首歌,中国人会感动,坦桑尼亚朋友会感动,其他非洲朋友也会有所触动。

    对中国人来说,初次听到这首歌的会感觉新鲜好听;以前听过的,听到新译配的斯瓦希里语版,难免别有一番味道,特别是在坦桑尼亚听这首歌。正因为如此,与中国医疗队员合唱这首歌的坦桑青年,才会表现得那么真诚、自然,而中国医疗队员的心中不由又增添了神圣感与使命感——与他们交流时,他们就是这样说的。还是因为如此,现场看演出的坦桑政要才会热烈鼓掌,并忍不住走上舞台一起歌唱。那一刻,伴随着歌声,他们心中唤起的是对友谊对相互支持的回忆,是对友好关系的珍惜,而这又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基础。就算演出结束,这歌声依然会在他们耳边萦绕,在心中回荡。文化艺术,有特别的穿透力与作用力。

    这样一首歌,今天才译成斯瓦希里语为坦桑朋友所知,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早有斯语版,它的作用会发挥得更早、更大。说到这里,还真得再赞一声现在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文化处的同志。不过,其歌名是《医疗队员在坦桑》还是《医疗队员到坦桑》,它是纪录片《坦赞铁路》插曲还是《中国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的插曲,笔者还没查到一个权威的说法。

    埃塞俄比亚经济并不发达,但埃塞朋友与你交谈,多会谈到那里是人类的发源地,是人类“老祖母露西”的故乡。从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上说,埃塞国家博物馆甚至不如我们许多县级馆,但埃塞朋友也会热情地把客人引向那里,谈“露西”,说埃塞悠久的文化。这是文化的自豪感。有这样的博物馆,有悠久的文化,你会对一个城市、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多几分敬重。

    我想,在很多人眼里,“金字塔”可能比“世贸中心”分量要重,香榭丽舍大街可能比华尔街更加可爱。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一样重要,取得文化认同与取得经济认同一样重要。

    当然,文化交流要取得好的成效,方式方法和内容至关重要。比如此次“欢乐春节”东非三国之行,结合演出和各国情况,文化部外联局及相关使馆文化处的同志在思考,承办节目选择、演出组织任务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同志也在探索。同行的该集团领导,就多次聊起这样的话题,比如,在选择节目时,是当地观众相对熟悉的好,还是陌生的好?是热门的好,还是冷门的好?是与他们的文化艺术有接近性的好,还是“异域感”更强的好?选择的节目,各艺术门类间以什么样的比例为好?以什么样的节目让中华文化和国家形象,打动外国朋友,深入外国朋友的心?

    有了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欢乐春节”活动效果会更好,品牌会更好,而且会不限于“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