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而感动
主旋律献礼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火爆荧屏网络
由浙江长城影视出品的反映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历程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自1月2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以来,在海内外华人中激起强烈反响,多地收视率超过了《新闻联播》。与此同时,该剧的网上点击率也创下记录,剧中激荡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年轻网民。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目前已有超过4.5亿人次收看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预计全剧播完时,观众将达6亿人次,成为国内有史来最火爆的一部电视剧。
这些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均以重要篇幅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给予了报道,刚刚应约给《求是》杂志写完一篇创作体会的该剧编剧赵锐勇说:“主旋律作品,想不到影响会这么大。”
这是一个美妙的梦,最高峰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全国11个省会城市同时段收视第一。一位广东朋友激动地告诉赵锐勇,他们全家四代每天晚上都一起观看。远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华人华侨收看该剧后,在当地的报刊发表文章讴歌祖国,号召留学生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学成后报效国家和人民。
更出乎意料的是,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竞相追捧这部主旋律作品,以千万计的点击量使网路为之堵塞,很多80后、90后在论坛发帖说,自己流着眼泪在看。“我们前年以每集10万的天价把版权卖给优酷网,但规定央视播完一集才能上一集。春节期间央视的播出中断了几天,我们以为网络观众肯定要流失,想不到点击率不降反升创下新高。”赵锐勇感慨地说。
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喜好,而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可以超越一切标准,直抵受众的灵魂血脉深处。从这一定律分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热播并非偶然。
虽是一部主旋律的献礼之作,但创作者始终把真实作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基本准则,3年间查阅了3000多万字的史料,120多万字的剧本九易其稿,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达280多个,没有一个虚构事件和场景,甚至每一个核心细节都是真实的。
在那贫穷困难的时期,共和国老一辈领导人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高瞻远瞩的超凡智慧,与各种国际敌对势力斗智斗勇,一大批科学家响应祖国的召唤,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一星”,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乃至宝贵的生命,这种国家至上的崇高情感和伟大的奉献精神令观众热血沸腾,轻易便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火箭专家郭永怀飞机失事时,与警卫员紧紧相拥,将绝密资料贴于两人的胸腹间,当人们找到被烧焦的遗体时,发现资料竟完好无损;
邓稼先和王淦昌离家28年研制“两弹一星”,为了保密,彼此都不能用真名称呼。除夕夜,当邓稼先大声叫出“王淦昌同志”时,两个大男人不禁抱头痛哭;
为不让同志涉险,邓稼先独自闯入落弹区寻找氢弹碎片,因而遭受致命的核辐射,时隔28年重见妻儿时,他已身患绝症,唯一的愿望是到天安门前向国旗致敬……
剧中再现的这些历史无不令人动容,导演王晓明说,其实“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们只是用纪实的手法予以呈现,让已经淡漠那段历史的现代观众了解先辈的人生和情怀。
“他们在研制中国第一颗导弹,可是他们的伙食却是2611——每月26斤粮食,每顿1个馒头,1小碗咸菜汤!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汹涌而出。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没有理由再叫苦叫累,我们的美好的现在都是老一辈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呀!”一位网友如此评论。
无需指斥影视剧生产的商业化,也不必激愤于泛娱乐化的趋势,《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引发的社会反响说明,其实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诉求从未缺失,一直在等待着激发的契机,以或壮阔或温和的方式打开情感的开关,进入他们心灵深处,感动人影响人塑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