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读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读《新华文摘》(二〇一〇年第二十期)刊发的开篇文章——云杉同志写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后,深受启迪,感触很深,催人奋发。大家知道,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繁荣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也正在新的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开更加雄健的步伐。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深邃觉醒,使命担当,江河气派,对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全党上下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有了新飞跃,更加增强了自觉性、担当性和创造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尽快到来。

    一、新的时代呼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文化软实力”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它体现为历史的进步作用于诸多文化的此消彼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界发展有一条规律,大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肩负起引领世界潮流的历史责任,主要来自是文化的引领和民族文化强大的穿透力、影响力和塑造力。十八、十九世纪,英、法、德依仗经典的欧洲、希腊、罗马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引领,英语也成为了世界语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进入现代文明的欧美国家开始用现代文化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尤其是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等现代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全世界的文化产品中,欧美在世界上的占有量达86%以上,而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占有量却只有百分之几,这种“话语霸权”使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正面临被淹没的危机,一些国家的文化独立与文化主权面临更为严竣的挑战。历史上玛雅文化、两河文化的没落成为滞缓中美洲和中东地区民族崛起的例证,而苏联东欧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地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短暂岁月里“不翼而飞”,更是外来文化渗透和颠覆的有力佐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使我们的民族永远能经受曲折和挫折最终走向光明发展之路,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学者坦普尔曾经说过:“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的欧洲革命,只是输入中国的思想和发明以后才开始的。”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之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固中华民族根基的灵魂,引领世界潮流,应该成为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成其为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记录着文化产生的经历;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变,镌刻着文化进步的印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命迁衍和岁月推移的历史,更是文化进步和文明传承的历史。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今天,真正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恩格斯在论述文艺复兴时也曾深刻指出:“没有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闪电,就没有欧洲城市工业革命的火花,也就没有欧洲城市经济的复兴。”这些都精辟地概括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一部《神曲》,开文艺复兴之先河,敲响欧洲中世纪的丧钟。一篇《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综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无不源自于文化的革新和洗礼。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世纪,短短几年时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之前任何一个世纪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有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文化力量的支撑和推动。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是推动新世纪发展的力量源泉。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趋势更加明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巨大,文化产业更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伦敦、纽约、东京、汉城以及香港等国际型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拥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伦敦有六十八万人从事文化产业工作,文化产业占伦敦经济的15%,文化产业已成长为伦敦经济的“核心财富”。进入新世纪,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尤其是文化产业集团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劲,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文化工作的主题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和谐文化的内涵,加快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新进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就是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文化既是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先导和引领。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在当下,受“拜金主义”影响,社会上出现的“泛娱乐化”文化现象,甚至伪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充斥市场毒害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尤其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核心工程背道而驰的。

    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相配套、与世界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无论从现阶段还是从长远来思考,都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自身的诸多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和谐文化与大文化的关系。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构建和谐文化,就是让不同的文化旋律共奏一曲和谐的文化乐章,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与发展现代先进文化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精髓,同时,又注重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文化。三是正确处理发展国内传统文化与吸纳国外优秀文化的关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各有优劣,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互相借鉴。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宽广眼界、博大胸怀、辩证思维和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四是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关系。实践表明,没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文化建设就要混乱、失误,失去正确方向和生命力;而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文化就会单调、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这是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同时,必须用积极的态度以和谐文化影响、引导多元文化,扩大和谐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要靠文化力的推动和支撑,全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以及物质生活改善后的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指导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条件紧密相联,文化发展必须大力丰富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容。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又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推动业态创新,大力推动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样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要在文化体制改革、基层文化建设、重点文化设施和重要文化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加大文化发展力度,构建起科学的文化发展框架体系。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在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和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建立明确的文化发展工作联系制度,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指导与协调,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发展,形成社会各方面、政府各部门共同推进和支持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文化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强化社区文化功能,巩固和壮大基本文化阵地。加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个体性较强的文化形态的健康发展。

    抓文化繁荣和发展关键是靠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让一大批爱文化、懂文化、重文化的有识之士、清正之士、仁雅之士来担当领导、组织、协调文化发展的使命。要营造全社会关注文化、支持文化、享用文化的浓厚氛围。积极培育名人名家,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优秀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设立文化发展引导资金,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通过招商引资、信用贷款、上市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改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单位的投入方式,变“养人”为“养事”,对公益性文化产品实行政府采购,实现财政投入事业与产业并重、城镇与农村并重。坚持用国际的视野来审视和考量中国文化,不断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的主流文化和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传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习西方后在中国本土滋生出的现代文化,放在国际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以和谐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力和发展力。瞄准世界一流的文化形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来扩大交流,把中华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世界大文化的百花园中,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坚持用文化强国的理念来谋划文化发展,走文化品牌之路,不断推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角逐,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