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起步。
●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被确定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连续几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全国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38万多家,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建设20万家的目标任务。
●今年将建设农家书屋20万家。预计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的目标,工程提前3年全面竣工。
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群众如何接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树立新观念,使其自身素质提高与现代化发展同步,已经成为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农家书屋”建设,是满足当下农村群众阅读实际需求的一个很好形式。
秦皇岛:农家书屋成为“致富屋”
2月19日一大早,初春的暖阳把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的农家书屋照得亮亮堂堂。西寨村村民费雅君第一个跨进了书屋的大门。“单单从书里学来的貉子配种技术,就直接给我家带来了上万元的收益!”费雅君翻看着书籍向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只是秦皇岛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2007年3月,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全国推开。随即,秦皇岛市颁布实施了《秦皇岛市“新农村书屋”工程建设规划》。
秦皇岛严格规范了每一家农家书屋拥有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的数量;要求农家书屋的房屋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相应的书架、书桌、座椅等图书摆放和阅读设施;每个新农家书屋2万元的配置标准,除中央补助1万元外,其余1万元由各设区市、县(区)财政部门按1:1的比例足额落实。
“十一五”以来,秦皇岛市已经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农家书屋856家,北戴河区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
农家书屋成了港城农家的“致富屋”。抚宁县抚宁镇张各庄村的主导产业是大葱种植,村支书刘文忠说,建了农家书屋后,村民们照着书上教的种管规范来做,收益上去了一大截。农家书屋还打破了“农村生活三件事,干活睡觉看电视”的懒散局面,读书、学习逐渐成为港城农民追求的生活时尚。
现在,秦皇岛大部分农家书屋还配备了电脑、电视、VCD硬件设施,还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随着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不远的2012年,秦皇岛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福建:“农家书屋”村村有特色
春节期间,福州马尾亭江镇亭头村的“农家书屋”天天开门喜迎读者,为村民奉献上了精彩的文化年货。这里的藏书达3万多册,书籍还能与许多图书馆互换。
“十一五”期间,福建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以农为本,贴近特点抓特色;以书为媒,培养书屋“当家人”。截止到2010年,福建省共投入资金8189.19万元,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8124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6.3%。
厦门市针对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特点,高标准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09年,该市全面完成15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目标。上杭县古田镇是“古田会议”所在地,为了配合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当地把“农家书屋”建在一家农民开办的“农家乐”中,先后投入近18万元,配备了电视、电脑、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设施设备,使“农家书屋”成了村民和游客共育文明新风、致富奔小康的文化生活场所。
从提升图书管理素质入手,福建积极培养“农家书屋”的“当家人”,使广大农村“书香”阵阵、亲情洋溢。如今,三明市共有上百名“农家书屋”管理员接受了中专学历教育,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大幅提高。
如今,福建各地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有计划、有组织举办学习会、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播放科普知识影片,帮助农民了解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开设小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帮助农民解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民了解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场所,交流市场信息和致富经验的服务中心。
书香飘在大山里
在北京尽东边的大山里,王洪岭经管的“益民书屋”,享受着北京第一抹曙光。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山村,有个靓丽的名字,花园村,鸡鸣闻四县,与河北的承德、兴隆、滦平三县毗邻,清凌凌的安达木河从村边流过。
“这里是源头,水是雾灵山上的泉汇成的。”王洪岭带我们去河边,看正在建设的新村。“我们村变化可大了,评上了‘北京市最美的乡村’,200多户人家,家家实现了‘电器化’,‘益民书屋’里,介绍电器维修、驾驶技术的书和光盘都有,村里人碰上电器、汽车有小毛病,就来书屋借上书,照着鼓捣,还真解决了不少问题。”
“说来说去又说到‘益民书屋’了。”憨厚的王洪岭有些不好意思。
他说的是实话,说到村里的变化,怎能不说“益民书屋”呢。还是雾灵山下,古长城边山清水秀的一方故土,但花园村真是今非昔比了。建了五年的“益民书屋”,伴着花园村建设新农村,一步一个台阶走到今天。当初,村里仅有的几家民俗户,还招不来客人。是书屋组织的厨艺大赛,让花园村的名声远播,夏日里的小山村,成了城里人的天然氧吧,车水马龙。
“河北三县离我们最近的村,也就三里地,不少人在我这借过书。”王洪岭递过专门记录外村借阅情况的本子,记者数了数,上面记有百多人次。“村里人六七成来借过书,八成上中小学的孩子来过书屋。”经管着书屋,王洪岭也通过自学高考拿到了大专文凭。“我从小爱读书,初中毕业回了村,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两个妹妹。没办书屋前,我要找点资料,要到离村90里地的太师屯,那有新华书店的分销点。”“2000年前,我们村考出去的高中生特别少,去年,一下子就出去了12个。村里唯一的博士后王丽娜,也在我这借过古文方面的书。”看得出,这些是让王洪岭最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