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在即 记者实地探访北京的区县图书馆发现
最热闹的地方都是自习室
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陆续都将免费开放。本市的公共文化场所资源丰富,除了拥有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外,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在即将到来的免费时代,这些区县图书馆的运转情况如何?人气如何?记者上周实地探访了大部分区县图书馆。
东城区图书馆
几乎天天有活动
无奈知者并不多
2月19日是个普通的星期六,位于东城区交道口附近的区图书馆却没有休息日的平静,在三层外文阅览室,美国儿童教育片《小尼古拉》正在上映,而就在隔壁的三层报告厅,“书海听涛”系列讲座正在同时进行。
告示栏中,从春节之后到3月底,各种活动的预告发布已经贴满,尤其是2月份,28天中竟然有23天有各种活动。张先生蹲在告示栏前面,正在往小本子上记录活动。“反正我只要有时间就会过来听听,长见识,还不花钱。”
但像张先生这么热衷图书馆的人并不多,在图书馆的二层第一外借室,记者看到正在借阅图书的读者不到10个人,四层的综合阅览室,正在阅览的人员不到30人,其中大部分人是选择在那里上网,阅读报纸和杂志的读者则以中老年人居多。
据该阅览室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看书和上网都不收费,看书报杂志的读者可以随便出入,就是上网也不过需要登记身份证,但无论北京籍还是外地人都可以随时上网。
西城区图书馆
可以网上续借图书
还有视障人阅览室
西城区图书馆位于西直门附近后广平胡同26号。在网上输入“西城区图书馆”就可以找到西图的网站,地址、电话、开闭馆时间以及所有的阅览室和藏书介绍都一应俱全,甚至在网上还可以续借图书,并预约借新书。
西图是街边一座白色小楼,背靠着一座小花园,环境幽静,门口可以停车。
据说讲座是西图的一大特色,记者看到有读者在西图网站留言说:“强烈推荐西城图书馆每个月都举办的讲座,要听的人要早来,否则就没有座位了。”时间表显示,今年的讲座已经安排了60多场。
副馆长阎峥告诉记者,西图目前辐射的范围已扩展到全市。西图的“视障人阅览室”是全国的第一家;“音乐资料室”的读者是来自全市各地的中老年人,来这里欣赏音乐、听讲座,还可以参加合唱团。
据介绍,西图目前每天接待读者1000到1200人,累计会员7万多人,每年新办证2万余人。
记者在网站的“读者留言板”上看到,还有住海淀、东城的读者喜欢到西图看书,外借部“软软的大沙发”是很多人对西图美好的记忆。
原宣武区图书馆
地方非常不好找
收费自习室受捧
虽然现在宣武区和西城区已经合为一个区,但原宣武区图书馆仍在开放,挂的牌子也没变。记者虽然在网上找到了原宣武区图书馆的网站,但是上面只有图书馆的介绍,却没有电话和地址,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宣图的确切地址,教子胡同8号。
教子胡同声音嘈杂,进胡同100多米便是一个铁栅栏门,里面是座已显陈旧的四层白色小楼,楼顶上是“宣武区图书馆”几个大字。图书馆门口没有停车位,十多辆自行车凌乱地放在门口。
宣图的规模在区县图书馆中算是比较小的,有读者告诉记者,这座楼在2007年新装修过,以前更加破旧,现在楼道仍很狭窄,阅览室也不大。由于顶棚比较低,馆内显得局促,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宣图多年来赢得了自己的一批“粉丝”。记者看到有读者在网站留言称宣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书补充得比较及时,找书、查资料也够用的。”
人最多的还是自习室,交2元钱可以在这里呆上一整天,来这里的大都是附近复习考试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一名常来这里的高二学生对记者说。整个寒假,他和几名同学基本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一名带孩子来看书的父亲告诉记者,宣图的硬件不算好的,但这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他经常带6岁的儿子来这里感受图书馆的气氛。美中不足的是6点半就关门,而西城、朝阳等都会开到晚上8点半。
海淀区图书馆
借书的络绎不绝
老年人和学生多
从1917年建立的西郊阅书报处几经更名为海淀区图书馆,海淀图书馆已经在历史的沧桑岁月中悄然走过了94年的里程,目前,落址在中关村核心区的丹棱街16号海兴大厦C座1至4层。昨天上午9时,记者驱车来到了这里。
按照电子导航系统的指引,记者从海淀南路向北转到彩和坊路以后,远远地就看到这栋大楼,由书法名家启功先生书写的“海淀图书馆”掩映在楼前的绿树丛中,不时有夹着布袋、拿着书的人从其跟前走过。这里有标准的停车位,1小时8元。
在记者驻足的二十分钟内,来这里借书、还书的人络绎不绝。苏先生是这里的常客了,他向记者介绍,他在这里已经借了5年书了,这里藏书60万册,可以说是“读书人的免费富矿”。平时,他除了给自己借,也给老伴儿和儿女们借。说到兴头上,苏先生还撺掇记者也办一张借书卡。
朝阳区图书馆
顶层还开着公司
社区分馆无人识
朝阳区金台路旁,朝阳区图书馆的一层大厅里,一名大学生正在办理图书借阅证,“因为要写论文了,我办了一张500元押金的卡,这样借书的范围就很大,借期也长一些。”
二层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老人阅览室中,坐了十几位满头银丝的老年人。三层一共有四个自习室,每个自习室都满满当当地坐着四五十人,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
朝阳图书馆的顶层则显得冷清很多。两扇玻璃门里能看到一家培训学校的招牌,门上还贴着某软件公司的“面试请进”的提示。
据了解,朝阳图书馆在多个社区都设有分馆,包括双井、和平街、六里屯等社区分馆。但居民大都不知道社区图书馆的存在。 在延静里1号楼前,张先生说:“是不是社区里的那个小图书室啊?就在社区中心。”二层的六里屯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挂出的牌匾中,并未找到图书馆的字样。“这有图书馆吗?”收发室的工作人员手向里一指,“里面。”图书馆分馆只有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摆了三个书架的图书。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披着棉衣坐在电脑前,室内的灯开了一半,“成立一两年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太知道,所以比较冷清。只要办借阅一卡通,和大的图书馆都一样。”
石景山区图书馆
退休老人来充电
多为孙辈忙补习
石景山区图书馆位于八角南路。出了八角地铁站,接连问了四五个人,都不知道图书馆到底在哪儿?直到遇见一个背书包的中学生。
一进大院,就看到一辆车,上面写着“流动图书馆”。而在西配楼,则是一所驾校的报名地。根据介绍,在馆内三楼,还有一家IT培训基地。不过记者探访的当天,这些地方都没碰到人。
石景山区图书馆大堂敞亮。记者探访的那天,人来人往的。 读者李大爷说,他周围的邻居有不少都是石景山区图书馆的拥趸,不少人是为孩子学习而来的,“这里就是我们充电的地方,然后回家再给孩子充电。”周围的社区居民也都说,他们一有空就来借书看。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说,从她家到图书馆共5分钟路程,“经常来,大都是看一些有关养生、健康之类的书。”
丰台区图书馆
自习室是免费的
人虽不多气场好
丰台区图书馆位于西四环丰北桥南侧,靠丰台区政府很近。图书馆醒目的招牌,让这里很容易被找到。
记者在上周四下午来到丰台区图书馆。或许是元宵节的缘故,大厅内很空旷,人很少,清洁工在仔细地擦拭地面。上到2层的期刊阅览室和开架借阅处人流量也不是很大。
不过,2层的两个自习室,人却是满满当当。自习室里以学生为主,也有部分中年人。这里很安静,大家都默默坐着,或提笔疾书,或翻阅资料,站起身都小心翼翼。
大兴区图书馆
位置醒目人气旺
还有残疾人坡道
大兴区图书馆紧挨着大兴黄村西大街,这里商业繁华。在大兴图书馆四周,还散布着华美书店、京南卫星图书城、新华书店三家大型书店。上周五,记者到此走访时发现,图书馆里人头攒动。
大兴区图书馆与大兴区文化馆融合在一座大型建筑物当中。文化馆放映最新电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关注。而图书馆的人群中却是老中青三代结合。图书馆开展的一些文化宣讲活动,频繁而丰富。比如元宵节当天,图书馆就邀请文化学者专门讲解“元宵节”的历史。讲座免费开放,而且还发放给参与者元宵节礼品。而现在,图书馆正在开展中老年电脑培训班的报名工作,4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免费的培训班,学到简易的电脑知识。培训班每月开办。
“可惜了,这个月的10个名额已经报满了,我只能等到下个月再来报了。”赵大爷有些许失望,他表示自己下个月要早点来报名。 此外,记者注意到,大兴区图书馆还配置了长长的无障碍坡道,残疾人朋友可以通过这些坡道,在图书馆内上下楼,抵达不同类型的阅览室。
新城图书馆地儿小人气差:公众“熟视无睹”
相比城区的图书馆,顺义、通州、亦庄、天通苑等新城的图书馆,个个特色鲜明,但它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除了公众对它“熟视无睹”,另外自身的运作方面还有所欠缺。如何尽早摆脱以前郊区的节奏、适应新城居民的新需求,是新城区图书馆必须正视的。
顺义图书馆
培训学校很大
自习室却太小
顺义区光明南街上,三层的顺义图书馆就坐落在路旁。一层的少儿部中,粉色、绿色的桌椅提亮了阅览室内的亮度,一名小女孩在少儿部里挑着图书,姥姥抱着大衣在门口等待。几个年轻人从老人身边经过,走向二楼的外借部。报刊阅览室中,只有一位老人。
17日下午一点半,三名小学生跑进了图书馆,直接拐进了一楼左侧的自习室。“我们早上就来了,中午回家吃了饭,把书放在这占座了。”
记者看到,自习室装修简单,只有三张可以容纳六个人的桌子,一共有11个人在自习室内。桌子并排摆放,虽然桌子两侧都可以坐人,但几乎所有人都面朝一个方向而坐,还有4个学生挤在一个方向。“地方不大,要是桌子两边都坐人的话,坐在两个桌子中间的人就基本上要背靠背了,快贴在一起了。”
自习室内有两名家长陪在孩子身边,小声地给孩子讲解,家长张女士说:“孩子快开学了,陪他在图书馆,也让他收收心。”早上刚一开馆,张女士就带着孩子来到图书馆占座,“图书馆自习的地方少了点,只能早点来坐得靠里面一点,省着门外走人影响他。”
在图书馆的二楼,除了外借部和阅览室外,还有一家电脑培训学校,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设计培训等。教室中摆放着电脑四十台左右,面积大概是自习室的六七倍,只有两人坐在电脑前。“这个学校是图书馆的吗?”一位工作人员放下手中的十字绣,笑着将记者迎进了单独隔出来的办公区,“学校当然是图书馆办的,要不能叫顺图培训学校吗?”
在图书馆中,记者对两位图书馆工作人员求证,得到一致的答复,“培训学校是租了图书馆的场地,办学和经营都是由图书馆外的人进行,跟图书馆无关。”
记者在一层大厅里展示的“二楼疏散示意图”中也未找到“培训学校”的踪迹。记者发现,在图书馆一层还有两家公司。张女士经常能看到有人推开门之后,发现人满为患而摇摇头转身离开,“自习室如果能大点就好了,就能避免很多人跑来之后,发现没有地方了。”
通州区图书馆
设施有点陈旧
当地籍籍无名
在通州打听图书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仅因为这里的新移民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这个图书馆到底在哪儿,更因为在通州台湖,崛起了一座北京国际图书城。那里是号称全国最大的图书城,去过那里的人都说,书真多,地儿真大!唯一的遗憾就是位置有点偏,有点远。一位通州新移民说,他周末经常开车去那里淘书,一泡一天,“天也蓝,空气也好,容易醉在书里面。”
北京国际图书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不少人对通州区图书馆的关注。在通州问图书馆,竟然不少人给记者指的路都是去台湖北京国际图书城的路。还是靠网络,记者查到通州图书馆位于通州区车站路27号。一路打听过去,终于到了通州区图书馆。根据资料,该馆建于1958年,这从其简单朴素的外表就可以明了。进了图书馆,就可以看到直旋到四层的楼梯。一位读者说,这个楼梯很有历史感。但是大理石光滑的地面差点让记者摔倒。
北京市科普阅览中心通州分中心位于一层,这里有少儿多媒体视听室,常年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制作等活动,为少年儿童的科普认知和科普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丰富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生活,通州区图书馆在坚持为辖区部分希望小学送书上门的同时,还常年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读书好时光”免证阅览服务。
一位社区居民告诉记者,他时不时来这里借杂志看,“家就在隔壁,都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不过他也对记者说,通州区图书馆的设施明显有点陈旧。不过,记者也给他带去了一个好消息,通州区文化中心已经在通州新城区开工建设,2012年就将建成,里面就包含有通州区图书馆。一位通州新移民说,那时就幸福多了,想买书就到北京国际图书城,想借书就去运河边上的新图书馆!
天通苑社区图书馆
图书少得可怜
等同于阅览室
地处北五环外、拥有30万居民的天通苑没有大图书馆,读书和借书是天通苑内居民的一大麻烦事。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天通苑的三个社区图书馆藏书近万册,但社区图书馆门可罗雀的现象始终存在,社区自办图书馆也始终无法解决财力匮乏的窘境。
原本打算服务30万小区居民,可成立4年读者仅百人——这是天通苑社区图书馆目前的现状。
天通苑的3家社区图书馆2007年由物业公司筹建,分别位于北二区的中心广场东北侧、西二区中心广场和六区,每个图书馆藏书仅在两三千册左右。起初的设想是,3家图书馆均设在居民活动的主要区域——小区的中心广场,人气旺盛。
但记者调查发现,这几个图书馆均冷冷清清,少人光顾。
西二区图书馆室内面积仅有20余平方米,书架占据3面墙,剩余的空间用来摆放桌椅。管理员告诉记者,西二区图书馆有图书2000多册,藏书包括保健养生类、政治法律、哲学著作、英汉互译丛书、军事丛书以及一些少儿类图书。小区居民可以进入图书馆免费阅读报纸和书籍,也可凭借身份证和50元押金办理借阅证,可以在天通苑的3个图书馆通用。
“藏书太少,新书太少。”西二区13号楼的居民刘先生说,虽说图书馆就在楼下,可去过两次后就不再去了。“想找一些投资方面的书,但一本都没找到,图书馆藏书种类非常有限。”
“没有什么专业的书籍,也没有热门读物。每次就那么几个老人。上午翻翻新来的早报,下午看看北京晚报。说是图书馆,规模和性质跟阅览室没啥区别。”刘先生说。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的图书馆至今成立4年,办证的居民只有几十人。而居委会的图书室每周只有几个固定读者借阅。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两年前,天通苑居民曾因不满足于小区“文化沙漠”现状,倡导自建图书馆。但自建图书馆不幸夭折。
当时,天通苑居民老黄在社区发起筹建社区公益图书馆,得到众多居民的响应。2009年,名为“大象图书馆”的社区居民自建公共图书馆正式开张。
但由于没有场地,图书馆设在发起人老黄家中,筹集书籍近700本,大部分来自天通苑居民捐赠。居民可凭身份证上的真实姓名登记借阅。
老黄等人起初的设想是,发动天通苑居民及周边朋友提供场地,例如交通方便的咖啡馆或茶社、书店,甚至别的商户帮助以解决场地问题。
然而坚持了不到半年,老黄宣布“停建”,并将图书分还了小区居民。
“社区图书馆最重要的是图书及时更新。”经历了这次社区图书馆筹建失败的老黄总结说,小区图书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或者与市区大图书馆联网,即使有热情也肯定难以维持。
亦庄图书馆
藏身于社区中心
周末节日都休息
小陈在亦庄居住已经快7年了,但她从来不知道,亦庄还有个图书馆。亦庄图书馆建成于2008年底,但至今,很多亦庄人,尤其是居住在亦庄、工作在市区的白领,却不知道这个图书馆的存在。
亦庄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上海沙龙,三层,坐南朝北。在这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服务中心的字样非常显眼。但从社区服务中心大落地窗户看进去,根本无法想象里面还藏着家图书馆。而且,在服务中心门外悬挂的牌子上也没有图书馆的字样。
走进服务中心,再三询问,向左穿过一条挂满字画的小走廊,亦庄图书馆才显现出来。相比起其他区县的大型图书馆,亦庄图书馆被称为图书室其实更贴切一些。
这里是首都图书馆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馆。屋子面积不大,只有50平方米左右。屋子中央是一张长条桌,围绕桌子的是十几把靠背椅。图书馆只有一位管理人员,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最大容量也只有十几人。
可供阅览的资料不是很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说、散文、史学、工具书、期刊、报纸等等,甚至还有视频资料。
记者发现,在这里阅览的人群,老人居多。原来,亦庄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有些特别,每周一到周五上午9时到12时、下午2时到5时,周六日、节假日均休息。
亦庄本就是一座“睡城”,很多都市白领早出晚归,休息日才能整天待在亦庄,正好错开了亦庄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亦庄能有图书馆当然好啦,我也很想去看看书啊,可是我下班或是休息,图书馆就关门了。”小刘从网上查到了亦庄图书馆,但却一直没有时间去阅览。
对于读者们的遗憾,亦庄图书馆也无奈。现在,亦庄图书馆并不是个独立存在的公共图书馆,它实际上是由社区服务中心代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是由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
“我们的管理人员都是代班的,如果让他们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节假日上班,就是加班了,这对他们多少有些不公平。”一位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员告诉记者,亦庄管委会正在积极协调,希望能改变图书馆人手不足的问题。一旦人手问题解决,亦庄图书馆就有望延长开放时间,从而满足更多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