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十二五”发展机遇 建设开放自强的边疆文化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加快文化发展要切忌浮躁,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不能搞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要立足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去年以来,中央对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讲的“三加快”“一加强”,即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集中代表了中央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这是总结“十一五”、规划“十二五”时文化领域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文化工作与党的全局工作相结合,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文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大局。在2006年,即“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就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提高文化工作的思想性、全局性、大众性和创新性,提出文化工作不能满足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而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建设为主题,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中央精神与本省实际相结合,抓住加快发展的机遇。

    我们曾抓住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契机,建议我省政府出台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省级财政增加主要用于扶持基层的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并列入了预算基数;抓住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契机,建议我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省级文化专项资金比上年提高57.8%;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将文化工作的大事分别纳入本省省委的十大整改措施和省政府的十大惠民工程中,其中的部分内容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县的年度考核指标;抓住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机遇,推动文化建设进入了本省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抓住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的契机,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进而争得文化建设的政策、资金、项目和地位,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对文化事业有更大的投入,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我们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文化与民生紧密结合,把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政府文化工作的重点。

    “十一五”时期,总计投入3.133亿元新建8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规模达29.8万平方米,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4.6%;投入2.1612亿元,对全省600多个基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其他文化设施改扩建和购置专业设备;投入1.541亿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省级中心、128个县(区)级支中心、9054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及481个乡镇服务点,购置流动服务车81台;投入1720万元购置流动舞台车58台,1070万元用于对赴基层演出的省、市、县三级专业剧团给予演出场次补贴,460万元用于对全省260多个县、乡、村的文化品牌活动、文艺创作群众和文化大院进行奖励和扶持,从而在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文化服务广覆盖等迈出一大步。“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文化工作的重点,全面实现乡乡都有文化站的规划目标,同时加大对市、县(区)和村的文化建设力度。

    市场主导与项目扶持相结合,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多年来的基本做法是:在市场竞争中选择项目;对选择的优良项目加以扶持;从扶持项目入手,促进文化产业主体的培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市场的开拓。冰雪文化产业项目是重中之重,其特点一是地域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明显;二是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包括冰雕雪雕、冰上杂技、冰雪画、冰雪产品出口、冰雪博物馆等,与旅游、餐饮等行业紧密相连;三是体制机制合理,社会资本为主,企业方式经营,政府扶持引导,投入产出效益好;四是可持续性强,冰上杂技、冰雕室内展等项目已连续在国外举办多年,深受民众欢迎,供不应求,中央领导也曾称赞冰雕艺术家和冰上杂技项目是“龙江名片”“中华品牌”。“十一五”期间,我省有5家企业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选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我们还首创“中国哈尔滨国际经贸洽谈会文化产业展”,已连续举办5年,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黑龙江文化产业项目库,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地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鼓励和引导优秀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提升黑龙江文化精神相结合,努力打造文化艺术品牌。

    根据黑龙江流域发展史上的三大基本文化因素,我们把黑龙江特有的文化品质概括为“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开放包容、开拓自强的边疆文化”。为了提高这种文化特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文化产品由精彩到精品、由精品到品牌的提升。其中文艺创作领域的“中华牌”与“龙江牌”,文博领域中的渤海国、金上京和“七三一”罪证遗址管理,文化产业领域的冰上杂技和冰雕展“走出去”,文化活动领域的“哈尔滨之夏”和“哈尔滨冰雪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中俄文化交流与贸易等品牌活动,已经越来越成熟。“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打造好这些品牌,提升黑龙江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更快与更好相结合,坚持好字当头谋发展。

    我们提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符合标准,不能建成就落后,甚至开始建就落后。资金不够宁可留出规划用地后先不建,不能建不起建不好硬建,建起来又养不起用不起。黑龙江省京剧院和歌舞剧院引进社会资金实施改扩建,新增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效地实现了文化设施的功能扩展和大幅度增值。对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加快速度的情况下更要注意质量,乡镇综合文化站要达到应有规模和具备综合性功能,共享工程要保证通过国家验收,防止文化站变成“冷屋子”“空房子”,信息共享工程变成摆设,并开始了对乡镇文化站干部的大规模培训。在文博工作中,防止“重申报,轻管理”“重建筑设计,轻陈列设计”的倾向,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加快文化发展要切忌浮躁,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不能搞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要立足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发展与改革、稳定相结合,创新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具体工作思路:一是转企改制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首先对已经实施企业管理和自收自支且生存困难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目前全省共有181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撤并和转企改制。二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黑龙江省杂技团的改革,就是从与民营企业的项目合作开始,经过“一团两制”,而逐步过渡到整体转制的。三是遵循先易后难、有急有缓、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的原则,整体改革以解决自收自支单位的问题为突破口,院团改革则从资源整合和调整结构入手,经过试点逐步转变体制,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性质明确,财政保障,矛盾较少,又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所以改革需要加快,这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变文化系统的面貌。

    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宣传相结合,努力提高文化自觉。

    我们提出了建设学习型队伍的任务,较早、较鲜明地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问题,认为要善于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反思,通过文化反思达到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应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以全党的文化自觉为思想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