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需要更大的文化舞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超过两亿的农民工群体,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成长、成型,其精神文化需求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由于“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属性,以及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生存压力等因素,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总体上非常匮乏,其文化生活状态甚至被人形容为“荒漠化”“孤岛化”“边缘化”。有鉴于此,为贯彻落实中央相关会议精神,按照文化部领导关于开展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的指示,文化部社文司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组织各地陆续开展相关调研工作。记者在参加调研时发现——

    2月24日至25日,由文化部社文司副巡视员李建军带队的调研组一行到北京部分建筑工地、煤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农民工文化现状和相关需求等。调研的地点分别是北京建工集团地铁10号线项目部、北京建工集团王四营保障性住房项目部、京煤集团昊华能源公司木城涧煤矿。上述3处农民工聚集地分别位于城区、城郊结合部、郊区农村,涵盖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建筑和工矿企业。

    调研组发现,工地临时建造的农民工夜校、图书室成为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煤矿自建的影剧院、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对所有农民工免费开放。这些由企业自发推出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文化生活,但并不能满足农民工现有的文化生活需求。

    流动工地: 夜校成文化活动中心

    位于北京东三环潘家园桥西南角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紧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施工。热火朝天的工地旁边,有临时板房搭建的民工宿舍、图书室等。该项目部经理路刚说,项目部每年安排20万元至30万元经费用于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他告诉记者,夜校坚持每周一小课,每月一大课,现场实操教学随时开课。

    2006年,路刚负责的北京建工集团地铁10号线四标段项目部,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联合创办了北京市首家农民工夜校。此后,北京诞生了200多家类似的夜校,这里成为农民工下班后参与文化、教育、培训等活动的主要阵地。

    潘家园桥工地夜校成立不久,路刚为农民工学员讲授了第一课。开课前或者结课后,教室内会放映一部电影,让务工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夜校对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非常有效。”路刚说。

    在王四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工地,农民工夜校就设在工程总部办公院内,一次可容纳100人听课。这里有专门为农民工编制的教材,并针对不同劳务队伍、作业工种等明确了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和进度计划。北京建工集团工会主席刘丽臣说,夜校定期组织开展适合农民工学员特点的各类文化活动,如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征文等。5个月前,“慰问来京建设者——第六届百场电影进工地闭幕式”就在这个工地举行。教室内,还挂满了由摄影爱好者和农民工自己拍摄的“寻找工地最可爱的人”摄影作品。

    两年内10号线地铁二期就会完工。路刚表示,活动室和图书室的资源将会转移到另一个工地上。“不管阵地转移到哪里,夜校和图书室都将坚持办下去!”

    山区煤矿: 自建设施让农民工受益

    2月25日,调研组一行驱车70余公里,来到京西山区的木城涧煤矿,这里聚集着大量来自四川、河北、山西、湖北等地的农民工。据介绍,这个煤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农民工。煤矿负责人相啸宇说,公司管辖的3个矿共有职工7371人,其中农民工3401人,占46.2%。

    记者在现场看到,煤矿建有比较专业的体育场。2010年底,这里还举办了煤矿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职工文化艺术节。值得一提的是,广大农民工也踊跃加入了演出队伍。在职工宿舍旁边的文体活动中心,可提供卡拉OK、乒乓球、台球等文娱项目,并对所有农民工免费开放。近1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万余册,并辟有针对不同工种的技术用书专区。馆内的阅览室可提供报纸阅览、网上查询服务。在农民工宿舍旁边,还有10余台供免费上网的电脑。

    与身边的一些老大哥不同,来自河北的“80后”农民工小王喜欢饭后去上网,看新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在线聊天。调研发现,像他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特别热衷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

    在工矿企业这种相对稳定的工地,农民工往往一干就是5年以上。据了解,这里有1/3以上的农民工将家人接到了煤矿,他们的孩子可以在附近的学校入学。煤矿自建的影剧院内可容纳666人,除舞台演出,这里平时还可以播放数字电影。

    在木城涧煤矿,农民工可以参与煤矿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但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展示自身的才艺、与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看到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文艺演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望覆盖农民工群体

    本次调研的3处地点均为国有企业的工地,在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随行调研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永恒表示,国有企业在落实相关政策方面比较规范。但在多数工地和企业中,农民工并不能享受这些应有的文化权益。

    除了流动性较大的工地,在居民区工作的农民工对周边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开放情况多不知晓。“一方面是宣传做得不够,另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未能覆盖到农民工群体,没有将他们作为服务对象之一。”杨永恒说,自己居住的社区里,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均可办理一张绿卡,可凭此免费观看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也可以到社区图书馆借阅。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是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的路径之一。”杨永恒告诉记者,北京建工集团等企业的做法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关心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良好氛围,但这最终还需要由政府部门来完成。他建议,各地政府部门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设施的改善和维护,以补贴的形式与企业共建文化设施,让职工和居民共同受益。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说,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还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寻找出路。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功能,为农民工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可以组织文艺院团定期深入农民工集中区进行专场慰问演出等。

    李建军说,目前正在推广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有望走进农民工聚居地,为他们提供内容健康、资源丰富的上网内容。

    另据了解,文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在近期推动出台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届时,农民工文化工作有望逐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