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练功房内,老人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练歌舞,宽大的落地镜映照着老人们快乐的笑脸。在江苏省无锡市江溪街道文化站,排练厅、阅览室、乒乓球房、美术沙龙……文体设施一应俱全。从早9点到晚9点,文化站每天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将文化场馆“全年无休”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家住太湖花园的李月仙从家里步行10分钟左右,就能抵达江溪街道文化站。在这里,她可以借阅图书、锻炼身体,有时还能观看到“红歌”排练。这里提供的各种便捷的文化服务,让她成为文化站的常客。
江溪街道居民的幸福笑脸,只是展现城市“文化福利”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无锡市制定实施了市区公共文化布局规划,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1100多个公共文化场馆遍布城乡各地,并且都实行了“零门槛”进入。
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无锡市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成开放了一批博物馆和名人故居,保护修复了五大历史文化街区。这些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场馆一起,“串珠成链”,在当地形成了“15分钟文化生活圈”,使生活在“文化圈”里的人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硬件建设到位的情况下,软件配套如何跟上?以优质服务确保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无锡市文化部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又一项重要任务。“零门槛进入,更要高质量服务。”无锡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文化场馆不仅要打开大门吸引人,更要靠精彩内容留住人。
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存在着“群众休息我休息,群众上班我上班”的现象,导致使用效率不高。2010年4月,无锡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乐万民”行动,推进幸福市(县)区建设的意见》。根据计划,全市9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82个文化站、1088个文化活动室按“先两馆,后馆、站、室全面推广”的步骤,逐步实行全面开放服务。随后,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出,2010年,市、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00%实行“全年无休”,各市(县)区所辖镇(街道)文化站50%以上实行“全年无休”;到2012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100%“全年无休”。为确保场馆对外开放,无锡市文化部门将在相关网站不定期公示文化活动内容,在方便百姓参与活动的同时,督促场馆精心组织活动,确保开放质量。同时,还将组织文艺家深入基层,通过文艺家与基层文化站的互动,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准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福建省艺术馆积极推进免费开放
福建省艺术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多年来秉承文化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为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做出了不懈努力。
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南后街82号的叶氏民居交由福建省艺术馆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其建设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以此作为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并要求免费对外开放。
为确保免费开放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博览苑根据免费开放后观众参观的实际需要,在调整参观线路的同时,对展厅、展具等进行了维修改造,增设了标识标牌、无障碍通道等服务设施,并对安防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维护,提高了场馆的安全等级,以确保观众和文物展品安全。此外,博览苑还要求工作人员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将服务延伸到展厅以外,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自2009年11月挂牌以来,已完成了3期的布展建设。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基地,博览苑凸显区域文化,通过传承人现场表演,结合图文展示与实物陈列,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成为民众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化课堂;博览苑还致力于开展培训、讲座等与参观者互动的项目,通过这些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博览苑这种以传承人的活态传习为核心,兼具保护、传承、展演、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互动的模式,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截至目前,已举办了多次大型节庆展和专题展,吸引了近60万群众前来参观。
近年来,福建省艺术馆在各地举办了几十场展览,这些展览都是免费参观的。每年6月的“文化遗产日”期间,福建省艺术馆都会举办各类的非遗展览。如在2009年6月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区占地600平方米,以闽南古民居建筑为轮廓、近百项闽南地区非遗项目为主线,现场展示了厦门漆线雕、永春纸织画、泉州提线木偶、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以及茶艺表演等,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还凭此获得了文化部、四川省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发的“太阳神鸟金奖”;2010年6月,他们从福建省各地挑选出11个精品节目,举办了“非遗进校园”展演活动,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福建省艺术馆在全省倡议开展艺术扶贫工作,创建艺术扶贫工程,牵头组织全省的文化馆、艺术馆参与艺术扶贫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6年来,福建省已有88个文化馆(艺术馆)对口建立了挂钩扶贫点260多个农村小学,举办各类艺术兴趣班349个,各级文化馆(艺术馆)80%以上的专业人员参与了艺术扶贫工作,受训学生达20多万人次,其中300多名孩子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800多名孩子参与了各级文艺汇演。这项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和第十五届群星奖。福建省艺术馆在组织全省艺术扶贫活动的同时,也组织馆内专业人员定时、定点、定员深入到偏远的山区,免费为山区儿童开展艺术辅导和艺术启蒙教育,目前已经与6所山村学校挂钩,受益学生达1万多人次。
重庆市南岸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全区 面向人人
近年来,重庆市南岸区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截至2010年底,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惠民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部如期或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建设目标,一个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为“十二五”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初,重庆南岸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并得到了区财政的支撑保障。南岸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4个结合:即财政投入与文化民生相结合、保障需求与提升品牌相结合、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区文广新局牵头努力下,南岸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平台配套、品牌提升、制度保障”的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公益事业,财政投入是关键。在国家、市和区级财政的支持下,南岸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从2007年至2010年,各级政府对南岸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入2259.5万元。其中,区财政2008年一次性对区文化馆装修工程投入了800万元,2010年对区图书馆扩容改造工程投入专项经费570万元。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文化馆、图书馆等;二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2007年至2010年,各级财政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等累计投入829.5万元;三是重大公益性活动,如惠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等;四是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运行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的投入。公共财政对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并成为一项长效机制,使各项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提高文化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几年来,南岸区按照“覆盖全区,面向人人”的理念,大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档次和质量。4770平方米的区文化馆经过了全新的改造扩建,全区7个镇均建成了市级达标综合文化站,63个行政村均建成了农家书屋,并且每个书屋都有3个外借点,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此外,全区79个社区80%以上建设了文化活动室。
以文化服务繁荣文化事业,以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是打造南岸文化服务品牌的宗旨。他们在全区积极培育文化活动品牌:以元旦、春节两大重量级文艺晚会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提升了南岸文化的辐射力;以“周末音乐会”为代表的高雅艺术演出提升了南岸文化的影响力;以“一十百千”为代表的“唱读讲传”品牌提升了南岸文化的感召力。此外,南岸区的文艺创作在各类比赛中也屡获佳绩,如珊瑚实验小学的“萤火虫”童声合唱团在参加维也纳2010年国际狂想曲学生合唱节比赛中,获得了表演金奖;文化馆“小丫雀”童声合唱团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少儿锦标赛银奖。
此外,南岸区还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一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现有工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业务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化文化服务人才,几年来,南岸区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先后引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13名,大幅度提高了全区专业文化服务人才的素质。此外,南岸区为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积极配备、发现和培养文化骨干,在全区各街镇文化站点配备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同时建立了社区文化指导员队伍,并通过专业指导和培训,提高其文化带动能力,引领群众文化活动向特色化、品牌化、广泛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