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10日在此间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化”思潮在中国毒害甚深,阻碍文化的发展。他还特别建议媒体不要将娱乐版和文化版混在一起,应像过去一样区分清楚,从而给文化更大空间。
冯骥才把文化比作需要跳和爬才能摘到的树上果子。媒体文化版面特别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现在大众娱乐的信息非常多,而文化版即使有,纯文化的信息也特别少。
当天,冯骥才出席全国政协大会一场记者会,多家媒体将关于文化的问题抛向他。
冯骥才指出,20世纪初从美国兴起的文化产业一词,有其特定的内含、标准和本质。以大众消费为对象的文化产业,就是可以成批生产的工业生产模式,“这个产业我们过去没有,它是一个现代产业,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词,我觉得非常荒谬,就是文化产业化”。冯骥才说,文化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东西没法产业化。
冯骥才称,文化不能产业化,一旦产业化了就必须按照商业规律来操作,必须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这一定会伤害文化的自身原则和追求,“就像前几年我们犯过的医疗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的错误”。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地方因受文化产业化思潮影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资源,就往市场推,以为推了就是保护,推了就是发展。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比如很多地方剪纸就不能用刀刻了,而是用机器压,皮影也拿机器压,“传统的手工文明变成了现代的工业文明,文明改变了,文化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当前较为浮躁的社会,冯骥才强调文化人和艺术家要冷静地思考,“潜下心来,沉到艺术里。”当整个社会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时候,冯骥才呼吁应让人文知识分子参与进来,“如果人文知识分子的声音强硬的话,我们就不会出现660个城市‘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
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3月7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城市的文化悲剧可能正在向农村转移。今年,他在递交的提案中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冯骥才介绍,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
“这是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冯骥才说。在他看来,古村落的加速消失主要有三个原因:城市化加速;地方政府需要土地作为发展GDP的资源;此外,房地产开发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寻求到空间,于是向农村转移。
去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公开表示,非常反对“旧城改造”这个词,这个词没有文化的。而“旧村改造”这个新词现在又开始流行。
“我们应该吸取城市改造的教训。城市在改造前,政府从来没有认识到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没有确定哪些能动、哪些绝对不能动,从来没有尊重过城市文化。这一轮把600多个城市都搞成一个样子,政府没有考虑过文化个性、没有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脉络。现在,在城市中犯过的错误又要到农村中去了。”冯骥才说。
对此,冯骥才建议通过四种形式加强对我国古村落保护:第一是分区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在旁边建设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区,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的经典建筑和文化要素向一处集中,以集聚效应加强保护;第三为景观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固、整修或开发,部分可用作旅游资源;第四是原生态形式,彻底保持当地的原生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