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网络文物走私现冰山一角:流失难以估量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网站上向境外客户兜售文物,价格谈妥后,以“工艺品”名义通过邮局向海关申报、验关出境,境外客户再通过网上银行转账付款……借助互联网,一条文物走私的“虚拟”通道已经形成。

    据了解,我国已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如今,互联网又成为大量文物走私、销赃的新通道。有关专家认为,“藏宝于民”的思路是对的,但文物毕竟是限制交易的物品,应对照《文物保护法》等精神配套出台相应细则,在不损害民间收藏热情的同时确保文物安全。

    触目惊心:文物从“网路”流失难以估量

    在人们的印象中,收藏品交易总是发生在地摊、老巷这样的地点,收藏爱好者在购买时喜欢看到实物,没有实物不会轻易交易。然而,近日由国家文物局通报的多起案件揭开了网络文物走私的冰山一角。

    2005年,57岁的苏某和妻子何某在ebay电子网上注册,把淘到的古玩等拍照扫描后,上网向美国、加拿大等国客户销售砍价时标明是文物,价格谈妥后,以“工艺品”名义通过邮局向海关申报、验关出境,境外客户再将款汇到何某的账户。在被捕后,苏某辩称“都是在国家批准的市场购买的,我怎么知道那是不是文物?况且即使是文物,我也没故意逃避海关监管”。

    2009年1月,成都的丁某通过一个叫比尔的美国人,在ebay网上,利用网上商店设置了“东方古董股份有限公司”,用英文兜售和交易古钱币。由于网站内容全部是英文,他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他把古钱币通过国际挂号信件邮寄给外国买家,每次只寄两枚,用“蚂蚁搬家”的方式进行走私,累计走私珍贵古钱币66枚。

    2010年,武汉的廖某在网上公开交易文物时被抓获。他从2005年起在网络上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为外国买家收集国家禁止自由买卖的文物。从2006年9月与一名法国人互通多封电子邮件,承诺可以弄到年代更久远更有价值的文物,2007年2月廖某曾一共邮寄了10个包裹给法国买家,共47件文物,被武汉海关收缴,经文物专家鉴定全部是文物。

    而据广州海关统计,2010年1月13日至2月22日,仅一个多月时间内,广州海关从申报品名为工艺品、礼品或没有申报品名的出口邮寄包裹中,连续查出了7起涉嫌走私文物案,文物被掺杂在近代工艺品中被分散运出。

    国家文物局社文处处长谭平表示,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由于缺乏监管,文物网购和网拍好比在现有的文物监管体系上挖了个大窟窿,原本被限制交易的文物,在网上源源不断地流通着,甚至被转手倒卖到国外,很难知道其中有多少原本是属于国有、被禁止交易的出土文物、被盗文物和珍贵文物,损失难以估量。

    鱼龙混杂:200多家网站缺乏监管

    随着近年来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繁荣,从事文物网络交易的网站也开始越来越多。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目前从事文物销售和拍卖的网站有200多家,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有80余家,2010年中国通过网络交易成交的文物艺术品超过100万件(套),交易金额高达10多亿元。然而,这么多网站,却并没有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使得许多违法行为成为“漏网之鱼”。

    据了解,目前网上文物艺术品的交易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网上拍卖、网络店铺和论坛交易。从业网站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如淘宝、ebay等在内的综合类电子商务网站,文物交易仅是其业务组成部分之一;二是艺术类网站,主要围绕文物艺术品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如雅昌艺术网、博宝艺术网等;第三类是嘉德在线、赵涌在线、中国收藏热线等专业文物艺术品交易网站;第四类是一些古玩店、画廊或个人开办的网络店铺。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互联网交易有着极大的便捷性,客户通过网络浏览商品一目了然,通过网上支付交易迅速,文物艺术品的网购和网拍已经成为民间收藏和交易的新兴渠道。一些大的网站成交量早已超过了实体店铺和传统拍卖行。

    成立于2000年10月的雅昌艺术网目前网站日均流量约800万,拥有约50万VIP会员,2009年4月开通交易网,仅测试阶段就吸引了13303家店铺进驻开业,艺术品达到34.63万件,类别涵盖了书画、陶瓷、古钱币等。而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邮币卡网络交易平台的赵涌在线,全年在线成交20万件,成交率高达97.8%,涉及金额高达5800万元。

    令人震惊的是,据记者调查,在这些网站上,除了专业机构网站上标注自身拥有相应的文物交易与拍卖资质,多数网站并没有取得相应资质。“网上文物拍卖本身就具有交易隐蔽性特点,尤其是平台式拍卖网站,委托人卖出人的交易行为处在监管较弱或不受监管的状态,非法经营的现象突出,现行法律严重缺失。”谭平说。

    双管齐下:立法与监管亟待跟上

    收藏品交易“触网”已经成为时尚,一些真实的案例又已经将监管漏洞暴露无遗,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最突出最迫切的就是完善立法,只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文物艺术品网络交易的监管才有可能进一步展开。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龚良认为,虽然《文物保护法》等现有文物法规明确规定,文物不允许自由买卖,只能通过文物商店和拍卖会流通,更禁止文物走私出境,但对于文物网购网拍这种新的交易方式,从立法方面还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当务之急就是查漏补缺,根据当前的一些法律法规精神,增补相应的条款。

    据了解,2003年出台的《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明确规定,“文物拍卖企业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利用互联网举行文物拍卖活动。”

    “虽然有这样的明文规定,但是由于太过笼统,并没有针对文物艺术品网上交易的特点制定,执行起来并不容易。”龚良说。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国外买家对中国的古玩、尤其是文物非常有兴趣,而走网络的好处是可以回避各种税收和手续。如果是国家明令禁止出境的文物,那么利润更大。

    除了完善立法,行政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谭平表示,缺少经营文物许可是文物网上交易平台的突出问题,这就相当于无证经营,对这样的平台要进行整改甚至取缔。他建议对取得许可的网络平台也要定期核查,并对网上交易的文物,像对拍卖会一样,事先要进行审核备案,事后也应该有交易备案。

    业内人士建议,为了进一步规范网上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还应当拟定行业标准,制定交易规则,建立健全审核机制、纠纷仲裁机制以及交易保障体系。同时,互联网上的监管不是某个部门就能管的,还需要联合公安、税务、工商、海关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形成合力。

    国家文物局局长:几十吨重文物流出国门只需三天

    10日上午,文艺界别27组的小组讨论在茶歇后陷入了短时间的沉寂。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的一席话打破了会场里的沉闷。

    杨力舟委员的发言是关于文物盗窃与走私的,他引用了一则媒体报道的数据:1998年到1999年间仅10个月就有800多个古墓被盗,去年被盗的古墓更有上万座。“现在盗墓趋势越来越严重,我国国土面积太大,管不过来,而且各级领导对文物的重视程度不够。”

    “杨老师说到文物工作者的痛处了。”杨力舟刚刚落下话音,坐在对面一直没有说话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拿起话筒。“每天都会有很多不好的消息传来,其中很多是关于文物犯罪的。”单霁翔委员说。

    据统计,2008年到200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各类文物案件近2000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898起、盗掘古墓葬文物案件937起、倒卖文物案件113起、抢劫文物案件36起。文物犯罪处于新一轮高发期。 

    单霁翔委员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持续走高,一些犯罪分子开始瞄准地下的遗存文物。

    据单霁翔介绍,现在的盗墓犯罪已经具有集团化和智能化的特点。盗取、运输、谈判、销售形成链条,即使那种2米多高、几十吨重的特大文物,3天之内也能流向国际市场。“他们的交通工具和发掘工具极为发达,和我们文管所看库房的老头相比,有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多起恶性残杀文物保管人员的案件。在陕西,一个盗墓嫌疑人刚被抓,他的同伙随即冲到派出所,打伤3个民警,把人抢走。“文物系统没有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只能依靠相关部门。”单霁翔很是无奈。

    为打击文物走私,我国政府开始尝试堵住文物输出目的地。中美两国政府为达成“限制中国文物非法进口美国”的相关协议,进行了多次谈判。然而,美国的一些大收藏家、博物馆馆长却联名反对,并跑到北京来做单霁翔的工作。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曾委派亚洲部主任找到我,问为什么要签订这样的协议。他说,这些中国文物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了,它们很早就到美国了,并且在美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在美国的博物馆里,来自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中华文明,这有什么不好?我说,我带你去中国西部,带你去看壁画被残忍地切割下来,墓葬被炸开,你还能说这是保护文物吗?”

    听了这番话,坐在单霁翔旁边的一位女委员频频摇头。

    经过10年谈判,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终于达成。“我们现在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签。”单霁翔说。但他也表示,更关键的是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在山西、内蒙古等9省区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打掉犯罪团伙71个,追缴文物2366件(套)。今年4月,打击盗窃古墓葬的专项行动将在全国展开,同时,全国文物犯罪信息情报中心也将建立。

    另据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0余万处,而全国文物系统专兼职执法人员不足1万人,每人平均负责监督管理近百处不可移动文物,现有人力难以对这些文物的保护状况开展有效的检查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