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1
海外投资要借力
新京报:最近,利比亚局势不稳,中国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对此,你如何评价?
周文重:我看了很多外媒的报道,称赞中国的撤侨能力。我想,通过撤侨行动,中国展现了国家实力和外交能力。利比亚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撤侨行动都非常支持,这是中国广交朋友的结果。
新京报: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的中资企业被殃及。
周文重:对外投资会有风险。据我了解,在利比亚,我们有将近4万家公司,谁也没有意识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走得很匆忙,他们身后的项目也就半途而废。
新京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其间它们会遇到哪些阻力?
周文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遇到的问题会不一样。西方国家对我们有出口管制,美国更是如此,欧洲也一样。有时,国家安全会成为借口。一些国家把国家安全问题扩大化、政治化。一些正常的商业投资也被说成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这是应该避免的。
此外,我们对有关国家的法律不熟悉,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国外有这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帮助外国企业了解这个国家的市场和投资环境。而我们的企业更看重的是人际关系,但这种关系未必是可靠的。
看点2
国家形象片可多展示平民
新京报:今年年初,中国首次在纽约时报广场及海外媒体上播放中国国家形象片。当时,在网友中引发了很多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片并未全面客观展示中国。
周文重:中国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我们不要把它看得太政治化。其实,它就是一条“广告”,只不过是有关国家形象的广告。
这个“广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外国的民众对中国有一个更形象的了解。哪有广告把自己的缺点都表现出来的?这都是人之常情。
新京报:是不是很多名人就能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
周文重:国家形象片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更客观,这个可以研究。国家形象片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是不可能的。我看到中国国家形象片中更多是歌星、影星和商业精英,其实还应该有更多的普通人。
新京报:在对外公关的技术层面上,有没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周文重: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形象思维多一点,而东方人逻辑思维多一点。我想,对外公关,还是要多讲中国故事,用事实说话。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东西会更有说服力。
新京报: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00多所孔子学院。有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
周文重:我觉得用“交流”这个词是比较适当,不应称作“输出”。西方的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充满偏见,甚至持敌视态度。我希望更多的外国媒体能理性、平和、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
建立孔子学院是因为外部有需求。很多外国人要学中文。我们也愿意帮助他们,也有这个能力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双赢”。
看点3
“十二五”外交追求合作
新京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未来将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你对此怎么看?
周文重:应该说国与国之间的差别还会继续存在,但是这些差别对双边关系和全球的影响可能会递减,不会因为存在这种差别使得关系无法继续发展。
新京报:中美关系在我国外交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对台军售等原则性问题上,双方分歧依然较大。
周文重:今年年初胡主席访美非常成功。双方同意在互相尊重和互利共赢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双方关系前进了一大步。美方正面评价中国的和平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看行动。
美方曾承诺减少售台武器,直至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应该信守承诺。中美双边关系,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经贸领域。双方应该找到互利共赢的办法,避免贸易问题政治化。
新京报:“十一五”时期,中国政府的外交策略是与美欧战略共赢,增加共识;与邻国化解摩擦;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兄弟情谊。以你丰富的外交经历,如何去理解这种策略?
周文重: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为我国发展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我们愿意,也能够同各国交朋友,与大家都搞好关系。当然,在国际上,该说的要说,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要坚定。我们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新京报:“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外交策略会有什么样的调整?
周文重:我想,“十二五”的外交策略是“十一五”的延续。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任何国家单方面主导世界事务,都是不可能的。有的国家可能想这样做,但实现不了。所以,合作和对话是主流。
良言
政府对身处异域危机中的本国国民立即做出反应,运用海陆空等一切可以调用的方式去救人。这种国家责任会让他们感到国家是其靠山和后盾。此外,也有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举动表示认可,称赞中国是很负责任的国家。这些都能展示国家形象。——周文重
学者: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播出应被视为战略投资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特邀的海外列席代表、两岸全美华商总会会长张莉莉觉得,年初在美国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迎合了美国人对信息的接受心理”。但她认为美中不足的是,片中呈现的基本上都是明星,如果能加上孩子或老人的元素,会更具人情味、更能打动西方受众。
今年1月,这组由国新办牵头、时长1分钟的宣传片以广告片方式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并在CNN等电视台播出。3月12日下午,张莉莉和这组宣传片的专家顾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所长、广告学院教授何辉一同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搜狐网的联合访谈,畅谈向世界推广中国国家形象的形式。
“广告对美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一种手段,它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是付费的。这会让美国人感觉到,中国愿意与他们坦率、公开地进行沟通,并且做了投资。这是其他传播方式很难做到的。”何辉说,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播出,应被视为一种战略投资,“这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转变”。
尽管有“美中不足”之处,两位嘉宾都表示,中国政府表现出积极与世界沟通的心态,值得肯定。“中国对外传播的理念正在改变,一些政府人员的理念非常富有创新精神。”何辉说。
从马克·波罗笔下的神秘中国,到埃德加·斯诺描述的“革命中国”,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形象都是被动呈现的。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设了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频道,《环球时报》也创办了英文版。但在何辉看来,这类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局限性。“比如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可以上卫星,但美国人会不会看呢?”他说,“美国人不一定愿意看。”
此外,他还有另一个担心:“我们认为重要的元素,西方受众是否愿意接受呢?”
据日前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的“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大型实证调研结果显示,对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一判断,有超过3成的美国人认为“不太准确”,而对于“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的观点,仅有9.3%的美国民众表示认同。
何辉所在的研究小组也曾进行过类似的调查。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所获得的认可度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与此同时,很多现代流行元素虽然在中国内部涌现,但在世界上并没有得到承认。“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也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他说。
实际上,文化交流活动一直是公共外交中的重要内容。至今,全球已经开办了600多所孔子学院,每年,在海外都会举行各种中国文化年活动。张莉莉曾经参与组织了每年一届的华盛顿中国文化节,至今已经到了第12届。在文化节上,美国观众不仅能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也能观赏到腰鼓等民间文艺表演。“这对外国人来说,是很直接的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张莉莉说。
在她看来,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向世界积极地传播中国形象,比如降低条件、吸引国外留学生到中国读书,“他们回去以后可以更加深入、直接地传播中国文化,更容易让他们的同胞接受”。
在官方与民间的努力之外,张莉莉认为还需注意一个问题——每个中国人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国家花很多精力在做国家形象推广,这都很有效益;但有些到海外旅游的同胞,一个小动作就很容易地破坏这种形象。”据统计,2010年我国出境人次接近6000万。张莉莉观察到,一些游客在海外不文明的行为很容易为中国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何辉则强调,我们现在所做的形象宣传,并不是为了追求形象而“做形象”。“做宣传的作用是什么?因为形象会影响到别人对我们的认同和判断。换句话说,世界怎么理解中国的意图,怎么去理解中国的国家行为,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另外一个层次,我们做形象方面的工作,反过来对我们自身认同也是一种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