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八”节,恰逢羌族“瓦尔俄足”妇女节。这一天,来自四川省文化厅的妇女职工驱车前往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城永昌镇参观、考察。从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毁灭的北川旧城,到如今异地重建的鲜活靓丽的北川新城,人们恍如进入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废墟地狱,一个是人间天堂。
3年文化重建,旧貌换新颜
两年多来,劫后余生的22万余北川人陆陆续续从1.7平方公里的旧城,迁往7.8平方公里的新城。“在北川人享受到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塑造北川人美好心灵家园服务”,这一宗旨被鲜明地写进新北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文化蓝图中。
地震后,县级6家文化单位40名职工中有26人罹难,侥幸生还的北川文化工作者们挑起了重担。他们说:“让活着的我们替逝去的战友实现心愿,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我们自始至终都是40个人在一起战斗。”
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援建省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和北川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北川县文化旅游局领导班子率领全体职工顽强拼搏、勇往直前,使新北川文化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全国抗震救灾劳动模范、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介绍,地震前,旧县城文化系统固定资产不足800万元;如今,新县城文化系统固定资产达到17亿元。“固定资产增大200多倍,这不仅仅是跨越,而是腾飞,飞越了不止50年!”
曾在地震中被埋压72小时后获救的北川县图书馆馆长李春说:“地震前,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现在重建的“三馆”合一的县文化中心面积达到1.5万余平方米。地震前,县图书馆藏书近万册;地震后,光是接受捐赠的新书就达7.8万册。县图书馆还将自行购买数万册图书,并且做到免费借阅,全年365天天天开放,早上9时至晚上9时全天候服务。县文化馆、博物馆也都实行这一做法。”
据了解,地震中被损毁殆尽的全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近3年得到了脱胎换骨的重生,仅以重点项目为例,全县灾后重建的重大文化项目共计94个,总计投入5.3616亿元。其中,精神家园项目6个,总投资1.1588亿元;文化市场项目1个,总投资530万元;文化产业项目2个,总投资1920万元;文化遗产项目3个,总投资2.27亿元;新闻出版项目70个,总投资758万元;公共文化项目12个,总投资1.612亿元。94个项目100%开工,完成投资额达2.088亿元,竣工投入使用项目达57个。
按照“3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全县已建成县级文化馆1个,馆舍面积3008平方米;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馆舍面积3288平方米;县级民俗博物馆1个,馆舍面积8000平方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个,馆舍面积3000平方米;县级艺术中心(包括剧场、电影院、川剧团、歌舞团、艺术培训学校)1个,建筑面积9650平方米;羌族特色文化商品一条街,总面积2万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建筑面积9034平方米。全县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0个文物保护单位抢救工程等均将于今年底前建成。
“十二五”规划,开创新辉煌
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林继忠介绍:“‘5·12’特大地震把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夷为平地,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羌文化遗产资料毁于一旦,通晓羌语、羌文化历史的羌族人大多遇难。”在新北川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抢救羌文化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为此,北川县深入开展了羌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发现重要线索和项目73个,目前已成功申报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非遗项目39个;深入羌族聚集区开展了征集工作,已征集到羌族民俗文物、实物2000余件,积极筹建北川县羌族民俗博物馆;组建了羌族民间艺术团、羌族歌舞团等,开办了口弦、羌笛及原生态歌舞培训学校,组织了省内巡回演出;创办了羌绣文化产业培训班,完成了“北川羌绣”的商标注册。
“十二五”期间,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将通过“北川文化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资兴业,共同打造北川区域文化特色品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国有资产,整体包装打造“羌族特色文化产品商业街”,大力开发羌绣、文化创意作品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创建“北川文化旅游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带动全县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北川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向海内外延伸辐射;加快全县文化旅游园区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民族风情旅游文化集镇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站;开发九黄环线、新老县城等3条精品旅游线路;做好灾后新建的药王谷、北川新县城等景区的“A级”景区申报工作;培育、开发一批体现北川古人类遗迹文化、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十二五”期间,北川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综合服务水平将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北川县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如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网络,推进文化旅游富民惠民工程,提高“三馆”综合服务能力,落实文化进村入户和进社区等工程,加快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完善重点旅游集镇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