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公共文化建设快步推进显成效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十一五”期间,在江苏省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徐州市文广新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文化惠民”工程,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快步推进、成效显著。

    文化设施不断增加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十一五”期间,徐州市城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了徐州艺术馆、音乐厅以及李可染艺术馆、徐州市少儿图书馆、徐州文化产业园、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全市42个街道办事处均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使广大市民看书有去处、演戏有舞台、活动有场所。同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通过3年不懈努力,2008年底全面完成115个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2009年实现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达标建设全覆盖,共建成2232个农家书屋(文化室)。2010年初,徐州市全面实现“市有四馆一院(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书画院),县(市)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到218.11万户,入户率达到78.33%,村镇联网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全市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23家,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0个,艺术表演场馆10个,广播电台10个等。全市各级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0.94万平方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9年上半年,完成市图书馆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任务。2009年底,各县(市)级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顺利通过省文化厅检查验收。2010年底,全面完成115个镇、42个街道办事处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基本形成三级联网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文化活动遍及城乡

    “十一五”期间,徐州市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的同时,全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品牌文化活动。其中,“动感彭城”广场文化活动创办8年来,市政府每年投入资金30余万元,坚持每年演出40余场,全部免费观看,观众达十几万人次。该活动2009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品牌,2010年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类群星奖。

    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在开展主阵地建设和服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实施“三送”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为农村送戏2970余场、送电影13.31万场、送图书55.95万册,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市“五星工程奖”评比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市政府为繁荣群众文化创作、促进基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设立的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截至目前,该活动已成功举办8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农民歌手大赛已连续举办9届,共培养高水平农民歌手400余人,深受农民的欢迎。市、县文化部门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通过下乡“送文化”培养文艺骨干,结合当地实际,帮助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办文化的能力。市、县级文化部门经常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汉文化旅游节、刘邦文化节等。

    “十一五”期间,徐州市社会办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仅在市文广新局登记注册的民间团体就有60多家:马可合唱团、铜山戏迷协会、王震梆子剧团、马庄农民乐团、冯小舟音乐之家、“雪梅组合”等,常年活跃在广场、社区,为广大市民送去欢乐,促进了社会和谐。

    非遗工作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徐州市文广新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徐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截至目前,徐州市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级非遗项目34个、市级非遗项目101个,有5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4位省级传承人、61位市级传承人。2007年下半年,徐州市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从下至上拉网式的普查,全市共普查收集非遗线索4.7万多条,深入调查非遗项目4300多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项目1888个,共出书24本。2009年底,圆满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