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证李渔生于1611年 浙江兰溪要求百度纠正

来源: 光明日报

明末清初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李渔出生于何年?著名搜索引擎百度上的“李渔”词条为1610年,而李渔故乡浙江省兰溪市李渔研究会的专家经考证得出的结论是1611年。23日下午,兰溪市有关领导和李渔研究专家专门到北京百度总部要求就李渔生年作出更正。

    在百度键入“李渔”,跳出如下文字:

    李渔(1610-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江苏雉皋(今如皋)……

    “李渔词条有两处不准确,一个是生年,一个是出生地。”李渔第十一代裔孙、李渔研究会副会长李彩标研究员在与百度交涉时说。

    兰溪市委宣传部长、李渔研究会会长刘成芝向百度呈送了《关于要求将李渔生年改为1611年的函》:“在国人广泛使用的贵公司搜索引擎‘百度百科’‘李渔’词条中,李渔生年为1610年。而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成果显示,李渔的生年应当为1611年。”“《辞海》中有关李渔条目在1999年再版时,已将李渔的生卒年由原来的(1610—1680)改为现在的(1611—1680)。为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现要求贵公司将‘百度百科’‘李渔’词条中的李渔生年改为1611年。”

    李彩标是一个从事李渔研究30多年并卓有成就的专家。他说,李渔生年这一我国文学史上的悬案在李渔去世300多年中一直是盖棺未能定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李渔“生前为世人所不容,死后为世人所不识”。李渔所献身的戏剧事业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职业,因此有关李渔的生平事迹在清代和民国的史志中鲜有记载。五四后研究李渔虽多起来,但因学术界对李渔的研究只重戏曲小说而轻生平事迹,故在不少李渔研究论文论著中,包括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对李渔的生卒年仍含糊不清或不相一致。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学术环境的不断宽松,李渔研究也渐趋深入,李渔的生年也才基本锁定在1611年和1610年两种说法上。

    据李彩标介绍,认为李渔出生于1610年的依据是李渔家族的《龙门李氏宗谱》;而认为是1611年的依据则是李渔的七律《庚子举第一男时予五十初度》。据考证,李氏宗谱系后人所撰,存在明显错误,可信度不若李渔自己的诗。

    兰溪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李渔研究都很重视,在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兰溪李渔研究会联络国内李渔研究专家对李渔的生年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证。随着对李渔研究的深入,大批成果问世,多数学者将李渔生年框定在1611年。

    李彩标认为,搞清李渔生年对李渔研究及举行重大纪念李渔活动或编纂出版志书极为必要。如李渔出生在1610年,则去年是他诞辰400周年;如是1611年,则今年是他400周年诞辰。

    百度方面表示,百度上的许多词条都是网民上传的,既然关于李渔的生年已有李渔研究会这样权威机构出面订正,百度非常欢迎。百度将尊重兰溪的意见,将李渔词条中李渔生年改过来。

    刘成芝说,李渔生年确定后,兰溪市将在今年9月举行李渔诞辰4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届时将举行李渔国际学术研讨会、重返芥子园——名家书画作品展、李渔文化专题讲座、李渔戏曲展演和李渔文化展览等系列活动。届时世界各国的李渔研究专家将云集兰溪,共同纪念这位文化巨匠。

    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

    23日下午与百度交涉要求纠正百度上“李渔”词条李渔生年问题后,兰溪市李渔研究会副会长李彩标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李渔的争议。

    李彩标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一方面,他著述宏富,留下600万言脍炙人口的戏剧、小说以及理论文章,另一方面,他却备受争议,饱受诟病,被认为是一个人品人格有问题的小人。李渔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极富争议的人。

    赞赏者称他是“旷世奇才”、“文学巨匠”、“中国的莎士比亚”,是一个诗词曲赋书画篆刻园林艺术生活美学无所不通的通才、全才、奇才,他与孔尚任、洪升并列为清代戏曲名家,“所制词曲为本朝第一”;贬抑者称他是“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指责他“善逢迎”、“打秋风”,他常率领由其妻妾奴婢组成的家庭戏班为达官贵人演出并获得馈赠;更有人指责他“性龌龊”,他妻妾成群,生活放纵;更因为他所从事的戏剧在当时为不入流的职业,为“真士林所不齿”,他也因此而备受诟病。

    该如何客观地对他进行评价?

    据李彩标介绍,李渔1611年出生在浙江兰溪夏李村,初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为李渔。李渔少时即聪颖过人,1635年参加金华童子试中秀才,名动乡里。但此后科场失意。随着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1650年举家迁居杭州,开始卖文为生,他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等剧本以及《无声戏》、《十二楼》等小说集,深受欢迎。他的戏剧曲目新鲜奇特,结构严密巧妙,排场生动热闹,语言通俗诙谐;他提出“小说即无声之戏剧”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他的小说情节新奇,结构巧妙,语言诙谐。他的作品在市井中备受欢迎,以致一些书商私刻翻印他的作品,甚至冒用其名售己之书。

    50岁时李渔举家搬迁至南京,建芥子园,开书店,刻印书籍,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先驱。他出版的《芥子园画传》成为后代学画者最喜爱的教材。

    “使李渔饱受诟病的是他的私生活。”李彩标说,“李渔有‘登徒之好’,妻妾成群,他还把自己的妻妾组织起来成立家庭戏班,自编自导,由妻妾婢女表演,竟成当时一绝,名动朝野。”

    李渔是一个情种。山西平阳太守程质夫送给他一个乔姓13岁的女子,李渔将其取名复生。复生是一个艺术天才,她天资聪颖,学昆曲半月即能说得一口吴侬软语,俨然一江南女子。李渔所编剧本,朝脱稿,暮登场,她演什么像什么,李渔叹为天人。另一个别人送给李渔的兰州女子,李渔将其取名为王再来,王也是艺术才华出众,悟性极高,多难的曲子,教数遍即能演唱,两人成为李渔戏曲事业的知音和家庭戏班的台柱。得此二女子,李渔从此得其所哉,创作演出不辍,他的家庭戏班轰动一时。

    然而天妒红颜,复生与再来均于19岁时相继病逝,李渔悲恸欲绝,作《断肠诗》30首,哀悼爱妾的离去。

    1676年,李渔回到杭州,1680年在杭州去世。

    据李彩标介绍,围绕李渔的争议,表现在作品上,主要有如下几点:

    关于小说《肉蒲团》作者是否李渔的争议。《肉蒲团》从问世起就未署过作者的真实姓名,据康熙时木活字本,篇首有酉西陵如如居士序,署“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六卷二十回,回末有评。《肉蒲团》究竟是不是李渔的作品?以孙福轩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肉蒲团》作者不是李渔,《肉蒲团》刊行的年代应是1633年,其时李渔才23岁,要作《肉蒲团》那样细叙床第事的书,可能性不大。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李渔研究专家沈新林认为:李渔确是《肉蒲团》的作者,从清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纳川丛话》,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文献中,都认为《肉蒲团》小说为李渔所著;此外,沈新林还从《肉蒲团》的创作主旨、思想、语言风格、作者人生经历、作者署名等方面加以考证,认定小说《肉蒲团》的作者就是李渔。目前认为李渔是《肉蒲团》作者的观点占主流。

    关于《金瓶梅》评点的争议:《金瓶梅》是明代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创作的作品,围绕该书是谁评点改定这一点,众说纷纭,但认为是李渔评点和张竹坡评点两种占主流观点。《金瓶梅》流传下来的有“万历本”、“崇祯本”和“竹坡本”三种。王汝梅《李渔不是〈金瓶梅〉崇祯本的改定者》认为:小说《金瓶梅》的改定者不是李渔。而沈新林通过对小说《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的评语、语言风格,以及清康熙乙亥本(张竹坡本)和在兹堂本扉页上题署“李笠翁先生著”的考证,认为李渔不仅是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也是最后改定者。童俊伟、江授南等学者均支持此说。

    “对李渔人品和作品的争议使这个文化巨人变得扑朔迷离。”李彩标说。“李渔性格独特,文人本清高,而李渔却爱财色甚于爱面子;文人本执着于功名,李渔却没有像那些皓首穷经的前辈那样‘走正途’。他随心所欲,热衷于当时人们所不齿的戏剧。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李渔的功绩无法抹煞,他永远耸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