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天地新——湖北省荆门市创新“文化惠民”活动纪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3月20日,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在荆门市区天鹅广场策划了一场惠民演出活动,精彩的演出吸引了数万名市民观看。连日来,荆门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组织了以“一场新年音乐会、一台春节文艺晚会、一次元宵灯会、一台‘农家乐杯’文艺比赛、一台引进的演出、一次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月活动”为内容的“六个一”惠民活动,荆门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文化场馆假期继续开放。

    近年来,荆门市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满足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主流人文氛围,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并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

    建立“两大平台” 夯实惠民基础

    文化设施是“文化惠民”活动的载体。荆门市委、市政府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城市发展规划和为民办实事的范畴,科学规划,强力实施。近两年来,荆门市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4.1亿元,兴建了以生态运动公园为代表的中心文体场馆和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代表的城乡普及型文体设施,初步构成了“中心辐射周边,周边补充中心”的文体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投资6.8亿余元,新建了占地668亩的生态运动公园。生态运动公园以“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功能多元化、突出公益化”和“低碳、生态、大众、运动、休闲”为设计理念,集体育训练、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此外,在广场、社区、公园等群众经常活动的地方兴建了大量文体活动设施。

    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文化中心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培训室等,配备了40多种期刊、1500多册各类图书,以及价值10万余元的电脑、投影仪等文化活动设备,并安装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早上,村民们在村文化活动中心跑步、练太极拳等;晚上,村文化活动中心灯火通明,村民们跳舞、健身,热闹非凡。

    服务“两大阵地” 丰富惠民内涵

    荆门市文体新局创新思路和方法,“文化惠民”的形式和内涵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拓展。一是文化活动从以节假日为主扩展到全时段,形成以大型活动为主体,以自由小型活动为连缀的格局,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荆门市已成功组织了“舞动荆门”舞蹈大赛、市网络歌手大赛等,全市100多万人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占市民总数的1/3以上,基本实现了大型活动不间断,小型活动天天有。二是从以城市为主扩展到全社会。荆门市送文化活动下乡,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十二月等郎》进社区、学校、农村等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据统计,目前,荆门市农村有民营文艺团体224个,每年每个团平均演出近80场次。三是从以少数部门为主扩展到全系统。荆门市文体新局与市机关工委、市总工会举办了首届职工艺术节,土门巷社区建立了全市首家社区图书馆。荆门市文华开发公司在天鹅广场免费放映电影,全年共放映340场次。

    打造“四大品牌” 提升惠民质量

    1983年,荆门市举办了首届群众赛歌会。26年来,该活动越办越红火,是荆门市持续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并已成功举办13届。于2009年举办的群众赛歌会主题为“庆国庆·唱红歌”,全市有141支合唱队、3万多人参加。活动历时4个月,全市城乡共演出200余场,专场比赛17场,观众达60万人次。

    为繁荣基层文化,荆门市创建了社区文化节。社区文化节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现已成功举办了11届。社区文化节以社区文艺演出为主体内容,辅以社区书法、美术展览等形式。

    荆门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针对这一特点,荆门市举办了“农家乐杯”文艺比赛。该项赛事以“活动在基层,欢乐在农家”为宗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综合性文艺比赛为基本形式,以乡镇农民、基层干部和乡镇企业职工为参赛对象,以反映农村、农业、农民题材的创作节目为比赛内容。自1992年创办以来,“农家乐杯”文艺比赛共举办了7届,参加演出的农民达1.5万余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

    在现代生活中,广场人气集中,交流广泛,是一个功能多、效果良好的公共文体活动平台。今年以来,荆门市文体新局决定打造广场群众文体活动品牌。他们利用天鹅广场进行免费爱国电影放映、“全民健身日”体育活动展演和各种文艺演出等,创建了“广场群众文体活动”品牌。此后,荆门市将对其运行规律、组织方式、活动内容等进行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近年来,通过“四大品牌”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荆门市的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优秀人才和作品也不断涌现。舞蹈《阳春白雪》、《简颂》分获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金奖、湖北省楚天群星奖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