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小事》对照版再度面众:静下心来想自己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4年前,一部由父子二人合著的《天大的小事》获评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时隔4年,此书对照版于今年两会期间再度面众。作者是何许人,而《天大的小事》说的又是怎样的事?记者采访了作者王力和王一男父子二人。

    静下心来想自己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您二位合著了《天大的小事》,把国外城市管理图文并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反响热烈,此次再版出于什么考虑? 

    王力:当初有机会客居北美七八年,亲身感受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渐渐品出了“城事”的味道,原来承载美好的不仅是宅子,不仅是园子,不仅是票子,不仅是“轿子”,还涉及衣食住行,关系柴米油盐。

    原版发行后引起北京、重庆、武汉、海口等地市委书记、市长的高度关注,不少地方政府邀请做报告。于是,在小范围内,我们开始尝试把对应领域的“不尽如人意”亮给高端听众,收效异常好。这种采用大量新闻报道和图片,通过中外对比的方式,让听众清晰地看到了城市之间的差距。

    受此启发,萌动了适时再版的念头。从原版侧重“眯起眼睛看西方”,到对照版并重“静下心来想自己”。期间,国家与国人经历了太多的与时俱进,无论是“以人为本”的由远渐近,还是“改善民生”的由虚渐实,都为版本升级提供了足够的原动力。

    如果说原版是泛泛的个人观感,那么对照版则是作者的成熟理念,作为较早致力“社会管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照版《天大的小事》不仅提出了与时代命题息息相关的严肃设问,同时更以“百例图谏”系统作答。

    “小美好”不可忽略

    《中国新闻出版报》:说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人们似乎对“大格局”、“大手笔”更情有独钟,然而这部书的封面提示却特别强调了“为每个小我创造时时的美好将成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必须破解的新课题”,请说说其中的缘由。

    王力:近年来,尽管“以人为本”日渐深入,但“城事”不尽如人意之例证依然随处可见。对此,有问责,有责问,有说城官无能,有说城管无用。其实,此类评说以偏概全不尽客观,要知道,习惯了大刀阔斧必然疏于精雕细琢,习惯了长驱直入必定流于走马观花,反躬自省,小事不精其实与“民族劣根性”不无关系。

 

    尽管“以人为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延伸”,但深化需要科学,细化需要学科。换言之,人世间除了“穷乍富”一步到位,剩下的全得要按部就班。身处发展阶段,穷很现实,糙很自然,可一旦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衡量,穷不可怕,但“穷凑合”可怕,糙无所谓,但“活儿糙理不能糙”。

    王一男:从发展规律看,发展中国家并不急缺“大美好”,然而从现实角度说,昂首阔步的奋斗过程却很可能忽略了“小美好”。就幸福和尊严而言,二者其实都有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共性,亦如“车辆让人”,亦如“寻厕方便”,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钱染的风采”真的与美好心情没有必然的关联。

    再换言之,以人为本“人”在哪?以人为本“本”为何?由于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的人,由于芸芸众生有着不同的本,所以为每一个小我创造“时时的美好”,将成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必须破解的新课题。

    涉及社会生活与管理事务

    《中国新闻出版报》:冒昧地问一下,无论原版还是对照版,书中提到的个案哪些已被政府采用,又有哪些您认为最该尽快被采用,还是各举两个例子吧。

    王力:先说两个已经被采用的。以北京为例,一个是东城区受书中提示,率先给“导厕牌”逐一追加了“具体厕距”;另一个是北京地税局受书中启发,在全国率先向纳税人公示“税收用途”。

    尽管说起来这两件事看上去并不大,媒体反响也并不热烈,但前者实实在在与无数人的“内急”相关,而后者则实实在在与“纳税意识”、“纳税人尊严”息息相关,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

    王一男:再说两个有关部门最该尽快采用的。头一个:春暖花开游船该下水了,书中正好有个《关于“游船救生衣应确保登船必着”的城事图谏》,其中提道“为什么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的‘救生衣’竟从儿时绝唱至今?要知道公园船客多为‘花儿与少年’,荡舟水面,除了无助一无所有,除了无知一无所知。”

    第二个:“垃圾围城”困了多年,直到去年11月终于有权威告知“厨余垃圾水分过高是首要症结所在”,“一吨水进入垃圾处理系统需要两三百元,而进入下水道只需要两三元”。如何让厨余垃圾“及时脱水”、“随时瘦身”,这个问题其实早在4年前原版《天大的小事》就有明确解析,看看对照版《关于“厨房似应普及安装碎骨机”的城事图谏》或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