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鼎城区草坪镇跃进农庄内热闹非凡,一场农民朋友自编自导自演的迎春喜乐会激情开演。说唱艺术三棒鼓《夸婆婆》夸的是和谐新风;常德丝弦《夸媳妇》歌的是敬老民俗,渔鼓《建设新农村》唱的是农家新景。精彩、风趣的节目不时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该镇党委书记丁克刚高兴地介绍,“咱们草坪的农民歌舞表演成了常德的一大品牌呢!这些本地明星一手拿道具、一手拿农具,农忙时下田割稻,农闲时上台唱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有收入!这些节目演的都是咱们农民自己,唱的是身边的事,夸的是身边的人,乡亲们也看着亲切、有味!”
上面这个场景只是常德农村演艺活动活跃的一个缩影。农村演艺业的繁荣发展,已经成为了常德一张精彩的文化名片。据统计,该市共有各类农村演艺团体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演出超过15万场,经营收入达到5.9亿元。
起步
常德市农村演艺艺术的起步、发展是以民间艺人为引领、以乡土文化为基础、以本土市场为导向的,并以独特的方式活跃于乡村舞台。在2000年以前,常德只有桃源、石门、鼎城、澧县等偏僻的山村存在少量的艺术团体,表演的形式也局限于唢呐、号鼓、龙狮等传统的老把式;从业人员也仅仅是逢年过节时到各地热闹一下,平时基本不演出。到了2006年,带有经营性质的新型农村演艺团体开始涌现,演职人员也逐渐固定:演员们半农半文,一手拿道具、一手拿农具,到了演出旺季就召集人马演出,演出淡季就地解散回家务农。演出的场地也因陋就简,田间、禾场、院落皆是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也日益丰富,曲艺说书、渔鼓、竹马灯、采莲船、地花鼓、花鼓戏、窗花剪纸、常德丝弦、汉剧高腔、傩戏等民间文化得以传承,此外,杂技、马戏、魔术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和时尚歌舞等艺术形式也得以弘扬,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比如,鼎城区出现了周家店镇的民间铜管乐表演、饶天坪镇的舞龙舞狮表演、斗姆湖镇的腰鼓表演、草坪镇的歌舞表演等特色品牌。鼎城区草坪歌舞团对当地婚庆习俗进行研究并编排成系列舞蹈,长演不衰。桃园县溪河镇龙凤戏剧团以唱汉剧、花鼓戏为主,拥有《拔火棍》、《打龙袍》等经典节目100多个。去年,澧州大鼓《查家底》获全国“群星奖”, 鼎城尧天坪龙狮队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中获“精粹奖”,另外还有10个节目在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中获1个“金穗奖”、2个“银穗奖”、7个“丰收奖”。
发展
近年来,一些农村演艺团体不再满足于田间地头的小打小闹,开始尝试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并逐步尝试职业化、产业化经营。鼎城区蔡家岗镇农民李海华创办的海燕歌舞团与深圳星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手,全面实行了产业化运作,不断扩大演出市场,打造出了平民娱乐的文化品牌。如今,“海燕”越飞越高越精彩,在全国20多个省、市巡回演出6000多场,观众达700多万人次。桃源九溪镇的板龙源基地,已建成融演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基地,并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2010年该镇的板龙灯走进常德开展春节拜年活动,短短几天收入就达到20多万元。
农村演艺团体的出现,农村演艺业的繁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为民间演艺从业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全市2000多家演艺团体中,一般演艺团体每年演出都在100场以上,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演员年薪2万元左右;多的达到300多场,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演员年薪达5万元。
在鼎城区草坪镇跃进农庄的演出现场,丁克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鼎城草坪镇60%以上的男女青年都有登台表演一技之长,目前,草坪镇已发展民间艺术团体近30个,从业人员600余人,平均每年演出7000多场,观众达到300万人次,演出收入超过1000万元。全镇通过引进项目和资金,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0多万元,仅文艺演出一项就使全镇人均增收120元。
为了更好地呵护“农村演艺业”这张文化名片,常德市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搭建发展平台。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扶持20个示范乡镇文化站建设,并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鼓励20个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定期举办鼓王擂台赛,定期举办山歌节、说唱艺术节等民间艺术赛事,推荐民间演艺团体登上大雅之堂。从2010年起,常德又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5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在扶持的同时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引导农村演艺业健康发展。市委宣传部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演艺题材创作,加大对演艺团体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演艺人员的文化和法律知识教育。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演艺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