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馆”免费开放:中外读者入国图“零门槛”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化部、财政部于2月1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广大读者对此非常关注,纷纷询问“三馆”免费开放后,取消了哪些收费项目,增添了哪些服务内容,如何领取门票等。本报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编者

    3月2日上午9时,中国美术馆作为全国“三馆”免费开放中的重点美术馆向社会宣布实行免费开放。此项行动既是对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积极响应,也是中国美术馆推进全民文化成果共享、落实美术馆公共性的一个重大举措。

    在此之前,中国美术馆在重大节日和大型展览中就已实施过免费开放,例如2009年国庆节期间举办的“新中国美术60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即曾免费开放近两个月;于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也在兔年春节期间实行了免费开放,这些实践均为如今中国美术馆走入免费开放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三馆”免费开放后的情况,以帮助读者更充分地利用好馆内资源,记者近日请中国美术馆公共关系部负责人于歌重点介绍了免费开放后馆内的服务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

    每天发放6000张票

    于歌告诉记者,免费开放后,中国美术馆的领票方法共有三种:网上预约、团体电话预约和现场领票,每天发放6000张票。网上预约订票共2000张,个人可于7天内预订参观时间,每人限订票3张,届时凭有效证件换取免费票;团体可于3天内预约参观时间(预约电话:64006326)。现场每天有4000张免费票供观众领取。于歌说,6000这个数字是通过反复实践后对自身接待能力作出的一个科学评估,足以保证观众的安全和参观的舒适度。

    人保机保并重安保升级

    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免费开放后的安保问题,于歌介绍说,免费开放促进了馆内管理模式的创新,服务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中国美术馆在现有的安保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免费开放后观众大量增加的情况,为了确保展品及观众的安全,采用了人防加机防并举,增加展厅服务人员和安全巡视员等措施,对展厅观众进行监测,实时监控各个展厅内的观众人数。同时采取分级响应预案,当展厅人数达到不同标准时,保卫处便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今后,美术馆还将陆续推出方便、科学的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及加强数字化导览等服务。

    展品质量只升不降

    有些观众担心,实行免费开放后,展品的质量是否会下降。于歌主任解释说:中国美术馆全年的展览计划是在提前一年就制定好的,有严格的专家审查程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不会因为免费开放而降低水准。除了申请展外,中国美术馆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推出自主策划的专题性大展,所以奉献给观众的都是精品,保证“回头客”观众“常进常新”。

    观众配合不可少

    于歌说,目前出现的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并不是由于人多而造成的。在此借海外版给一些初次到馆参观的观众一些温馨提示:在参观时不要携带饮料,饮水可以到专门的休息区;不要触摸展品;在拍照时不要打开闪光灯,同时请带小孩的家长看管好自己的孩子。当然,要求比较高的观众以及老年朋友还是尽量避开节假日的高峰期为好;开车的朋友也要预先考虑到停车困难的问题。

    新馆面积将扩大6倍

    记者还了解到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为满足观众的需求,提供更好的展览平台,中国美术馆将在奥林匹克公园区建设新馆,目前已进入设计征集阶段。新馆的面积将近13万平方米,大约是现在的6倍,在新馆的设计上会考虑到满足现代、当代艺术的展示,同时满足布展空间、教育和文化服务设施等多种功能。如果进展顺利,新馆预计将在4年后建成。

    采访结束后,记者也随人流进入馆内参观,实地查看了馆内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参观情况,无论观赏还是拍照,大家都顺畅有序,文明有礼。记者还注意到,馆内新增了免费开放接待员,并为行动不便的观众准备了婴儿车和轮椅。

    中国国家图书馆——

    可享受哪些免费服务

    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馆系统免费开放的试点单位,自2008年开始,率先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2010年与2008年相比,读者到馆人次增长62.5%;文献流通册次增长79.02%;网站点击次数增长408.47%;办理读者证卡增长39.23%;公益性讲座场次增长49.7%……

    那么,这些“增长”是如何得来的,免费开放后如何为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读者服务,读者可以享受哪些免费服务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一一给出了答案。

    取消了多项收费项目

    陈力副馆长介绍说,2008年,是国家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分水岭。之前,国家图书馆一部分服务需要由创收来支撑,收费项目包括:读者卡工本费、读者卡年度验证费、馆域网上网费、自习室使用费、讲座门票费、读者存包费、文献复印费等。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上述收费项目除了文献复印费外,全部取消收费。

    中外读者入馆“零门槛”

    据介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图书馆的服务面还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的人,才可以办理中文借书证;有高级职称或局级以上职务的人,才能办理外文借书证。1998年,国家图书馆进行改革,取消了对读者办证的所有限制。2008年免费开放后,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公众,大量进入图书馆借阅图书。

    陈力表示,图书馆不能限制任何有阅读需求的人。所有读者,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外国人,只要提供有效身份证明,都能办理国家图书馆的借书证。

    服务形式多种多样

    建立国家数字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的网上读者数量远远超过到馆读者数量,其官方网站访问量这两年提升了4倍。

    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设有电子图书、报纸资源库、精品图库、工具书库等13个数据库。读者只要登录网站,便可读到23万种、46万册电子图书。对于研究者而言,数据库中还有覆盖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体系,包括精品工具书2000余种。在视频资源数据库,读者可以看到、听到近万场视频学术报告。

    陈力介绍说,国家图书馆还建设了18个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通过分馆和向地方图书馆赠送图书资源等方式,向更大范围的读者提供免费服务。

    开通盲人数字图书馆

    2008年10月,开通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在经过信息无障碍化处理后,盲人读者可通过读屏软件,免费收听国家图书馆精心准备的电子图书、音乐欣赏、在线讲座、新闻动态、新书速递等丰富的数字资源。其中,电子图书部分涵盖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还有根据盲人读者提供的书目名单,收录医药卫生、现代文学、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内容。

    特别提示:国内盲人读者须提供第二代残疾人证方可注册;海外盲人读者可在中国残联确认盲人身份后进行注册。

    开设少年儿童图书馆

    2010年5月,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面向6岁至15岁学龄儿童开放。馆内图书资源包括国图精选的少儿经典图书,近年新出版的期刊、报纸等少儿读物以及参考工具书2.2万余册(件)。同时开通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少儿数字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提供了网上绿色阅读平台。

    特别提示:进馆的少年儿童不需要提供证件。开放时间:9∶00—17∶00(全年开放)。

    每年推出200余场讲座

    国家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在讲座、展览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陈力表示,国家图书馆的讲座有两大特点:一是高水准,二是免费。除个别场次需预约外,大多数场次都是随到随听。讲座内容一般在国图官网上预告。

    请读者善用图书资源

    国家图书馆每天接待1.4万到1.5万读者,有600台电脑共大家查询,尚未出现过秩序混乱。在节假日人流集中时,工作人员会有序地疏导,在电脑前排队等候。陈力提醒读者,到图书馆是希望追求知识,对知识要有敬重,穿戴尽量整洁;公共资源,需要所有公众去善待。另外,不能带水入馆,馆内提供免费饮用水;安检后先把背包存到免费存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