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网络擎起一片阅读的蓝天——深圳福田区图书馆建设给力公共文化服务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深圳市福田区每个社区图书馆的草绿色标识牌上,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地图分外显眼。人们不禁讶异,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福田,仅78.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02个图书馆星罗棋布地遍布于全区各个街道和社区,百余万辖区居民出户1公里内就能享受到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的权利。

    早在2008年8月福田区图书馆新馆开馆之时,福田市民就享受着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全开架式阅读的开放式服务。幸福福田,首善之区。福田全覆盖式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让辖区的每个居民都乐享着阅读之益。

    3月22日,当记者来到福田区图书馆,正逢福田区图书馆馆长林蓝进社区考察主题图书馆选址回来。目前,福田区有5个主题图书馆,其中,少儿英语图书馆、书画图书馆和艺术图书馆早在2004年、2005年和2007年就已分别开馆。这些主题图书馆图书专业性强,具有独立性和集中性,满足了专业读者所需。林蓝告诉记者,今年福田图书馆还将打造8个主题图书馆,包括最近考察选址的设计图书馆和工艺美术图书馆,以及时尚文化图书馆等。

    早在2003年,深圳在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上,就提出打造“图书馆之城”,把深圳建设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图书馆网。读者只需拥有一张读者证,就能行遍全城所有的图书馆。如今,深圳中心区福田,在1个区级总馆之外,有8个街道分馆、93个社区图书馆(包括5个主题图书馆),而读者只要拥有一张读者证,就能遍读全区百余座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目前福田区正在进行与深圳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合库工作,一证走遍深圳全城指日可待。

 

    长期以来,福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把公共图书馆纳入“一公里文化圈”的建设内容,形成了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辖区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就可以享受包括图书阅读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

    自2003年区图书馆创立总分馆制以来,经过数年的摸索和发展,福田已经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相对成熟的城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总分馆制是福田区图书馆建设的一大特色。

    福田高效整合辖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在深圳首创以区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管理与服务新模式,逐渐建立起总分馆网络体系,区、街道、社区之间实行层级管理,实行总分馆之间“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的模式。新建街道分馆和社区图书馆均按统一的标准建设,所有基层馆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文献资源共享化、服务工作网络化、日常管理高效化”标准。总馆建立了全区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业务管理平台,借书证可在全区范围内一卡通用,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文献可“通借通还”。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新亮表示,辖区居民享受文化的便利性,体现在文化公共设施的密度上。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就是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为读者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福田,围绕总分馆建设与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知识信息服务。毫无疑问,它做到了。

    迈入信息化的时代,数字资源为读者迫切需求。在“全国社科院系统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建馆大赛暨数字图书馆建馆设计与示范观摩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数字图书馆是当前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

    成熟的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从地域与空间上覆盖全城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同样也需要数字网络上全城跨系统的数字资源共享。2009年,福田图书馆建起了数字图书馆系统及馆外统一认证使用平台,并不断补充电子书刊资源,以网络服务于读者远程阅读的需要。福田数字图书馆引进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等大量数字资源,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数字图书馆系统。

    只要拥有一张读书证,读者就可以通过福田区图书馆网站的数字图书馆入口,查询检索、在线阅读或下载各种电子书刊资源。福田市民李先生说,以前我们要查询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论文资料,需要往卡里充值,现在只要登录福田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坐在家中免费查阅,福田数字图书馆真是我们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海洋。

    林蓝表示,不仅读者可以在家享用福田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而且网民在福田的多家网吧都可使用福田馆藏数字资源。这得归功于福田2010年开始试行的“数字图书进网吧”服务。该项目将福田数字图书馆服务延伸到辖区网吧电脑终端,实现网吧电脑终端对福田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刊资源的无障碍免费使用。

    2010年6月,福田区网吧协会首批20余家会员网吧正式启动福田数字图书馆服务,服务数据占全区数字图书资源总使用量的70%。福田区图书馆副馆长肖焕忠告诉记者,“数字图书进网吧”服务扩大了福田数字图书馆的影响率与覆盖率,有效地提高了馆藏数字资源的利用率。网吧是普通民众特别是外来务工群体上网查阅信息的主要场所。因此,今年,福田区图书馆及区网吧协会还计划将该服务推广至全区更多的网吧。

    在普及和提高中打造“知识的天堂”

    阿根廷诗人、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为广大市民营造的就是这样一个资源丰富、温馨舒适、服务周到的“知识的天堂”。

    “十一五”期间,福田“图书馆之区”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该区已经建成的公共图书馆有102个,总藏书138万册。除了传统的图书馆之外,还同时建立了为广大读者提供远程服务的数字图书馆。

    由于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福田区图书馆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建成了小而精、多而全、星罗棋布、遍布社区,群众出户一公里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公里文化圈”。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福田图书馆的做法就是让图书馆更有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新服务,吸引读者参与并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让图书馆具备文化的胸怀,散发出精神的光辉,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为方便和吸引读者,区图书馆先后推出了错时闭馆、延时开放、馆外流动服务、网上自助服务、手机短信服务、“图书专递”服务、“数字图书进网吧”等特色服务,并坚持举办“大家讲坛”“大家讲坛社区行”“共享电影”“星期天视频讲座”、少儿读书活动、爱心阅读活动、创意设计活动、诗文朗诵活动及各种主题活动,年举办阅读推广活动800余场次,参与活动的读者达10多万人次。可以说,图书馆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的原则在福田得到充分体现。

    福田区提出的“总分馆制”模式,开深圳图书馆建设之先河,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总馆在藏书建设上实行“按需配书”,针对各社区居民对象的身份、阅读兴趣的不同,探索“个性化资源建设”与“个性化服务”。各分馆除基本藏书外,分别建立了少儿教育、老年保健、服装服饰、机电维修、汽车保养、音乐、书画等专题藏书特色,再加上独具特色的直属主题图书馆,实现了全区范围内文献资源的大整合和无障碍共享。

    在知识普及的同时,福田区图书馆还注重服务内容的提升。该区升级相关图书馆,致力于打造与“环CBD产业”相配套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如:为天安泰然工业区建成“劳务工职业技能图书馆”;为上沙科技园区建成“科技图书馆”;为金地深港合作产业园建成“深港文化交流图书馆”;为福田保税区建成“国际贸易图书馆”;为华强北商业中心建成“时尚文化图书馆”;为田面设计之都建成“设计图书馆”;为沙尾世纪工艺品产业园建成“美工图书馆”等。除保障居民日常阅读需要外,为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图书阅读服务是福田区图书馆的另一特色,也是一项创举。

    福田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坚持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是公共图书馆完善服务的重要途径,以人性化的服务打造“知识的天堂”,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在创新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福田区图书馆筹建于1999年,原址位于福田区委大院内,2001年12月对外开放。2008年4月迁入位于莲花山公园西侧的图书馆大厦,8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新馆被评为国家地市级一级馆。新馆建筑面积1.026万平方米,现有馆藏图书30余万册、声像资料4.3万件、报纸210种、期刊2100种。

    福田数字图书馆,资源包括23.5万种电子图书、1600多种电子期刊及多个大型全文检索数据库,可提供170多万种(近6亿多页)中文图书的全文检索、阅读和文献传递服务,以及7000余种中文期刊2500万篇期刊文献的全文检索、阅读、下载服务。

    福田全区10个街道办,建有8个街道图书馆;全区94个社区,已建有93个社区及主题图书馆。总分馆系统馆舍面积合计2.3万平方米,总藏书量138万册,视听资料15.8万件,阅览座位4700余个,读者用计算机700余台,订阅报刊杂志总计达1.5万份,有效持证读者3.8万人。

    全区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种读者活动800余场次(其中总馆举办约150场),参与读者10多万人次。

    如果你今天懒得出门,可是你想借书,怎么办?记者告诉你,懒人有懒福,只要你在福田,只要你拥有一张读者证,就可以足不出户借到想借的书。这就是福田市民可以享受到的人性化服务——“图书专递”。为方便读者借阅图书,工作人员将藏书地点距离读者较远的图书通过快递公司送至距离读者最近的社区图书馆服务点,或者根据读者要求直接送书上门。

    读者只需要花费4元就可以享受送书上门服务,远远低于市场上的物流成本,而送书至社区图书馆服务则完全免费。肖焕忠说,福田区每月花在图书专递物流上的费用就达四五千元。

    一项又一项人性化的服务,为福田图书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不定期的“图书交换”是书虫刘小姐最喜欢的活动。刘小姐说,读者互换和再利用闲置书刊资料,充分发挥了资源的阅读价值,读者不仅可以共享知识,节约买书费用,还可以以书会友。全区百余家“职工书屋”为辖区内职工免押金办理工会读书证。“延时错时”弹性服务,更是深得民心。

    长期以来,因图书馆业界多年沿袭下来的惯例,在深圳,周一,读者来到图书馆都是吃“闭门羹”的。但是,自2009年开始,福田图书馆在深圳首创“错时”服务,错开市图书馆及其他区馆周一的闭馆时间,把闭馆日调整到周二。各社区图书馆也分别错开闭馆时间,周一至周五轮流闭馆,保证居民周围每天都有一家或几家图书馆对外开放。

    不仅如此,福田各社区图书馆还在保证每周相同的开放总时间的前提下,根据各社区居民、读者对象的职业特点、生活习惯不同,错开开放时间,以保证在读者最多的时段开放服务,在读者最少的时段休息。

    说起福田的错时首创服务,福田一位退休老先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说,福田图书馆的确是为市民着想,我们市民喜欢这样的“错”。

    不仅有“错时”,更有“延时”。福田全面延长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区图书馆由原来每周开放64小时延长至72小时,街道馆由原每周开放36小时延长为60小时,社区图书馆则由原每周开放36小时延长为54小时。

    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曾坦言,建设“图书馆之城”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建设“图书馆之城”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积淀,充分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

    实现读者的公共文化权利,是本。因此,一切都是为了读者,为了实现读者的阅读权利和文化权利。

    福田区图书馆自始至终都本着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以读者为导向,策划承办了一系列受读者欢迎的文化活动——“享受阅读之光”少儿手工活动、“阅读改变生活”主题征文、“快乐阅读”读者沙龙、“共享电影”“星期天视频讲座”等等,吸引了包括福田在内的众多深圳市民的参与。

    由福田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化局主办,福田区图书馆承办的“大家讲坛”就是福田乃至深圳市民的精神粮库之一。“大家讲坛”坚持“为大家结识大家、聆听大家、欣赏大家、分享大家智慧”的理念,讲座内容广泛,涉及有哲理文学、艺术欣赏、政治经济、家庭教育、心理励志、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开讲以来举办过多次外来青工专场、读书月专场以及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等主题系列讲座。著名作家王蒙、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哲学博士周国平、版画家应天齐、军旅作家金敬迈、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都曾做客“大家讲坛”。

    “大家讲坛”自2006年开始,已经成为众多福田市民周末必享的一道文化大餐。为了方便市民,福田图书馆更推出“大家讲坛进社区”活动,把文化服务送上居民的家门口。

    文化近民、文化乐民、文化亲民。福田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福田,公共文化权利普天同享。福田,一座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首善之区,以其星罗棋布的图书馆、没有边界的互联资源和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正滋滋灌溉着这方圆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润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