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人的文化生活正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群众文化“按需供给”、百姓成为舞台主角、软硬件环境同步提升、文化馆体制改革引领潮流……越来越多的朝阳居民正在享受着公共文化发展带来的福祉。 文化正成为提升朝阳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坚实保障,成为凝聚人心的一股强劲力量,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捧场观众成为活动主角 文化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当代社会,文化在丰富百姓生活、提升城市品质和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并已形成了共识。
一直以来,舞蹈、唱歌之类的文化活动只受到少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更多的居民只是“看客”。“老老少少,蹦蹦跳跳”是相当一段时期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
但随着北京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朝阳区百姓的物质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家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过去经年不变的文化活动形式越来越得不到百姓的认可了。因此,北京市朝阳区顺应形势,及时将公共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盛夏时节,居民晚上消夏祛暑没好地儿,朝阳区便在社区开办“大碗茶广场故事会”,摆好桌椅,奉上花生和香茶,请来社区居民讲自己的故事。快板《黑庄户小金鱼走出国门》说得有声有色,评书《刘兰芳麦子店开办百姓书场》贴近生活,安慧里二区10号楼88岁老奶奶说起了自己担任奥运会社区志愿者的故事,13号楼姚绍光介绍自己每年都会举办两次社区书画联谊会……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如夏夜晚风,吹散人们一身的疲倦。
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亟需创新,喝茶听故事打破了以往台上演出台下看的被动做法,更便于百姓参与。生活在都市里的居民更需要这样——聚到一起增进感情。大家就在这样的“故事”声中熟稔起来,陌生的邻里被“大碗茶”拉近了距离。“以后要多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真有意思。”不少居民感慨道。
百姓成了舞台主角,文化成了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快乐和幸福在政府与百姓携手共铸的文化网络中传递。
在这张文化网中,“社区一家亲”无疑是一个闪亮的品牌——自2001年创办以来,年活动场次平均200场,年直接参与人数10万余人,年受众人数达百万。一组数据,证明了其品牌的实力!
与此同时,“朝阳流行音乐周”“进社区进农村文艺演出”“书香朝阳”全民阅读活动、“朝阳文化大讲堂”“广场文化节”等活动,直接参与和受益总人数达到了年均400余万人次,让百姓在各种文化舞台上尽情展现着才华,彰显着快乐!
按需供给百姓得到实惠 文化繁荣彰显城市活力
文化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提升着百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亦如一股润滑剂,让市民生活如春风拂面。
“公共文化的发展既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朝阳区文化委主任黄晓伟这样认为。为了给百姓提供多样性、便利性、基本性和均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朝阳区积极探索符合本区区情的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并按照“以需定购”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保障各类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确立均衡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探索出统筹配置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供给能力。
朝阳区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着力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对接基层公共文化需求,先后成立文化馆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和图书馆图书配送中心,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基层文化辅导中心是朝阳区文化馆专业干部按照基层需求,提供菜单式文化培训配送,年均送培训服务达数百次之多;图书服务配送中心是以区图书馆为中心,与街乡图书馆建立“联采统编、配送传递、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实现区公共图书馆“小馆藏,大资源”目标,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良性发展。
按照这种“以需定购”的文化产品供给模式,通过“分析人群特点,了解文化需求;建立配送机制,对接文化需求;开展各种活动,满足文化需求”这三个闭环式的链条,朝阳区从数量、质量、供给方式、服务态度等多方面全面整合,综合保障各类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本地居民文化活动有舞台、流动人口文化活动有去处、外籍人口文化活动有渠道、专业文化需求供给有保障。
朝阳区百姓安居乐业,与家人、邻里、朋友在文化中的这种主角身份的巩固,更多得益于政府经年累月的奋斗和积累。
朝阳区着力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安排、设施建设、品牌培育以及工作创新等方面,实现了推进文化工作与群众需求相统一、相衔接,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据了解,朝阳区坚持向基层送文化,全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年均1万多场,参与人数达1000多万人次,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朝阳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每年组织文化下乡、星火工程等各类文艺演出200余场,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5场以上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的目标,达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实施农村数字电影固定影厅建设工程,每个行政村每月放1场以上电影,2010年全年放映数字电影16900场。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打破了城市与农村文化设施和内容的不均衡性,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朝阳文化腾飞日 扬帆起航正当时
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政府在硬件方面的投入也得跟上。
“多年以来,朝阳区以区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代表,相继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的公共文化场所,为社区百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空间。”朝阳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阳区根据区域人口结构复杂和文化需求多样化等特点,提出了打破行政体制设置文化机构的新理念,即建设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原有的区、街乡的层级之间增加了地区文化中心,形成了区级文、图、博——地区级文化中心——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在今年初正式出台的《朝阳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见》和《“十二五”时期朝阳区文化发展规划》中给予了确定。按照规划,未来5年内,该区将在新建设15000平方米图书馆的基础上,新建具有文化地标性的文化馆和博物馆,同时重点通过“新建与扩建、改造与置换”相结合的模式,建成10处类型各异的地区级综合文化中心,填补按行政体制设置不到位的空白,充分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
据介绍,这10处文化中心主要分布在垡头、三里屯、大屯、望京等区域,由南至北均衡覆盖朝阳区43个街乡。其中,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的垡头文化中心今年完工后,可为垡头、南磨房、十八里店等南部地区提供一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随着香河园、劲松、常营、金盏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中心陆续建成,以及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的达标建设,朝阳区综合性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将得到缓解。
在硬件环境不断提升的同时,朝阳区还有效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和社会资金资源,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
朝阳区充分发挥驻区文化名人、文化专家以及群众文化带头人的影响力和辅导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专家库建设,目前已入库的专家名人包括方成、徐沛东、刘兰芳等103人,并以此成立了朝阳区专家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定期为群众文化队伍进行专业指导。组建“朝阳区专业艺术院团大联盟”,加强了对区域内专业文艺院团、学校企业文艺团队,以及文化文艺专家和名家等文化人才的资源整合。通过推广奥运志愿模式,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同时,加大对群众文化队伍的扶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每年设3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奖励与补助,有力地调动了普通大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让社会资金来办文化,扩展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渠道,也成为朝阳区公共文化发展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朝阳区53家博物馆中有34家是民办博物馆,43家街乡文化中心中有10家的场所为开发商提供。朝阳区还先后向社会融资1.7亿元,修缮古建28处,文物勘探数千万平方米,突破了古都北京文物保护单独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
文化馆引领改革潮流 项目制提升发展活力
“文化馆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搭个台子唱唱歌跳跳舞,那只是一部分爱好者的小众娱乐。文化馆工作应该是解决人的文化权益问题。”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莹说,文化馆应该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捧场式”工作理念,转换到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实现权益”的思路,就是让文化工作从“唯上”转为“唯民”,从“政府搭台、文化唱戏”,回归到文化的大众教育功能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本质目标上去。
为了激发员工活力,朝阳区文化馆从1996年开始就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打破内部原有的固定科室格局,建立了以“项目负责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这样一来,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职责更加明晰,服务效率更高。
实施了以“项目负责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后,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有能力的青年施展拳脚,只要有想法、有能力,社会人也可以参与文化项目的竞聘。在2010年文化馆竞聘岗位中,有多项拓展性新项目聘任了刚入馆一年的年轻人及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并给予他们独立的工作室。
在文化体制改革之路上探索了13年的朝阳区文化馆,逐渐摸索出一套与市场接轨、用产业发展带动事业发展、用事业发展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创新路子,并迅速成为开放型、国际性的先锋文化展示平台和北京东部公共文化服务基地。通过全员聘用、项目负责、绩效工资和转变投入方式,朝阳区文化馆年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经费成倍增长,现已成为拥有10多个内外场馆的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体。
如今,朝阳文化馆“9个剧场”在蓬勃发展的北京小剧场中,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每年演出吸引观众20多万人次。同时,“9个剧场”也成为了朝阳区文化馆探索转变公共文化投入方式的突破口。
“2003年前后,我们开始策划和运营‘9个剧场’。” 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说,“怎么才能吸引年轻人进文化馆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那时北京的小剧场奇缺,社会最具活力的一些大学生、知识分子、时尚青年对话剧的需求量比较大,于是,创办小剧场的想法应运而生。”
此后,“9个剧场”通过大小不一、风格不同的多剧场集聚,层出不穷的独特创意,以及灵活多元的经营模式,确保了其市场运作的成功,搭建了一个文化消费平台。目前,“9个剧场”演出的剧目占北京市小剧场演出剧目的1/3强。“9个剧场”的成功,一方面让年轻人享受到文化的熏陶,一方面拓展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投入的领域。近几年,文化馆平均每年从产业发展的收益中拿出300多万元“反哺”公益文化活动,举办了一系列颇受百姓欢迎的文化活动,实现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创新性发展。
朝阳区文化馆的体制改革,还带动了朝阳区对文化设施管理模式的探索。除了“9个剧场”的模式外,在八里庄地区文化中心,开创了利用街道硬件设施,由文化馆进行管理的“条专块统”文化中心模式;利用自有资源新改建的垡头文化中心,是探索“专业团队+志愿者”管理文化中心的新模式;在798、化工八厂创建的艺术空间等带有实验性的艺术基地,是契合朝阳作为世界城市发展、面向国际文化交流打开的新窗口……改革不断提升了发展的活力,真正实现了文化的唯民、育民。
目前,朝阳区文化馆平均每年举办公共文化活动 200多场次,公益展览20个,基层文化服务配送培训100场,集中培训(公开课)20场,基层电影放映13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400多万人次。
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文化发展的带动力量,在朝阳居民生活中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坚实有力地印证了“文化为魂”的道理,印证了百姓福祉最深层次的主导因素来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