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盛宴 不应只在城里有

来源: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今天,让我们将视角聚焦在中国电影产业的下游——院线。院线在电影产业中处于什么位置?院线的现状怎样?院线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县乡的观众何时也能享受视听盛宴?请听电影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怎么说。

 

    电影的发行,要讲市场学、营销学。一部电影要进院线,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靠什么吸引院线来发行你的电影。

    电影的制片方、发行方与院线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的关系,彼此各有所需。制片方希望院线在影厅、银幕、排片上给予支持,而院线则希望通过发行电影赚钱。打个比方,制片方就像是总的批发商,院线则是各级零售商。批发商需要通过自己的推广、宣传,让零售商相信,发行这部电影能够赚钱。而院线接受到这样的信息后,也可能通过制作视频、增加排片等方式,来为影片进行造势、宣传,共同推动影片的传播效果。院线要赚钱,这是可以体谅的,维持院线运行和发行电影的成本都在那放着呢!要求院线以情怀发片,这不现实。通过宣传推广,给院线信心,让他们相信,发行这部电影是能够赚钱的,这是制片方的责任所在。

    如果说对院线有所要求或期待的话,那应该就是,希望院线能够进一步放开眼界,让更多类型的电影进入院线、进入观众的视线。

    ——制片人方励对院线的期待

 

    对话人

    万达院线副总经理  刘  歌

    星美国际集团副总裁袁  鑫

    北京新影联副总经理高  军

    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  吴鹤沪

    华谊兄弟副总经理  胡  明

    光线影业发行总经理徐  林

 

    分布不均

    排名前200名影院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县乡,目前主要发展数字院线

    国际上通常所指的院线是由一个发行主体(如电影公司或制片公司)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机制。

    2001年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以院线制为核心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可以说,院线的发展对中国电影票房破百亿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对中国电影市场爆发型增长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军:目前我国有37条院线,大约1500家影院,6200多块银幕。全国院线大致可分为三大方阵:处于领跑地位的是万达、星美、联和、新影联、南方新干线等;居中的大概不到十家,票房在两亿到六七亿之间;第三方阵,数量最多但票房不高。

    刘歌:国内院线改革9年来,各大院线都在全国加速“圈地”。不同的院线市场定位不同,发展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选择从城市向周边辐射,有的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万达院线2005年成立,截至2010年底,已拥有600块银幕,总收入达17亿元,在全国院线中排名第一。

    徐林:排名前200名影院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70%以上。在二、三线城市中,沿海地区的影院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迟缓。在县乡,因为受到设备和条件的限制,目前主要发展数字院线。

    排片雷同

    大多数影院放映的是相同的影片,拼的只是服务和设施,其实并未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

    中国电影市场有个“二八规律”,即20%的档期占有80%的票房,20%的电影占有80%的票房。去年国产故事片达526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然而,走进影院的只有200多部。

 

    高军:院线目前呈现两极分化,五大院线的票房占总票房的70%以上,大量的第三方阵院线票房不足1亿,“二八规律”在院线上也得到了体现。

    徐林:三个因素导致了两极化,一是电影市场空间不够,影院和银幕数量不足;二是中小成本的电影制作水准不高,市场定位也不准确;三是发行渠道不畅,作为电影产业链的中间一环,相比于上游制作和下游院线的发展而言相对滞后。

    袁鑫:现在我国院线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大多数影院放映的是相同的影片,拼的只是服务和设施。有一些很好的纪录片、专题片,宣传规模小、上映时间短,很多都没有引起关注,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吴鹤沪:中国电影在排片上也不尽合理,国产影片存在着资源上的浪费。一些大片在暑期档、贺岁档扎堆上映,这就造成了三四月份的“空档期”。其实,真正意义的竞争格局,应该是院线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可以专辟艺术片、喜剧片等类型化的院线。

    发展方向

    是做全产业链还是做精某一个环节,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电影公司和院线一边面临着如何抢占先机、瓜分市场的焦灼,一边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尚存很多未开发的巨大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自身的核心优势并形成品牌效应,成为院线下一步的发力点。

 

 

    袁鑫:星美是从产业链下游——院线做起,逐渐扩展到上游的制作和投资环节,是国内最早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的公司。

    刘歌:万达70%—80%的影院建在万达广场,旗下的影院都是直营店。万达的院线和影院之间的资产无缝连接。

    高军:在中国电影市场,光做制片,不做发行、院线,就是“瞎子”。因为这样就很难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光做发行,不做院线影院,就是“瘸子”,因为缺少了能够在市场走路的腿;光做院线、发行,不做电影的中上游,就是“傻子”。

    胡明:电影行业是典型的“赢家通吃”的行业,华谊兄弟是综合娱乐公司,电影只是华谊的“内容”之一。华谊的优势在于做大片的能力,在电影产业链的下游,华谊的注意力放在了二线城市。此外,华谊还有完善的监制机制,较为完善的制作和营销发行的体制,能够用精良的制作保障影片质量,形成了品牌效应。

    徐林:光线影业虽然没有涉足影院和院线,但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发行模式,将发行环节做得更专业。具体来说,光线影业在全国设立7个分区,以大区为中心,下面设立若干分区,在当地招募发行经理,发行经理针对城市的实际制定营销宣传计划,分众分区域营销。目前光线影业的发行覆盖了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了70多个发行代表,形成了一张发行网络。并且,这张网络还可以不停细分,不断扩展。

    吴鹤沪:联和院线依托上海,发挥地区优势,向周边地区辐射。目前在上海、北京等地,影院密度大,发展空间已很小。联和院线将资源60%—70%用于大城市以外,向县和乡镇扩展。在一个小地方有一家像样的影院对当地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想要看到的是,没有影院的地方建起影院,低端的影院变得高端。

 

    中国电影的确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但市场的起伏不定,资源分配不均衡,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中国电影走进了“后百亿时代”,热热闹闹的产业大繁荣之时,更需要政策引导扶持,需要电影人静下心思考探索。同时,中国电影发展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中国观众,拒绝盗版,多进影院,支持国产电影。

    希望中国电影能生产一批制作精良的类型化电影,滋养出生生不息的新生力量。希望院线形成差异化竞争,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建影院,满足更多人的观影需求。因为归根到底,中国电影的发展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看更多中国电影,让更多的人看中国电影。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