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人艺术团“劳者歌其事”:用歌声呐喊 以艺术维权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无论我们从事着哪一行,只为了求生存走到一起来,打工的兄弟们手牵着手,打工的旅途中不再有烦忧。”在北京9剧场的舞台上,几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唱着属于外来劳务工的歌。

    这是第四届非非戏剧演出季上,“劳者歌其事”新工人艺术团诗歌、民谣会上的场景,这个由外来劳务工组成的民间公益团体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经到建筑工地、工厂等地为打工者义务演出超过500场,观众超过10万余人次。用歌声呐喊,用文艺维权,是他们的口号,也是他们的实际行动。

    唱出打工者的心声

    《打工子弟之歌》、《开往家乡的列车》、《城市的生活》、《再见吧朋友》……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新工人艺术团共唱了26首歌,就像演出的名字“劳者歌其事”一样,歌曲都是打工者生活和内心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演出基本上是给打工者看,歌曲创作也希望能反映他们的心声。”艺术团创办人之一孙恒说。他本是河南开封的一位音乐老师,为了理想来到北京,做过搬运工、发过广告单,后来成为街头歌手,经常到工地唱歌给外来劳务工听。回忆起当初创办艺术团的初衷,一位工友的话犹在耳边。

    “他把手伸到我的面前说,我要靠这双手养活我的家人,每天从早累到晚,一年到头,剩下的只是空空的手,有时候还被拖欠工资,拿不到自己的工钱。”他的话当时深深触动了孙恒,他开始明白要为这些兄弟姐妹做些什么,不仅是唱歌给他们听,还要创作能够真正反映外来劳务工生活和内心的歌曲。

    2002年五一劳动节,孙恒聚集了几名有文艺特长的工友,成立了打工青年文艺演出队,之后发展成为现在的新工人艺术团。他们奔赴各地的工地、工厂、企业和社区,为外来劳务工义务表演,演出的很多节目是由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堂堂正正做人,凭力气来吃饭,生命可以无奈和简单,但不能没有尊严”,这是孙恒创作的歌曲《打工打工最光荣》的歌词。由于唱出了劳务工的艰辛和希望,每到一处,都引起工友们强烈的共鸣。

    说起“新工人”这个名字,创始人之一王德志特意解释说:“始终不太喜欢农民工这个称呼。我们是以农民身份进入城市,但是现在干的活儿就是工人的活儿,所以应该是新工人。”

    自2004年推出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之后,新工人艺术团又出版了3张专辑,制作了两部电影和一部纪录片,还有两部戏剧作品。除了第一张专辑有唱片公司支持,卖出了10万张以外,其他的文化产品大多赠送给了打工者。他们想用更多的艺术形式,去反映打工者的生活,喊出打工者的心声。

    唤起维权的意识和勇气

    以艺术维权,这是新工人艺术团之前没有想到的理念。最开始,艺术团只是想唱出打工者的心声,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维护了打工者的文化权利。然而,他们慢慢发现,在工地演出结束后,经常会有工人围上来,拉着他们问,我们的工资被拖欠了很久,出了工伤事故没人管,该怎么办?像这样牵涉打工者人身和经济权益的问题,他们遇到了很多。

    “当时特别尴尬,虽然很理解他们,但只能唱几首歌,啥忙都帮不上。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把工人们遭侵权的事例演出来,这样或许能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教他们一些维权方法。”就这样,新工人艺术团的创作重点开始转向外来劳务工维权领域,并且开始尝试戏剧等表现力强的方式。每次演出,他们还会带上普法宣传品,发给现场的观众。

    孙恒还记得,2004年他们去一个建筑工地表演有关维权的小品,演出结束后,一个四川的打工者向他们求助:他工作时从4楼摔下来,左脚骨裂,而老板只给了他300块钱,想打发他回家。后来,孙恒找到艺术团一位律师志愿者和一位记者,陪同这位打工者去跟老板交涉,最后争取到3000元的补偿金。还有一位甘肃的打工者工资被拖欠很久,恰好在电视上看到新工人艺术团在唱《团结一心讨工钱》,当时很受启发,立马去找老板讨薪。后来,这位打工者来北京打工,辗转找到了孙恒,“他当时特别激动,说以为拖欠工资是正常现象,听了我们的歌,发现其实是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应该鼓起勇气要回自己的工钱。”孙恒说。

    “别人可能会问,你们做这些有什么用,又改变不了现实,有时我们也很悲观。”艺术团创始人之一许多说,“但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看到有些打工者真的因为我们的作品而增强了维权意识,觉得还是有意义。”

    成名让公益活动进行得更顺利

    新工人艺术团出名了,这是他们之前并没有料到的。政府奖项的肯定和媒体的报道,让这个一直默默为打工者表演的团队被更多人关注。而对他们来说,这种成名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变并不多。

    “演出一直坚持公益性,物质上的改变不大,倒是开展工作比从前顺利得多。”孙恒说,以前给100个工地打电话,可能都没有一个会同意他们去表演,现在主动邀请他们的工厂企业越来越多。“我们会有挑选标准,必须是公益演出,还得是面向打工者。”他说,有一次他们参加了某公益团体组织的活动,发现现场没有一个外来劳务工观众,这跟艺术团的宗旨相悖,他们决定再也不参加这样的活动。

    艺术团成员们不仅仅是为外来劳务工表演,他们还办有打工子弟学校、打工者博物馆、新工人剧院等等,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创作素材也得到进一步积累。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始支持其他的公益团体,从去年开始,先后对“同心希望家园”等致力于服务外来劳务工的团体开展艺术培训,计划今年进一步扩大这项工作。“我国有两亿多外来劳务工,单靠我们一个艺术团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民间团体出现,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许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