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归镇文体中心广场上,听说济南市豫剧团又来送戏下乡,附近村的村民们呼朋唤友,早早赶来,不一会儿工夫,昔日宽敞的集市上挤满了人,戏台前熙熙攘攘,连拖拉机上、摩托车上也都站满了人。济南豫剧团自编剧目《虢都遗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豪迈激越的唱腔、流畅明快的曲调,引来群众阵阵喝彩。
“从正月初五到现在我们已经辗转了4个乡镇,连续演出了50场。”团长高世德说。自1971年成立以来,济南市豫剧团扎根基层农村,足迹遍及晋、冀、鲁、豫四省,累计演出1.2万场次,为2400万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剧团以团风正、演艺精、剧目多,受到农村观众的热烈欢迎,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庄户剧团”。高世德说, 40年来,该团的人员、环境、名称都在变,但是每年坚持自带行李、自办伙食送戏下乡演出的传统没有变,因为群众爱看豫剧、爱听豫剧,这个传统要继续保持下去。
乡土梅花别样红
济南市豫剧团现位于长清区老城原武装部旧址,走近剧团大门,3块牌子赫然醒目:济南市豫剧团、济南市长清区双拥艺术团、济南市山东梆子剧团。剧团门口停放着2010年剧团自筹资金新购进的流动舞台车和装载50人的大客车。一排排砖瓦平房,就是演职员的宿舍和家属院。南边便是1998年剧团集资建的集排练、仓库、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排练厅。居住和工作的条件差、待遇低,是剧团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近40年艺龄的国家二级演员领到手的工资还不足2000元,新进团的演员月薪不到1000元。工作和生活条件简陋阻挡不住演职人员对戏曲事业的坚守,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只要看到他们精湛的演出,看到那些崭新华贵的戏剧服装,看到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看到办公室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一摞摞奖牌和奖杯,便会让人感慨济南市豫剧团虽居简陋之地,却人才济济、行当齐全、剧目繁多、技艺精湛。
生于乡土,唱乡土,济南豫剧团每年演出300余场,观众达百万人次,演出足迹遍及济南市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份的乡镇农村。剧团针对广大农民群众需求,先后改编排演了《五世请樱》、《程婴救孤》等不同题材的剧目50多个。目前,剧团拥有历史剧、现代剧、小品、舞蹈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建团以来,先后编演戏曲100多台,深受农民朋友喜爱。
酸甜苦辣都是乐
济南市豫剧团近10年来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他们从建团之初,就瞄准农村演出市场,把满足周边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第一目标。高世德上任伊始就和新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剧团只有建立稳定长久的演出市场,才能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广大农村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演出大市场。
送戏下乡演出的过程,是演员们风餐露宿,经受艰苦磨练的过程,演员们一年有10个月走在乡村演出路上。剧团演出的地点多选在村外空旷的地方,酷暑盛夏烈日炎炎,演员们冒着高温演出,戏曲特有的表现形式,要求花脸演员无论多热都要穿上衬袄,因此,一场戏下来,有的演员衬衣都能拧出水来。而每年春节后是演出最繁忙的时节,因舞台搭建在空旷的地方,呼啸的北风多次都把舞台上的幕布刮烂,大家不顾寒冷继续演出,冻裂、磨破双手是司空见惯的事。
送戏下乡演出的过程,又是演员们当运输工、装卸工的过程。为解决农村观众看戏搭台难问题,剧团于1996年制作了山东省首个流动舞台。因剧团没有专职的舞台工作队,每到一地装车、卸车、装台、卸台,都要全体演员一起动手。而每装卸一次舞台,每个演职员的劳动量等同于一个建筑工人装卸一次脚手架。
一次剧团赴山西演出,在演完返回到驻地的路上,下起了大雨,离住处近百米的坡下,汽车又出了故障。同志们冒着雨水,试图用大绳把汽车拉上坡,没想四五厘米直径的大绳愣给拉断了,大家只好在坡下卸车,然后再把箱子往坡上抬,因为路很滑,所以4个人抬箱还得有4个人扶着抬箱的人员,等大家把50多个箱子运到仓库里,已是深夜两点多了。望着疲惫不堪又冷又饿浑身泥水的演职员们,团长心疼得潸然泪下,做了一锅鸡蛋汤,亲手分给大家……
扎根沃土戏路宽
每年农村各地举办的物资交流会是剧团繁忙的季节,农村的观众对戏曲非常热爱和渴望,离开戏时间还差几个小时台下就坐满了热情的观众。在演出中看到老百姓们如痴如迷的神情,演员们感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和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特有的自豪和骄傲。
1997年春节后,剧团应邀到海拔700多米的历城区斗母泉村演出,准备搭台时就下起了大雪,一连3天没法演出,于是演员们分成几组,踏着积雪,挨家挨户清唱,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大雪一停,剧团立即在村口借石崖搭起了舞台连唱了3天9场大戏。一位老大爷拉着演员的手激动的说:“这里50多年没有剧团来演过戏,我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怎么好的戏,太谢谢你们了。”演出结束后村民们自发的帮着拿道具抬箱装车,并敲锣打鼓送到一公里以外。
剧团多年来受到广大农民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演出剧目多。剧团正常演出的剧目有40多台,每年都要增排3台新剧目,满足了广大观众不看重戏的要求。剧团连续多年到孝堂山庙会演出,一个庙会需要演出20多场,剧团能保证连续两年不重剧目。演员们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对艺术和观众高度负责,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尽快让群众看上戏,解决在农村唱戏容易、搭台难的问题,济南市豫剧团自行筹资20万元,制造了流动舞台车,自带发电机随时为农村群众演出。流动舞台虽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可是剧团的演员们却要提前3个小时到场忙着搭舞台。到外地特别是农村演出,因为条件所限,演员们一般都自己携带折叠床和铺盖卷。白天,搭起舞台车就可以演出;晚上,找间农房就可以休息。
“我们热爱豫剧事业,更热爱广大农村观众,我们坚信随着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我们的戏路会越走越宽。”高世德饱含深情地说。